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第一)广州六组2013年8月11日本节思考题1.論前皈敬頌為什麼首先總皈敬文殊菩薩?2.勝者教指什麼?3.何謂三地?4.何謂二大車軌?5.宗大師為什麼要造此論?6.廣論中所詮何法?一、本论的结构本论是根据《菩提道炬论》所说的「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次第而组织的。「下士道」,指脱离三恶趣,生人天善趣的法门;「中士道」,指解脱三有轮迴,断烦恼证涅槃的法门;「上士道」,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大菩提果的法门。说明‘下士道’有四大段:一、思惟人身无常,二、思惟三恶趣苦,三、皈依三宝,四、深信业果。说明「中士道」有四大段:一、思惟苦谛二、思惟集谛三、思惟十二有支四、思惟解脱生死正道说明「上士道」有二大段: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修行又分二段:总说六度四摄和别说修止观法。在三士道之前,作为三士道基础的,又有二大段:一、亲近善知识,二、思惟人身难得。在上士道之后,又说明发大菩提心者如对密咒信仰爱好,亦可进修密乘。亲近善知识是修学一切佛法的基础,要亲近善知识才能趣入佛法,所以最先说。趣入佛法後,就要思惟有暇圆满的人身难得,才能策励自己,起大精进,修学佛法。所修学的,就是三士道。若不能脱离恶趣,就没有修学佛法的机会,更不能出离生死,成大菩提。若对於现世五欲尘贪求还不能止息,三恶趣的苦还不知怖畏,就更不能厌三界苦,勤求出离。所以最迫切的,也是浅易的,应当先修下士道。修下士道中,若贪著现世五欲,於後世的安乐就不能起猛利希求,於三恶趣苦也不能生真实怖畏;所以先应思惟人身无常,才能怖畏恶趣,由怖畏恶趣,才能至诚皈依三宝,深信佛说因果道理,止恶修善;由此才能远离恶趣。仅修下士道,虽能生人天善趣,终不能脱三界生死轮迴。因此,应进修中士道:先思惟生死总别过患对於三界生厌离心;进而研求三界生死的起因,是一切烦恼和有漏业,发起断除的決心;真正认识戒定慧三学是断烦恼的唯一方法,精勤修学,由此才能出离三界生死。若自己还不能厌生死苦,如何能发心度脱一切众生?若自己还不能出三界,如何能度一切众生出三界?所以在修上士道之前,必须先修中士道。修中士道后,进一步就该想到: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海,只是自己解脱生死,仍不能救度一切众生;为欲救度一切众生,自己必须成就无上佛果。由此发起菩提心,求受菩萨戒,学习六度成熟自身,修学四摄成熟有情,就是上士道。这三士道,是不论修或不修密乘的人都要修学的,故又称为「共同道」。为欲迅速圆满福智资粮,在已能修诸共同道的基础上,应进修密乘诸道,即先依善知识受大灌顶,严守三昧耶戒及诸戒律。若学下三部密,当先修有相瑜伽,后修无相瑜伽,由此能得密宗所说的各种悉地。若学无上瑜伽部密法,当先学生起次第,后修圆满次第,最后证得大金刚持果。这就是本论结构的大意。菩提道次第,是成就无上菩提必须经历的过程,修下士道不只为自求人天安乐,修中士道也不只为求自了生死,都是为上士道准备条件,所以都是菩提道的一部份;不过由於缓急、浅深、难易的不同,就不能不分出次第。不仅各大科有一定的次第,就是大科以下的细支,也都有一定的次第,不可紊乱。但是,由於修前面各科,就更能引起对后面各科要求学习的心;学习后面各科,又更能促进对前面各科要求修习的心;所以‘三士道’又是一个整体的,要平等修行,不能偏废。那一部份缺乏,就应该多修那一部份,使其平均发展。不是各科孤立的前後无关,而是脈络的贯串,通体灵活的。二、本论的主要内容三种要道就是:一、出离心,二、菩提心,三、清淨见。一、出离心:就是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脱心」。学佛的人,若没有真正的出离心,所作的一切功德,只能成为感人天善趣的因,不能成为解脱生死的正因。若以出离心为发起或为出离心所摄持所作不论大小何种功德,就是布施畜生一握粗糠,或经一日一夜受持一戒,都成为解脱生死的资粮。修学的次第,须先思惟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息灭贪求现世五欲的心;再思惟业果不虚,生死众苦,和三有流转道理。若能看整个三界如同火宅,深可怖畏,毫无顾恋,決意出离,一心趣求涅槃妙乐,便是发起了真出离心。由此进修戒定慧三学,才能证得解脱涅槃。