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淋巴结病变影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常见腹部淋巴结病变淋巴结转移淋巴结结核恶性淋巴瘤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腹部淋巴结转移腹部淋巴结转移大多数来自腹、盆部器官的恶性肿瘤,少数来自肺癌,乳癌及恶性黑色素瘤等。腹部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分布于网膜、腹主动脉上区,其次为肠系膜及肾旁前间隙,而腹主动脉下区分布较少。腹部淋巴结转移病灶多孤立、散在分布,少数平扫融合呈块状。增强扫描多呈均匀强化,少数坏死范围较大的病灶可出现环状强化,但强化环较厚且厚薄不均匀、其内无强化的液化坏死区多呈不规则斑片状。发现原发肿瘤病灶。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转移的征象。腹部淋巴结结核腹部淋巴结结核临床上较为少见,但它是腹内脏器结核中最易受累部位之一。55%的腹部淋巴结结核不伴有腹部器官病变。感染途径有血行播散和非血行播散,以后者常见。非血行播散腹部结核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淋巴结结核易累及肠系膜、网膜、胰周区域以及腰3平面以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较多。腹部淋巴结结核按其病理组织学改变分为:结核性肉芽肿性淋巴结炎结核性淋巴结干酪样坏死结核性淋巴结脓肿结核性淋巴结钙化常多种改变同时存在结核性肉芽肿性淋巴结炎:平扫密度均匀,无液化坏死,增强后轻中度强化(与淋巴结纤维化程度有关)。干酪样坏死及脓肿形成期:CT平扫时常呈等密度,不易区分中心与周边的密度差,增强后表现环形强化,环壁规整,由于淋巴结极易相互粘连,数个融合成团淋巴结呈现多房环形强化或蜂窝状强化,这种中心低密度的环形强化是淋巴结结核比较特征性的表现,是其最常见的强化方式。淋巴结钙化:结核后遗,表现为点片状不规则高密度,边界清晰。A:CT平扫胰头右后旁软组织肿块(白箭头);B:CT增强后肿块呈“多房样”环形强化(白箭头)图3腹部淋巴结结核A:CT增强后肝胃间隙内呈“多房样”环形强化(白箭头);B:T2WI病灶呈稍高信号(白箭头);C:MRI增强见病灶呈“多房样”环形强化(白箭头)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及其他器官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全身多部位均可受累,常累及腹部淋巴结及结外器官如脾、肾、胃肠等。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组织增生和淋巴结肿大,亦可伴有肝、脾肿大,有贫血、发热、衰竭和恶液质等现象。主要分布在腹主动脉上、下区和肠系膜,并且腹主动脉上下区同时累及占绝大多数,其次为肾旁前间隙、小网膜,大网膜很少累及。CT表现1.淋巴瘤一般为椭圆形,也可以是圆形或融合成团块状;2.少数可见坏死,大多边界清楚;3.腹部恶性淋巴瘤在邻近血管时,肿大淋巴结对周围血管不是侵蚀浸润或破坏,而是包埋或沿着血管串珠状排列,或轻度推移血管,血管似漂浮于这些融合成片的淋巴结中,称之为血管漂浮征或包埋征。4.腹部与盆腔多区域同时受累,范围较转移性淋巴结广泛,不遵循淋巴引流途径,可以作为腹部转移性淋巴结与淋巴瘤的一个重要鉴别点。恶性淋巴瘤:血管漂浮征巨淋巴结增生症巨淋巴结增生症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良性淋巴结增生病,最早于1956年由Castle-man等报道,故又称Castleman病。病理学表现:病灶内正常淋巴结的淋巴窦大部分消失,可见多发增生性淋巴滤泡散布呈“同心圆”状结构,淋巴滤泡内小血管增生,部分可见血管“玻璃”样变性;滤泡间隙明显扩大,可见少量浆细胞浸润。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将其分为两型:即透明细胞型和浆细胞型,前者约占80%~90%而后者仅占10%。按病变范围分为局灶型和弥漫型两种。纵隔、颈部、腹膜后及双肺均可发病。CT表现:好发部位依次为胸部,尤其是中纵隔、颈部、腹部,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孤立软组织肿块影,病灶大小不等,密度均匀,极少有出血和坏死。部分病例可见分支状、斑点状或弧形钙化影,强化方式为持续性强化,另有部分病灶周边可见索条状明显强化影,为环绕病灶周边的分支血管,是本病的一个特征性表现。肿块本身对周围组织、血管多呈推压改变,少见侵犯征象。图1增强CT示边界清晰的不均匀强化的后腹膜肿块(46岁,男性,腹部不适,病理证实为透明-血管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图2CT示左侧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症(38岁,女性,左肾下极水平显示不均匀强化的肿块,内部多个低密度影,周边有钙化)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