老庄思想解读-----《红楼梦》主要内容一、布局结构二、具体体现三、总体思想----《好了歌》一、布局结构1.《红楼梦》一出场,主人公就是一僧一道,而不是林黛玉也不是贾宝玉等人。是这两位将“无才补天”的顽石幻形入世,去经历“到头一梦,万境皆空”的劫难。如此,毫无疑问,即将发生的一切都在佛道合一的预料和掌控之中。2.关于《红楼梦》的故事,是记录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一块大石头上。而将石头所记之事从头到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的只有一位空空道人。可见,道家思想对《红楼梦》价值取向的熏染。一、布局结构一、布局结构3.道家认为万物都由气而生,而著作中主人贾宝玉的前身就是一块顽石。此石处在人迹罕见的荒山野岭,它秉承天地正邪两气,化而为人,可见,曹雪芹对宝玉的刻画都沾染了老庄的哲学的思想。4.曹雪芹,在自身生命体验中,意识到大自然本身不可改变的法则,就像人生的悲喜交替,荣辱互易。其中,《红楼梦》中盛衰的转变,只不过是众多交替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道”是在抽象、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对自然规律的演绎总结。一、布局结构主要思想概括•《红楼梦》深刻反映了长生久视,羽化登仙,寻求解脱的道教思想和清虚自守,心斋坐忘,齐物逍遥的道隶思想。它以道佛为其思想归宿,在世俗的重压之下以老庄的与物同化,逍遥自由寻求慰藉,因而宝玉和甄士隐最终以出世而求得解脱。•透过道教的独特视角能更深刻地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底蕴。道家的梦幻观•曹雪芹认为全书的立意主旨就是“梦幻”,他多次写到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场景,特别在第五回中写到宝玉梦中如神仙般惬意到了极致,可是美梦过后,万事皆空,宝玉“迷迷惑惑,若有所失”。•人生本是一场梦,转头万事皆空,这是一种典型的道家的梦幻观。由此,我们可以联系到庄周梦蝶的故事,二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在其中,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进行描述,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自然观•《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身上或多或少地表现了老子所说的赤子之心,还有一些呆气和傻气。第三回用一首《西江月》明贬实褒(首句”无故寻愁觅恨”)。•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必然要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要产生苦闷,就要采取种种方式渲泄,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了。道法自然•思考: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有人说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有人则认为“不争,天下莫之能争”,仔细想来,这两种概括都不全面。道家思想的核心应该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庄子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当中,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中,然而,它又是自然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庄子认为,只有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和心灵的自由。虚静纯真,精神逍遥•总之,道家道教思想是《红楼梦》作者在儒家修齐治平理想幻灭的情况下所开出的一剂药方。尽管充满了浓郁的悲剧色彩,作者通过他所塑造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等形象含蓄而艺术化地传达了虚静纯真,精神逍遥的人生超越之路。通过对《红楼梦》中道教思想的深刻剖析,不但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旨趣.而且可以古为今用,弘扬文化瑰宝,实现人生超越。1.第一回中,出现的跛足道人和《好了歌》都点化甄士隐,让他对人生有所顿悟,而开篇中的一僧一道两位神仙正是道家思想的在全文中的索引,他们在文中穿针引线,起重大作用。道家思想的具体体现具体体现2.“神仙”一词可以说是道家专利,发明权在老庄。曹雪芹多次写到的“太虚”一词,就出自庄子《知北游》中的“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一句。其中,太虚幻境就是大观园的一个投影。太虚幻境的大门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内门处: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3.第十三回中,可卿托梦之语:“月满则亏,水满则盈”、“登高必跌重”、“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等。这是庄子的辩证法思想,客观事物的变化,是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意思是说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即一切事物本身都包含着对自身的否定,这是老子哲学的主要观点之一。