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xx小学卫生室23牙齿的结构牙釉质牙本质牙髓牙龈牙槽骨牙冠牙颈牙根45龋齿的发展过程:6一、概述龋齿是人类中广泛流行的慢性疾病,也是儿童少年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流行广、发病率高、危害大。患龋病以后不仅引起疼痛,而且影响食欲、咀嚼和消化功能,影响生长发育。如不及时处理还可以因细菌侵入继发牙髓炎、齿槽脓肿,颌骨骨髓炎等,造成一种进行性,破坏性的损害,导致患牙的全部破坏,甚至因局部病灶通过变态反应而诱发风湿性关节炎、肾炎、心脏病、心内腹炎等全身疾患。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全球范围内需重点防治的第三位非传染性疾病。7目前,发达国家通过综合性预防措施,已使龋齿患病率明显下降,但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的日趋精细化和食糖消费量的大量增加,龋齿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接近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现有口腔医生的人数远不能适应群防群治的需要,不少地区(尤其农村)尚未形成有效的学生口腔防治网络。因此,如何有效预防龋病,仍是我国学校卫生工作今后将面临的重大挑战。8二、流行情况1、龋患率:与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有密切关系。发达国家龋患率较高。美国12岁儿童的恒牙龋患率达90%,欧洲各国小学生龋患率高达98%。二次大战前日本小学生恒牙龋患率为40—60%,随着战后经济的发展,膳食结构变化和糖果消费大量增加,1957年龋患率上升到70%,1980年达到91—95%。9尽管我国学生龋患率正在上升,但与发达国家比仍处于较低水平。上海的调查资料反映我国幼儿的乳牙龋患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其中1岁组龋患率由1981年的4.3%上升到1990年的8.3%;而6岁组的龋患率由1980年的81.9%上升为1990年的88.7%。各地儿童少年的龋患率存在以下特点,幼儿园儿童高于小学生,小学生高于中学生;城市高于农村,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10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儿童少年龋患率仍处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较低水平”,但有相当部分的龋齿未得到治疗。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发现,我国多数学生的恒牙龋补率仅有20—50%;乳牙龋补率仅有10—25%,少数地区甚至是空白。如何通过地区性学校口腔保健网络,实现对龋齿的及时矫治,将成为今后学校口腔防治工作的重点。112、龋均和患者龋均:龋均(总龋数/受检总人数)和患者龋均(总龋数/患龋总人数)都是反映龋齿患病程度的重要指标。龋均与年龄的关系:患者乳牙龋均1岁时已达2个,3岁时达5个,7岁时达高峰为5.9个,以后逐年下降。恒牙龋均及患者恒牙龋均6岁时分别达到0.3个和1.4个,以后逐年上升,到16岁时分别达到1.7个和2.9个。无论从龋患率或龋均来看,乳牙龋都明显高于恒牙龋。因此,防龋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幼儿园儿童和小学生人群上。123、龋齿的度数分布:乳龋和恒龋的度数分布有显著差别。据北京市调查,乳牙龋的浅龋(1-2度龋)率和深龋(3、4、5度龋)率分别占47.2%和52.3%;而恒牙的浅龋率高达85.4%,深龋率仅占14.6%。提示:乳龋发展较快,应适当提高检查密度,力争及时矫治;恒龋的发展相对慢,早期充填可取得较好疗效。4、好发牙和好发部位:乳龋的好发牙是第1、2乳磨牙(第4、5乳牙),尤其是第2乳磨牙;恒龋的好发牙是第1、2恒磨牙(第6、7恒牙),尤其是第1恒磨牙(俗称“六龄齿”)。13乳龋、恒龋的好发部位有相同之处,都以咬合面为主,分别占好发部位的60—70%左右,因此,在向儿童少年宣传刷牙的正确方法时,应强调重点刷磨牙及其咬合面。14三、致病因素致龋四要素致龋四要素细菌Microorganisms糖Substrate牙、唾液、全身Host&Teeth时间Time龋CARIES食物(糖)宿主(牙、唾液、全身)Host&Teeth龋病的四联因素理论15“四联因素论”1、细菌:细菌是龋齿发生的必不可缺因素。