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2005年起试行)一、背景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省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合钩体生长、繁殖,动物宿主的种类繁多;我省是受钩体病危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从1958年以来,累计报告钩体病人684,711人,病死率较高,发病主要以农村青壮年为主,集中在水稻收割季节,对疫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我省钩体病流行形式有稻田型、洪水型和雨水型,以稻田型为主,兼有洪水型和雨水型,加之近年来我省洪涝灾害在局部地区时有发生,存在着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或大流行的潜在危险。二、监测目的(一)了解我省钩体病的疫情动态、流行规律,及早发现疫情;(二)掌握钩体病主要宿主动物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带菌情况;(三)掌握钩体病流行的主要血清群分布及变迁情况;(四)了解健康人群对钩体病的免疫水平;(五)为钩体病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三、钩体病的定义诊断原则、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见附件4)。四、监测内容(一)疫情监测1.疫情报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向相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2.个案调查(1)流行病学调查各地在对因钩体病死亡的病例全部做个案调查(钩体病个案调查表见附表1)。有暴发流行时,参照暴发流行时的方法进行调查。(2)个案的血清学核实诊断2如病例死亡前采有血标本,则对血清用MAT或ELISA方法进行血清学核实诊断(见附件1和2)。(3)病原学诊断如病例死亡前采有血标本,可进行钩体分离培养(见附件3),分离的阳性菌株及时送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鉴定。各市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分离到的钩体菌株上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3.结果的报告与反馈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12月底前将当年的个案调查表录入数据库,复核后逐级汇总上报至省疾控中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情况将疫情分析结果及实验室检测结果(3个月内)反馈给市州各疾控中心。(二)暴发疫情调查与监测1.暴发疫情的定义在某个局部地区,钩体病一个最长潜伏期(一个月)内发病数明显增多称为暴发。2.暴发疫情的报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暴发疫情,应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或其它规定的系统进行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暴发疫情报告,经初步确认后立即上报。3.暴发疫情的调查(1)疫情的核实与判定①病例核实:县级疾控中心对报告的早期病例进行详细的个案调查,对其他病例根据具体情况全部或抽样进行个案调查,并进行病原学和/或血清学检测。②疫情判定:根据情况确定是否属于暴发,并进行暴发疫情三间分布的调查分析。(2)基本情况调查①详细调查暴发点的人口资料、居民生活环境、自然地理景观、气象资料、生产方式等流行因素。②了解暴发点所在地的既往疫情和流行强度。③了解暴发点所在地钩体病主要宿主动物的种类、分布、密度等情况。(3)宿主动物调查在暴发点和周围进行可疑宿主动物种类、密度调查,并进行病原学分离或血清学检测。3(4)人群血清学调查根据具体情况,采集暴发点和周围部分人群血清标本,进行抗体水平的检测。4.控制措施参照《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5—1995),在疫情调查的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可采取预防服药、野外灭鼠、管理传染源、健康教育等综合性防制措施。5.总结及时对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和统计,分析暴发流行的原因、传播方式、流行特点、流行趋势等,并进行控制措施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写出详细的暴发调查报告,报上级主管部门。(三)哨点监测1、监测点的选择根据《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方案》监测点选择原则,选择雅安市、达州市、江油市、温江区、名山县、峨眉山市6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人间疫情、宿主动物以及流行因素的监测。2.监测内容(1)一般资料的收集:近两年自然地理资料(包括地形、地貌、河流、植被、海拔、气温、降雨量、土壤等)和社会经济资料(人口数、人口构成和居民人均收入)及其它相关资料。(2)疫情监测①疫情报告同全国疫情监测。②个案调查A、流行病学调查监测哨点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乡镇监测哨点报告的钩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散发时要求全部、暴发时可视情况进行全部或部分的个案调查。个案调查表的录入和上报同全国疫情监测。B、血清学检测对监测哨点进行个案调查的病例,采集急性期和/或恢复期血清标本,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有条件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用MAT或ELISA方法(见附件1、2)检测,进行核实诊断,血清学核实诊断结果随时补录入个案调查表数据库。C、病原学检测监测哨点对未使用抗菌素治疗的钩体病例,采集全血进行病原分离;已使用抗菌素治疗的早期病例,则采集尿液进行病原分离。分离到的菌株送到省疾控中心鉴定群型。(3)宿主动物监测4以监测哨点(乡、镇)为单位,调查主要宿主动物种类、分布、密度、感染率(见附表2、3)。①鼠情监测A、调查点的选择根据地理景观选择河流、水渠、道路两旁,农田等有鼠类栖息活动的地方。B、监测时间每年4~6月和8~10月分两次进行。C、捕鼠方法采取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的监测,推荐用江西贵溪中号钢板鼠夹,每个监测哨点每次有效放夹数不少于300夹(或笼)。行距30m以上,夹(或笼)距5m,天黑前将夹(或笼)放完,次日晨收回;将捕获的鼠类进行种类、性别、成幼等鉴定,参考《医学动物分类鉴定》确定宿主动物名称。②鼠带菌率调查各监测点每次调查野鼠50只以上,进行病原学分离和培养(方法见附件3),计算带菌率。③其它宿主动物的监测监测哨点根据具体情况至少选择2种其它动物的样本(如猪肾、牛尿、青蛙、犬肾等)进行病原学分离和培养(方法见附件3),样本量应不低于50,并计算带菌率。