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隋代文学概貌(581—618)1、统一国家的建立与隋代文学的特点:270余年分裂结束,南北重新统一;为南北文学的大融合作了准备(南北文学融而未合)文学的过渡性,未形成自身特点(“隋无文”)。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2、隋代作家群(1)北朝入隋作家:卢思道、杨素、薛道衡A杨素“词气宏拔,风韵秀上,亦为一时盛作”情思悲凉,慷慨多气:典型北歌风格隋代文学隋代文学B卢思道:向南朝诗风靠拢名作《从军行》:以南朝歌行体表现军旅题材,风格刚健,重心由“思妇”——“征夫”《棹歌行》、《美女篇》……描写女性体态服饰,流于轻艳隋代文学C薛道衡:南北文风交融的代表《出塞》(和杨素):“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苍凉悲怆名作《昔昔盐》(艳——曲之别名)南朝乐府闺怨题材、风格委婉秀丽隋代文学“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名句)对偶工巧,语言形象,以细腻的细节描写,传达出思妇的孤独寂寞的心境,富艺术独创性。隋代文学(2)由梁、陈入隋的文人代表:江总、许善心、虞世基、徐仪、王胄、庾自直等隋炀帝时代:明显偏向重辞藻、声律之美的南朝文风多应制之作:对仗精工、词采华美;“为文造情”缺乏生气隋代文学杨广本人的某些小诗,风格清丽明快、还有可观之处如:《无题》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秦观名作《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隋代文学《春江花月夜》隋炀帝春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意境壮美,语言清丽唐代文学唐代疆域图唐代文学艳唐代文学唐代文学唐代文学概述诗歌:达到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代(618—907)不到300年的时间里,就留传下来2800多位诗人所作的50000多首诗歌,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有5、60个,而李白、杜甫的成就,更达到古典诗歌创作的高峰。唐代文学散文:由于古文运动的胜利,出现了韩愈、柳宗元等大家,创作出许多传记、游记、寓言、杂说等新型散文。小说:出现了许多打破六朝志怪、志人小说格局,独具特色、富有文采与意想的传奇小说。唐代文学词:从民间到文人,从萌芽到成熟,更为后代文学的新发展开拓了道路。变文一类通俗讲唱文体在民间广泛流传。唐代文学一、唐代社会与诗歌的内在关联1、诗歌是表现大唐帝国艺术意志的最佳形式。(1)强大的国力使唐代诗人具有积极入世、博取功名的豪迈乐观的情怀。(2)句式整齐、节奏感强的五、七言诗适合于表达豪迈乐观的情感。唐代文学2、寒士阶层的崛起与受挫(1)科举制的实行为寒士阶层的崛起做出了制度安排。(2)门阀观念的存在和多途径的选官用人制度使寒士阶层大多难以仕途得意。唐代文学余英时:“有唐一代,门第基本上占据了政治世界的中心,‘寒士’始终处于边缘的地位。”——《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唐代文学3、进士科的崇高地位使全社会形成了重视诗歌创作的风气。(1)武则天当政以后,抬高进士科的地位,形成了以诗赋取士的制度。(2)应试诗绝少佳作,推动唐诗繁荣的主要是行卷。唐代文学程千帆:“所谓行卷,就是应试的举子将自己文学创作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当时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即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的一种手段。”——《唐代进士行卷和文学》唐代文学二、唐诗繁荣的原因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原因:诗人地位的转移统治阶级的提倡诗体进化的规律所致唐代文学北京大学中文系专业1955级集体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从多方面分析了唐诗兴盛的原因,然最为强调的是唐代的经济繁荣与阶级斗争:唐代文学如前所述,国家的富强昌盛,社会的和平安定,生活的富裕安乐,不仅使诗人们能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丰富了生活经历,扩大了眼界,而且培养了诗人乐观的精神以及为祖国建立功业的理想,激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阶级社会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以及诗人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又直接或间接地使诗人接触现实,正视现实,从而孕育了他们对现实的叛逆精神,或批判现实的精神。唐代文学吉林大学中文系编著的《中国文学史稿》更加重视从社会政治经济基础上寻找原因,他们认为的原因主要有:一、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对农民采取一些让步政策,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使生产力得以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相对繁荣,文化艺术亦随之欣欣向荣。