主要致病菌是变形链球菌,能产生葡萄糖基转移酶,使蔗糖转化为高分子细胞外多糖;多糖能诱发变形链球菌的特异性聚集反应,使之易于粘附在牙面。变形链球菌的产酸能力很强,从而导致龋病发生。其次,放线菌菌株与根面龋的发生也密切有关。16此外,乳酸杆菌往往在深龋洞内大量存在,有相当发酵能力,致龋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应特别注意细菌和菌斑的相辅相成,共同致龋作用。菌斑(由粘附在牙面上的细菌和糖类食物的残屑形成)是细菌在牙面上进行代谢和致病的生态环境;细菌在牙菌斑深处产酸,酸逐渐腐蚀牙齿,使牙齿脱钙、软化,造成组织缺损而形成龋洞。172、食物:碳水化合物(尤其蔗糖)是主要的致龋食物,不但可酵解产酸,降低菌斑PH值,还可通过合成细胞内外多糖的过程,直接参与菌斑形成。儿童爱吃的带有粘性的甜食,精细糕点、饼干、糖果等易粘附在牙面,或滞留在牙齿窝沟内发酵,诱发龋病。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蔗糖消耗量和龋齿患病率成正比关系。糖的种类不同,致龋能力也不一样。糖类的进食时间、频率、方式对龋病的发生有不同影响。如儿童睡前吃糖,炊含糖饮料,更易致龋。183、宿主:指牙齿对龋病的抵抗力和敏感性。对宿主的抗龋力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有:牙齿的形态、结构,排列和组成,如牙齿的点、隙、裂、沟、处易患龋。牙齿排列不整齐,拥挤重叠,容易停留食物残渣和细菌,也易患龋。唾液的流量越多,流速越快,其清洁牙齿,稀释口腔内酸的能力越强,越有助于抑制龋病发生。营养状况。若膳食中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氟),将显著降低牙齿的抗龋能力。全身性内分泌功能改变,如甲状旁腺的功能减退,或甲状腺的功能亢进或减退等病症,都会影响牙齿的抗龋能力。194、时间:时间对龋病发生的影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龋病的发生,即从开始形成菌斑到出现一个小的早期损害(大小刚能勾住探针),再发展为龋洞,是一个缓慢的逐步发展的过程,平均需18个月。如能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干预,可收到良好的效果。牙的龋齿发生一般在牙萌出后2-4年内龋患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提示在牙釉质表面的成熟过程中易患龋。2-14岁在整个儿童少年生长过程中,都既是乳牙,也是恒牙的患龋敏感期。其中6-8岁期间龋患率的下降,是因为乳恒牙交替而出现的假象。实际上,在该年龄期的前后5年左右,都是龋病发病的高峰期。了解这些特点,对学校口腔预防保健的组织和科学管理有主要的参考意义。20四、龋齿的预防措施应针对龋病发生的四联因素,采取以下综合措施:(1)加强口腔保健宣教:教育儿童从小认识口腔保健的重要性,懂得龋齿对健康的严重危害,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学校应和家长密切配合,督促孩子从小注意口腔清洁,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或吃糖果后)漱口、睡前不吃零食的习惯。应强调睡前刷牙比早上刷牙更重要,目的是清除残留食物,减少或控制菌斑。21要指导儿童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一旦发现横刷现象,应及时予以纠正,因为这一方法不仅不易除掉牙齿缝里的食物残屑,而且易损伤牙齿,甚至导致牙龈萎缩、牙根外露和出血。应采用正确的竖刷法,即:刷上牙内外面时从上往下刷,刷下牙内外面时从下往上刷;刷咬合面时前后拉动着刷;各牙面和缝隙均应仔细刷到,尤其要注意磨牙的咬合面。为有效祛除牙菌斑,每次刷牙的时间不宜少于3分钟。刷牙的最佳时间是进食后3分钟,刷牙后充分漱口。应根据儿童年龄选择大小适宜的保健牙刷。刷牙后应将牙刷冲洗干净,刷头向上,放通风处存放。牙刷不宜使用过久,3个月左右即应更新,以免细菌附着于牙刷,引发疾病。22刷牙是应用广泛的保持口腔清洁的方法,它能清除口腔内食物碎渣、软垢和部分牙面上的菌斑,还能按摩牙龈,从而减少口腔环境中的致病因素,增强组织的抗病能力,减少各种口腔疾病的发生。23(一)牙刷牙刷是刷牙必不可缺的工具。其设计因年龄和口腔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如儿童和成年人的牙刷,大小应有不同;牙周组织健康状况不同,牙刷的软硬程度也有所差别。