没有出离心,就不能发起菩提心,所以出离心是菩提道次第的第一个要点。菩提心二、菩提心:就是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证得无上菩提。学佛的人,若未发起大菩提心,所修一切功德,或堕生死,或堕小乘,都不能作成佛的正因;这个人也不能算是大乘人。若发起了大菩提心,虽然没有其他功德,也可称为菩萨;所作任何善事,都能成为成佛的资粮。所以在上士道中,修菩提心最重要。修菩提心的次第,本论说有两种:一是金洲大师传的‘七重因果’的教授,一是静天论师的‘自他相换’的教授。这两派教授,都是以出离心为基础,进一步思惟一切有情,都被我执烦恼所缚,善恶有漏业所漂,长期沉溺生死大海,为众苦所逼恼,深发大慈悲心。为救拔有情出离生死苦海,能牺牲自己的一切安乐,而急於利他,求大菩提,就是发起了大菩提心,由此进修六度四摄,经三阿僧祇劫,圆满福智资粮,才能证得三身四智无量功德庄严的大菩提果。清净见三、清淨见:也称为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一切法唯依仗因缘而生起或安立,本来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性众生由无始传来的妄执习气,於无实性法,执为有实性,就是「增益执」,也叫做「有见」、「常见」等。一切法虽无实性,但依一定的因缘,決定当生、当立,並非全无。譬如镜中人影,本无实体,但由明镜、空间、光線、人体等因缘会合,自然便有人影现起,且能发生应有的作用。若说「诸法既无实性,就该完全什么都没有,所见所闻,都是错乱」,这就是「损减执」,也叫做「无见」、「断见」等。反之,则为「增益执」。这「断」、「常」二见,都不合於真理,偏於一边,所以又叫做「边见」。「中道正见」,既不执诸法实有自性,也不拨无所生所立的诸法,如实了知「诸法仗因缘而有,故无自性」而不堕「常边」,也了知「诸法既仗因缘而有,就有因果」而不堕「断边」。由此正见,不堕二边,故名「中道」。无始传来的无明实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也是生死的根本,要由此清淨见才能断除。若未得此见,仅有出离心、菩提心,任凭如何修学,终不能断任何烦恼。所以清淨见是大小乘一切道的命根,最为重要。三、本论的特点一、修菩提心法:修菩提心法有多种,如《瑜伽师地论》说的「四因」、「四缘」、「四力」等,都是指已种大乘善根的人说,才能由「见佛」、「闻法」、「见众生受苦」或「因自身受苦」,便能引发大菩提心。若一般有情,未种善根,必须依教渐修,才能发起。发菩提心的教授,过去诸大论师,有时因机对境,略说数语,多不全面,本论将阿底峡尊者所传各种教授,分为二类。其一,从金洲大师传来的七重因果的教授:(一)知母(二)念恩(三)报恩(四)悦意慈(五)大悲(六)增上意乐(七)菩提心从知母到增上意乐,都是修利他心的方法;已发起增上意乐,知道唯有成佛才能究竟利他,为利他而进求无上菩提,才是菩提心。在修知母以前,还须先修「平等舍心」为基础,才能於一切怨、亲、中庸的有情,都容易修起「知母」等心。其二,静天菩萨《入行论》中所说的「自他相换法」,就是把贪著自利、不顾利他的心,对换过来,自他易地而居,爱他如自,能牺牲自利,成就利他。此法:(一)先思惟修自他换的功德,和不修的过失(二)思惟自他相换的心,定能修起(三)应对治二种障:⑴觉自他二身各不相关,应思惟自他是相对安立的,如在此山时觉彼山是彼山,到彼山时也觉彼山是此山,不比青就是青,黄就是黄,绝对不同。⑵觉他人痛苦,无损於我,不须顾虑,当观自他相依而存,犹如手足,足痛虽无损於手,但並不因此手就不治足的病。(四)正修:⑴思惟凡夫无始以来由爱执我所生过患,令我爱执未生不生,已生者断,制不再起。⑵再进思惟诸佛菩萨由爱他所生一切功德利益,令爱他心未生者生,生已增长,安住不退。(五)最后乃至出息入息,都修与有情乐,拔有情苦。这是利根众生修菩提心的简捷方法二、修止除沉法:修止有两障碍:掉举和沉没。掉举是心随可爱境转,其相散动,较易觉察,沉没其相隐昧,很近於定,不易认识。修定的人,很多堕在沉没中,还自以为住在定中,久了反转增长愚癡和妄念。又有人把八大随烦恼中的惛沉,误认为沉没;修定的时候,只要没有惛沉,便自以为没有沉没了,因此就堕於沉没中而不自觉。本论引《解深密经》说:「若由惛沉,及以睡眠,或由沉没……」证明惛沉与沉没性质不同。惛沉是大随烦恼,其性或不善,或有覆无记,唯是染污。沉没是心於修定所缘的境,执持力弛缓,或不很明了。心虽澄淨,只要取境不很明了,就是沉没。它的性是善或无覆无记,非是染污。又引《集论》说「沉没为散乱摄」,证明沉没不属於惛沉心所。