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吟诵主讲人:谢其梅何谓吟诵?吟诵是朗诵吗?吟诵是歌唱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第一章朗诵的基本概念一、朗诵与朗读的区别朗诵是一门艺术,是文学作品的延伸,有着悠久的历史,如西方诗人的游吟,进入中国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的诗词没有朗诵,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朗诵与一般意义上的朗读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朗诵朗读内容选定主要取材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内容更宽泛,除文学作品外,还包括新闻、广告等;表现形式更加严谨、规范,更艺术化,不仅要求声音的表现,还需要肢体语言的辅助;较为自由,随意性较强;表现空间一般指舞台表演,或在公正场合表达思想的需要;舞台以外更加广阔、更加生活的空间;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二、朗诵对普通话的要求第一:准确表达作品普通话——正音,有相对统一的语言标准,有利于表达的一致性。(不同时代都有相对的正音:中古音——唐宋雅音、民国有官话)方言表达有差异性,但也有亲和力。第二:清晰接受作品:听众的差异性三、对朗诵的评价1、内容的把握:朗诵是二度创作,但前提是对文学作品的准确认知。但文学创作本身又存在可解释性,于是,差异的存在是必然的。2、语言的呈现3、艺术的表达例如:《沁园春·雪》又如:《将进酒》将进酒(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第二章古诗词的吟诵日本的汉诗吟诵自唐代以来,一直在延续。各类吟诵社极其丰富,传承的方式依然是口传心授。这里想问大家,你估计现在日本参与吟诵能有多少人?500万人如今,日本的吟诵加入了音乐、舞蹈、剑术……韩国的吟诵保留了北方吟诵的特点,气势恢宏,深受国民喜爱。一、诗乐一体话吟诵中国是个诗乐一体的国度。从《诗经》开始,到“五四”之前,无论是开蒙诗文,还是诗文交流都从吟诵开始,是文人的基本功,私塾必修。特别是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但随着新文化运动开始,诗乐分离;再加之西方教育制度进入,私塾不再,吟诵渐衰,而伴随西方文明戏的朗诵渐盛。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吟诵也是汉语诗文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吟诵汉诗在海外一直盛行不衰,不仅在华人中间,而且在日本、韩国等很多汉文化圈国家中,也一直流传。吟诵是传统的读诗读词读文的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吟诵活动自然要数诗歌吟唱。诗歌——诞生在文字前。赵元任的《(新诗歌集)序》中曾指出:“诗歌不分化的时候,诗也是吟,歌也是吟。”诗歌从它在原始社会里诞生之日起,就开始被先民们吟唱了。1、周代诗歌吟诵是当时的大学(即太学)以及小学里都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请看下面几则文献资料的记载:《周礼·春官宗伯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礼记·文王世子》:凡学(郑玄注,教也)世子及学士,必时。春诵,夏弦,大师诏之。《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这是官办的贵族子弟学校教学诗歌吟诵的情况。2、春秋战国——两晋南北朝孔子重视将吟诵《诗经》与音乐、舞蹈相结合,平时花很多的时间教授弟子们“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据《太平御览》引《庄子》逸篇中的文字记载:“孔子读《春秋》,老聃踞灶觚而听。”能使老聃津津有味地听读,可以想见孔子吟诵《春秋》的水平一定很高。及至战国,《诗》、《书》、《礼》、《春秋》等经典著作仍为人们所诵习。“节奏鲜明,以声显义”,国人喜尚吟诵诗文已形成传统。《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的一则故事中看一下六朝人玩味作品音节美的实例吧: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诛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泳其所作《咏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3、唐代格律严整、音调铿锵的近体诗产生了,整个诗歌创作进入了黄金时代,诗歌吟诵也随之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唐代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一个个都是吟诗的爱好者:他们或者自吟自赏,或者吟味他人之作,或者聆听他人吟诵。《古今诗话》:上官仪凌晨入朝,循洛堤步月,徐辔诛诗,音韵清亮,望之犹神仙。“李杜诗篇万口传”,如何传?吟诵。白居易的诗歌得到广泛的传诵,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以至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总之,在唐代,从皇帝到大臣,从文人雅士到村夫牧童,从和尚道士到宫女歌妓,吟诗成了人们普遍的爱好,成了时代的一种风尚,成了诗歌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碧鸡漫志》中记述的典故“旗亭听唱”讲述这样一件有趣的故事。