(4)健康人群的血清学监测每个监测哨点在钩体病的流行前期,随机采集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共5个年龄组的血清标本100份(每年龄组采集20份),进行抗体检测(方法见附件1)。各监测哨点应及时将监测情况和分析结果上报省疾控中心。五、监测系统组成和职责(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市(州)、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内钩体病监测工作,并提供所需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国家监测点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卫生行政部门按国家下拨经费1:1:1比例提供配套经费。(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根据国家监测方案,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省监测实施方案;协助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定我省国家级监测点,建立和完善我省的监测网络;2.负责我省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3.承担我省国家级监测点的管理、业务指导,参与国家CDC对国家级监测点的监测工作检查、考核。4.与监测点疾控中心签订协议,明确具体任务和目标,按其完成情况确定监测经费补助数额。55.完成国家监测方案中要求的病例抽查、血清学和病原学等监测任务。6.对监测资料进行收集、汇总和分析,并对下级进行反馈。按方案要求的时限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对监测点的监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和考核。(四)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国家监测方案的要求,协助省疾控中心完成本地区监测点的监测任务和管理、业务指导;参与本地区监测点的监测工作。(五)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按监测方案要求,及时、准确的对钩体病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数据录入,按规定的时限上报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病例标本的采集、检测或上送。2.按监测方案的要求,承担宿主动物种群、密度的监测工作和宿主动物标本的采集和/或检测工作,并及时将采集的标本或分离的菌株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3.负责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六)监测点所在地医疗机构配合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各项监测工作,负责完成门诊和住院病例的标本采集,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病例个案调查。六、数据收集、分析(一)数据收集内容:1.个案调查表(见附表1)2.鼠情统计调查表(见附表2)3.宿主动物带菌率调查表(见附表3)4.实验室检测记录(见附表4、5)(二)数据收集流程监测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统计分析内容61.发病数(例)、死亡数(例)、发病率(/10万)、病死率(%)和死亡率(/10万)2.病人年龄、性别、职业构成及各组发病率3.人群抗体阳性率、平均几何滴度4.菌群构成5.宿主动物种类、分布、密度、带菌率七、监测系统质量控制(一)指导、培训与考核省疾控中心根据工作需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并对各监测哨点的监测工作进行指导与考核。(二)个案调查表的核实工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所报个案调查表至少抽样30%进行核实,若病例数低于30例,则需要全部核实,抽样合格率不低于90%;(三)血清学试验的核实工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下级疾控中心的血清学试验结果进行复核,至少抽样30%进行检查,若病例数低于30例,则需要全部核实,抽样合格率不低于90%。(四)病原学试验的核实工作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监测哨点所分离的钩体菌株进行鉴定。至少抽样30%对分型工作进行核实,抽样合格率不低于90%。(五)检查相关技术资料档案管理,原始记录,总结等7附表1钩体病个案调查表编号:□□□□□□一、基本情况1.患者姓名:_______(如患者年龄14岁,则家长姓名:_________)2.性别:1男2女3.年龄:_____岁4.民族:1汉族,2壮族,3维吾尔族,4其他少数民族5.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保姆(6)饮食从业人员(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待业(17)其他6.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7.家庭住址: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县(市区)_____乡(镇/居委会)____村(街道)二、发病情况1.发病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2.就诊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3.发病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住院医院:____________________5.住院号:_____________________6.住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7.出院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8.入院诊断:1疑似钩体病,2钩体病,3其他9.入院诊断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10.临床分型:1流感伤寒型,2肺出血及肺弥漫性出血型,3黄疸出血型,4脑膜脑炎型,5肾型,6胃肠型11.出院诊断:1疑似钩体病,2钩体病(临床诊断),3钩体病(实验室确诊),4其他12.治疗情况:抗菌药物名称:____________首次使用时间:剂量:疗程赫氏反应:有___,无___是否用激素治疗:是___,否___13.转归:1痊愈,2好转,3死亡(日期:_______年____月____日)三、症状和体征发热:有__无__,最高体温:发热持续时间畏寒:有___无__,全身肌痛:有__无___腓肠肌痛:有___无___,疲乏无力:有___无__,眼结膜充血:有__无___腓肠肌压痛:有___无___,浅表淋巴结肿大:有___无__,呕吐:有__无___腹痛:有___无__,腹泻:有___无__,咳嗽:有__无__,咯血:有__无___8皮肤巩膜黄染:有___无__,鼻衄:有__无__,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