唐代文学二、唐王朝不断巩固边防,并扩张疆土,促进了中外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三、商业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形成。四、由于实行科举制度。唐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所述的原因中有一个原因是之前学术界未提到的,即“文禁松弛”。书中说:就整个唐代来说,是封建社会中的繁荣上升时期,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力量还具有一定的信心,在文禁方面也比较松弛,不像以后的宋、元、明、清的统治者那样在文禁上一代比一代更加严密而残酷。唐代文学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所揭示的原因与他人略有不同,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说唐代诗人对文学遗产采取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态度。二是诗歌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这固然是唐诗繁荣的结果,但反过来又促进了诗歌创作的发展。唐代文学马茂元在《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中也探讨了唐诗繁荣的原因,他主要讲了三点:一是唐代诗人继承和发扬了过去诗歌的优秀传统,二是对民间文学高度重视,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三是“诗不言法”。唐代文学《文学评论》于1979第1期刊登了梁超然的文章,对之前的看法提出了商榷。认为将诗歌的繁荣与经济的繁荣直接联系起来是一种“庸俗化倾向”,亦与唐诗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再者,作者也不同意把庶族地主阶级视为唐代诗坛的主要阶级基础和唐诗繁荣的决定力量,认为那种说法夸大了世、庶斗争的意义,夸大了庶族地主的进步性。唐代文学皇甫煃的《唐代以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的关系》一文,该文对于把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视为“促成唐诗繁荣的一个直接原因”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科举制度只是一种考试制度,庶族地主可以利用它,世族地主也可以利用它。”“笼统地说唐代以诗赋取士因而促成了唐诗的繁荣,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初唐这一百年间,不用说还没有以诗赋取士,连律诗的最后定型也要到沈佺期、宋之问那时候,更不用说像后来那样用五言排律来考试进士了。唐代文学王水照《再谈唐诗繁荣的原因》(《文学评论丛刊》第7辑)一文,分析了其关系的具体内容:①经济的繁荣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创作环境。②经济繁荣造成的国力强大,直接影响到唐诗的创作精神,那就是“蓬勃向上、奋发有为的理想”、“表现于不同题材、体裁中的开阔境界和昂扬的气象”。唐代文学③经济繁荣所造成之交通、旅游和商业的发达,促进了诗歌内容的丰富和题材范围的扩大。④经济繁荣为诗歌的发表和流传提供了物质手段(“发表和流传”指驿寄、投赠、“温卷”、题壁等)。唐代文学章培恒等人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强调了多种思想并存的局面对唐诗繁荣的积极影响。唐代文学明代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初唐:618-712年;盛唐:712-762年;中唐:762-827年;晚唐:827-907年。唐代文学在唐初的诗坛上,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仍是沿袭着六朝的华艳风习,正如前人所说:“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新唐书》卷201)唐代文学唐初诗风不振的原因:其一,六朝以来的华靡诗风相沿已久,积习甚深。唐初大多数诗人一时还不能摆脱这种风气的影响。其中虽有少数诗人如“四杰”等,在他们的创作中表现了较为清新开阔的意境,但也常常带着浓重的华艳色彩,因此不足以扭转当时的风气。唐代文学其二,由于唐代封建帝国的繁荣富强,专制统治者和贵族阶级日渐耽于奢侈享乐,他们需要一批文人来歌功倾德,点缀升平。这样,那些专门奉承皇帝的应诏诗便大量地涌现出来。初唐诗坛与陈子昂第一节初唐诗坛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体1、唐朝开国初年,贞观诗坛上主要是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杨师道、李百药、虞世南等)诗歌创作,多应制酬唱之作。