又《集论》所说的散乱,也通善性,非唯染污。以这些理由,说明惛沉性唯染污,沉没则非染污,其性各别,断定惛沉绝不就是沉没。修定的人,不但已生的沉没应当速断;在沉没将生未生之际,尤应努力防止。本论详细分析惛沉与沉没的差别,使修定的人,能辨认沉没,免入歧途,最为切要,对治沉没的方法,本论引《修次第论》说「心沉没时,应修光明想,或作意极可欣事佛功德等」,令心振奋;並广引《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详说对治方法。三、修空观的抉择修观,是为引生圣慧,对治烦恼,所以最重要的是修缘空性的观。正确的修法,要先求通达无我的正见,然后於正修观时,就缘所通达的无我义而修观察。到了由观察力引生轻安,其观即成。菩提道次第广论集註卷一①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语)敬礼尊重妙音(汉译)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②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於是释迦尊主稽首礼论前归敬:归敬所以求加持,总约有三:一、排除障礙;二、防护不利因素;三、顺缘完成著作。①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语):论藏重慧,故礼文殊。论诠智慧,了解名相,启发智慧,故归敬大智文殊菩萨。亦可视论之特质,而归敬余尊,如慈氏等。别者文殊菩萨是宗大师多世本尊,恆常摄持大师,大师这世还亲见文殊尊容,故首顶礼。(按: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是依梵文音译的藏语,用藏文字母拼成的。)②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对上中下三根性不同众生,宣说暂时及究竟的妙法。是无等①师②最胜子荷佛一切事业担现化遊戏无量③土礼阿逸多及妙音①师:佛。②最胜子:法王子。③土:佛土。*此颂四句讚礼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①如极难量胜者教造释密意赡部②严名称徧扬於③三地我礼龙猛无著足①如极难量胜者教:胜者佛所说大乘教法,即指《大般若》,是凡夫发心直至成佛圆满次第之教,亦即《大般若经》之全体。胜者教:藏本及《心论》皆言“佛母教”,即《大般若》也。②严:顶庄严。谓是赡部洲之顶庄严也。③三地:天上、人间、地下(龙宫)。*此颂四句讚礼龙树、无著二大论师。摄①二大车善②传流深见广行无错谬圆满③道心④教授藏敬礼持彼然灯智①二大车:深见派——文殊传龙树;广行派②传流:传承、法流。③道心:津要。④教授藏:显密教授宝藏。*此颂四句讚礼阿底峡尊者。谓尊者然灯智,能摄深、广二派善妙传承法流,无错谬、圆满道津要之显密教授宝藏。徧视无①央佛语目②贤种趣脱最胜阶悲动方便③善开显敬礼此诸善知识①央:尽。②贤种趣脱最胜阶:此句《心论》译为“入解脱行贤能引导师”。阶:正路。③善开显:善开显正路。*此颂四句讚礼传授佛法诸善知识,意谓具慧目徧了无尽佛语之诸贤能善知识,观众生起大悲,以方便善为我等开显趣向解脱最殊胜之正道。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於修要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①辩教义力故离②智者欢喜道圆满教要胜教授见已释此大车道故我心意③徧勇喜①辩:思辩。②智者欢喜道:《三主要道》(八七页)颂:“能见轮涅一切法,从因生果皆不虚;且能破诸所执境(自性),彼入佛陀所喜道。”③徧勇喜:奋勉。*此二颂显造论宗旨。诸有偏执暗未覆具辨善恶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诸具①善者专励听①善:善根。专:专一。励:努力。*此一颂宗大师敦嘱劝学。此中总摄一切佛语扼要,徧摄龙猛、无著二大车之道轨。往趣①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种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无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门中,导具善者②趣佛地理,是谓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