1975年我国卫生部、轻工业部、商业部在北京召开牙刷定型推广会议,并定名为“保健牙刷”。1978年又确定了“保健牙刷暂行规格卫生标准修改意见”,所定标准见3-1。2425我国推广使用的保健牙刷,优点较多,其刷头较小,适于分区刷洗且旋转灵活;毛束之间有适当距离,牙刷本身容易洗涤而保持清洁;刷毛高度适当,便于洗刷;毛束成柱状,可防止刺伤或擦伤牙龈。近年来,国内外还设计生产了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牙刷,如喷头式牙刷、喷雾牙刷、弯毛牙刷、半导体牙刷及电动牙刷等,各有其优点,但都成本较高,价格昂贵。目前我国仍应以使用保健牙刷为主。26(二)洁牙剂洁牙剂是刷牙的辅助用品,可加强刷牙的磨擦洁净作用。目前使用最广的是牙膏;牙粉、洁牙水等已较少应用。27牙膏的成分主要为磨擦剂、洁净剂、润湿剂、胶粘剂、防腐剂、芳香剂及水。此外,有的还在牙膏内加入氟化物或某种药物,以达到防治口腔常见病,特别是龋病和牙周病的目的。牙膏中所加药物必须与膏体有很好的相容性,使用安全而无其他副作用。加入牙膏内的氟化物有氟化钠、氟化钾、氟化亚锡和单氟磷酸钠等。含氟牙膏主要用来防龋。其他药物牙膏品种繁多,常见者有氯己定牙膏、叶绿素牙膏、含酶牙膏、中药牙膏等。选择牙膏时,应根据个人爱好、价格、香型及某些特殊需要来定。28(三)刷牙方法刷牙本是保持口腔卫生的有效方法,但如刷牙方法不当,常会对牙体或牙周组织造成损伤。如人们习惯采用的横刷法就弊病较多,常导致牙龈萎缩,使牙颈暴露,或在牙颈部形成楔状缺损,应予纠正。29正确的刷牙方法30竖刷法是一种比较方便合理的刷牙方法。刷牙时先将牙刷头斜向牙龈,刷毛贴附在牙龈上,稍加压力,顺牙间隙刷向冠方。刷上牙时,从上往下刷;刷下牙时,从下往上刷,牙的唇、颊面及舌、腭面要分别刷到。在刷上、下颌前牙时,可将牙刷竖起;上前牙由上向下拉动,下前牙由下向上提拉。刷上、下颌后颌面时,牙刷可压在颌面来回刷动。31横颤竖向移动刷牙法是在竖刷法的基础上加上短距离的水平向颤动,即进行竖刷法时,牙刷不单纯顺牙间隙刷动,同时还作短距离的水平方向颤动。这样既起到按摩牙龈的作用,又不损伤牙体硬组织,还能剔除牙间隙中的食物残渣。此法虽较竖刷法复杂些,但经过练习,并不难掌握牙体硬组织,还能剔除牙间隙中的食物残渣。此法虽较竖刷法复杂些,但经过练习,并不难掌握。32(四)刷牙次数与时间最好在餐后和睡前各刷牙1次。如做不到每餐后刷牙,则至少要做到早、晚各刷牙1次,饭后应漱口。特别强调晚间睡前刷牙,因睡后口内唾液分泌少,口内自洁作用差,如有食物残渣残留,口内微生物更易滋生繁殖。故睡前必须刷牙,保持较长时间的口腔清洁。同时要注意刷牙质量,刷牙时间不宜过短,因时间不够不足以清除菌斑,故刷牙时间每次以3分钟为宜,且一定要3个牙面(唇颊、腭舌及颌面)都刷到。33(2)定期口腔检查:是防龋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年应至少保证一次。定期检查有利于及早发现龋齿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龋蚀进一步发展。每次口腔检查后,学校应认真分析检查和治疗结果,修订预防措施,调整治疗方案。34(3)合理营养和体育锻炼:日常饮食中应供给合理充分的营养,尤其应注意摄入钙、磷、维生素(尤其维生素D);适当多补充豆类、乳、肉类、蛋等优良蛋白质,芝麻、鱼虾等富含钙的食物,富含纤维素的蔬菜等。茶叶含氟量较多,可适量饮用或用茶水漱口。要限制精制糖的摄入,尤其不宜多吃粘稠甜食、奶糖和粘点心。它们在牙面、窝沟的停留时间长,致龋作用大。应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接受足够的日光,促进身体和牙齿发育,增强抗龋能力。35(4)药物防龋:主要使用氟化物,是世界公认的有效防龋方法,有全身加氟法和局部加氟法两种。前者主要是在低氟地区对饮用水进行加氟处理,使机体摄入氟化物后再转运至牙釉质。不同地区水源含氟量不同,为确保氟化饮水的安全性,各地应以氟牙症指数(反映人体摄氟量)作为饮水加氟的依据。若氟牙症指数大于0.6,则不需饮水加氟。36全身用氟法还可通过对食品(面粉、食盐、牛奶、饮料等)加氟、使用氟片等方法。局部加氟法适应范围更广。如用0.2%氟化钠溶液漱口,每周漱口一次,每次含漱两分钟,含漱前后清水漱口。还有牙面涂氟、氟离子透入等。用含氟牙膏刷牙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对乳、恒牙均有良好的防龋作用。对年幼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