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初唐诗坛内容上多是怀古、咏史、咏物、感时应景、君臣唱和,风格趣味上追求典雅,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带有鲜明的南朝韵味。初唐诗坛2.上官体:上官仪代表了宫廷诗人创作的最高水平。以写景见长,风格“绮错婉媚”,即讲究对仗,追求诗歌的声辞之美,体物图貌,笔法精细,时人谓之“上官体”。其“六对”“八对”说,对律诗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初唐诗坛《旧唐书·上官仪传》:“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显贵,故当时多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贡献:发展了诗歌的艺术形式和技巧。初唐诗坛李义府《堂堂词》:懒整鸳鸯被,羞褰qiān]玳瑁床。春风别有意,密处也寻香。是典型的宫体诗。初唐诗坛二、王绩的诗歌创作王绩(584—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未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简傲嗜酒,屡被勘劾。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阜。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有《王无功集》五卷。《全唐诗》存诗一卷。初唐诗坛初唐诗坛初唐诗坛惟绛州王绩,词义疏旷,文体省静,其源一出陶渊明;力湔南朝俳偶缛肤之习,庶几所谓笃意真古者。初唐诗坛醉之乡,去中国不知几千里也。其土旷然无涯,无丘陵阪险。其气和平一揆,无晦明寒暑。其俗大同,无邑居聚落。其人甚精,无爱憎喜怒。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其寝于于,其行徐徐,与鸟兽鱼鳖杂处,不知有舟车器械之用。昔者黄帝氏尝获游其都,归而杳然丧其天下,以为结绳之政已薄矣。降及尧舜,作为千钟百壶之献,因姑射神人以假道,盖至其边鄙,终身太平。禹汤立法,礼繁乐杂,数十代与醉乡隔。其臣羲和,初唐诗坛弃甲子而逃,冀臻其乡,失路而道夭,故天下遂不宁。至乎末孙桀纣,怒而升其糟丘,阶级千仞,南向而望,卒不见醉乡。武王得志于民,乃命公旦立酒人氏之职,典司五齐,拓土七千里,仅与醉乡达焉。三十年,刑措不用。下逮幽厉,迄乎秦汉,中国丧乱,遂与醉乡绝。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十数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嗟乎!醉乡氏之俗,岂古华胥氏之国乎,何其淳寂也如是。余将游焉,故为之记。——《醉乡记》初唐诗坛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初唐诗坛三、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的生活遭遇与思想性格很相似,心中俱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之下的雄杰之气。故合称初唐“四杰”。创作活动集中于高宗、武后时期。创作个性与所长不同。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初唐诗坛1、对诗歌内容的开拓“正如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由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向江山与塞漠。台阁上只有仪式的应制有‘絺(chi)章绘句,揣合低卬’。到了江山与塞漠,才有低回与惆怅,严肃与激昂。”——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初唐诗坛2、对诗歌形式的开拓“卢、骆擅长七言歌行,王、杨专攻五律。”“卢、骆的歌行,是用铺张扬厉的赋法膨胀过了的乐府新曲。”——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初唐诗坛章培恒:尤其是王勃的五绝,情景交融、含思蕴藉,用语不啻口出而情韵丰厚,推进了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如《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在短小的篇制中做到了神固气完,说明唐诗的语言已经走向成熟。——《中国文学史》初唐诗坛3、形成唐诗的艺术风貌唐诗风骨、声律兼备的艺术风貌,是从四杰开始的。4、对唐代诗风转变的影响他们在诗歌创作从总体上虽也未脱尽六朝藻绘余习,但流丽婉畅之中,有宏放浑厚的气象,显示出唐代诗歌正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初唐诗坛王勃:才高而命短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六岁能文,十四岁入仕。但仕途中曾两次遭黜,颇多不遇之感。27岁时去交趾探望父亲,溺海而死,有《王子安集》。初唐诗坛初唐诗坛滕王阁序》故事: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