简单来说就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具体体现具体体现4.第二十二回中的《山门》中“寄生草”曲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贾宝玉口占一偈:“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后来又填一支《寄生草》,贾宝玉自觉无挂碍,心中自得,便上床睡了。这正是用老庄所说的虚静之心来平息内心因感情纠葛带来的骚动不安。内心达到了真正的平静,精神彻底的解脱,也实现了人生境界的超越。5.《红楼梦》里,有一个“十二”情结。不论是第七回中,关于“冷香丸”的炼制,还是第一回合中,关于“女娲炼石补天之际,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等等,可以说“十二”是贯穿全书的。在这里,曹雪芹将“十二”作为春荣秋谢,荣辱自古周而复始;“月满则亏,水满则盈”的一个哲理符号。具体体现6.七十八回中,宝玉叹《芙蓉女儿誄》:“君偃然而长寝兮,岂天运之变于斯也。”《庄子》中有‘偃然寝于巨室’,谓人死也,又变而为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之死,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这些都是自然规律不可违,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具体体现三、整体思想《好了歌》跛足道人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好了歌》【大意】•世上的人都晓得去做神仙好,只有功名利禄忘不了!古往今来文臣武将在何处:荒坟堆堆早被野草湮没了。世上的人都晓得去做神仙好,只有金银财宝忘不了!一天到晚只嫌积聚不够多,等到才宝多时又死了。世上的人都晓得去做神仙好,只有美貌的妻子实在忘不了,当你活着的时候,天天同你讲恩情,当你一死她就很快改嫁了。世上的人都晓得去做神仙好,只有膝下儿孙实在忘不了!痴心的父母自古以来就很多,孝子贤孙可曾有谁看见了。《好了歌》解说•这首《好了歌》,是跛足道人给封建社会唱的一首挽歌。它揭示了地主阶级的全部生活理想——“功名”、“金银”、“姣妻”、“儿孙”的彻底破灭,预告整个封建社会末日的即将来临,这是它的积极意义。但歌中流露了浓厚的消极厌世的虚无主义思想和宗教色彩,是应该批判的。褴褛如同乞丐的跛足疯道人所唱的歌,自然一点点文绉绉的语言都不能用,它只能是最通俗、最浅显,任何平民百姓、妇女儿童都能一听就懂的话,而歌又要对人世间普遍存在的种种愿望与现实的矛盾现象作概括,还要包含某种深刻的人生和宗教哲理,这样的歌实在是最难写的。曹雪芹用这首歌来反应当时封建社会的残酷,权利争夺间的倾轧,但又找不到解决此矛盾的出路,于是以消极虚无主义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上的一切,宣扬:“众生皆苦”,并以“好了”为结局。这真正说明了“人世无常,一切都是虚幻”。三、整体思想三、整体思想《好了歌》及其注解宣扬的是一种远离现实的虚无主义思想,好既是了,了既是好。可以说是老庄出世思想的点睛之笔。诗歌内容隐射小说情节,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愤懑和失望。第一回:甄士隐家业破败后,夫妻俩到乡下田庄里生活。又赶上“水旱不收,鼠盗蜂起”,不得安身,只好变卖了田产,投奔到岳父家。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真正走投无路了。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个“疯癫落脱、麻履鹑衣”的破足道人走过来,叨念出这首歌。跛足人唱《好了歌》是要启发甄士隐“觉悟”;而甄士隐是聪明的读书人,在有了家破人亡的经历后,一听就懂,接着就为《好了歌》作了注。三、整体思想•甄士隐听了跛道人那番“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话后,顿时“悟彻”,便对道人说了这首歌,自称替《好了歌》作注解,接着就随疯道人飘然而去。《好了歌注》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作为艺术家的曹雪芹是伟大的,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极其生动的封建末世社会的讽刺画。当他尝试着对这些世态加以解说、并试图向陷入“迷津”的人们指明出路的时候,他走向了超越之路,走向了哲学与宗教形式上真正的“大自在”解脱。他善于借助机智的语言,去揭示那些人生无常、万境归空的超越性智慧和断绝俗缘(所谓“了”)便得解脱(所谓“好”)的透彻观照式的、古典却又精辟的宣传,借此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究竟真理的向往。这样,他自然地就使自己开创出了新的哲学性思维和创作思路。小说第一回,《红楼梦》主题歌---《好了歌》就被作者有意识地推出来。“好”“了”二字正是这首歌的“歌眼”,正如那道人所说“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须是了。”《好了歌》旨在指出,若要人生好,须要“了”“功名”、“金银”、“娇妻”(爱情)、“儿孙”(亲情),而庄子主张“无名”“无功”“无情”,最终才能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这个旨趣非常符合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即追求精神的自由与绝对自由,而真正无所依赖的自由才是绝对自由。曹雪芹的这首《好了歌》就写出了世人需不为社会利益所累,才能达到绝对的身心自由,否则就是一场空。三、整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