“旗亭听唱”故事发生在大唐开元中期,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常相约在一起小酌。酒喝到正酣时,忽然见十多位梨园伶官招妓聚燕来到旗亭。三人便离席坐到角落处,一边烤火,一边逗趣观望。见伶官所演奏的都是当时的名曲,三人就私下相约“我辈擅诗名,未定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一伶官拊节而唱的绝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得意地引手画壁说:“一绝句。”另一位伶官唱到“开筐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哭单父梁九少府》)高适也引手画壁应和到:“一绝句。”又一位伶官唱到“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长信怨》)王昌龄望望王之涣格外得意地引手画壁说:“二绝句。”王之涣却不屑地说:“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下里巴人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接着指着四位佳妓中最棒的一位说:“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拜床下,奉我为师。”过了一会儿,佳妓唱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听罢此曲,王之涣挪揄另两位:“田舍奴,我岂妄哉!”说罢,三人开心地大笑不止。4、宋元明清四代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广为传诵的启蒙读物。如《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增广贤文》、《弟子规》以及此之前已流传的《千字文》等。由于这些启蒙读物大多用韵语写成,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诵易记,加上内容又切合识字和普及文化知识的需要,所以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启蒙读物的风行,使吟诵这一传统的读书方法得到极大的普及,其影响之久远,一直到解放以前。这个时期吟诵的作品,不仅有一向处于正统地位的诗与文,而且有新起的词与曲。这个时期吟诵的腔调受到戏曲音乐的影响,得到丰富和发展。吟诵的理论研究大为加强。如南宋的朱熹、元代的刘绩、明代的李东阳、唐顺之等都对吟诵之学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尤其是清代的桐城派作家刘大櫆的因声求气说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人们的吟诵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推进和提高的作用。5、“五四”新文化运动吟诵一度被人们冷落。把吟诵这个干百年来普遍使用、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诗读词读文的方法也当作封建的东西加以废除,有失偏颇。于是从20、30年代一直到40年代,不少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文学家为继承吟诵传统作出种种的努力。夏丏尊和叶圣陶呼吁学校的国文教学应当恢复传统的吟诵方法。主张学校里恢复从前范读的办法,吟、读、说并用。唐文治曾从桐城巨子吴汝纶学得吟诵古文之法,并在吴汝纶传授的吟文之法的基础上创造了富有特色的吟诵腔调,即出名的唐调,时人争相效法。1920年唐文治先生创办无锡国专,大力提倡吟诵。20年代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并录唱片。1934年、1948年唐文治先生两次录制唱片,发行海内外。6、吟诵现状在大学,陈少松先生1987年起在南京师范大学开设古诗文吟诵选修课至今。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常年传授吟诵。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台湾辅仁大学联合成立吟诵诗社。2007年,徐健顺在中央民族大学成立吟诵诗社——紫竹诗社。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宁先生、首都师范大学的谢绥东先生、北京语言大学的王恩保先生等都传授过吟诵。在中小学,语文界很早就开始吟诵教学的探索了。广州的陈琴老师创“素读经典”教学法,现已经推广到全国。上海的戴建荣老师、彭世强老师进行吟诵教学,效果显著。厦门的陈水龙老师也把闽南语吟诵引进教学。在最近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有更多的地方引进了吟诵的形式。这些都说明吟诵是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的,只是很多吟诵还不规范,很多吟诵也缺乏传承,这些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马鞍山每年都有吟诵活动。二、曼声长吟谈吟诵诗词是用来吟的,不是用来念的。高声朗读以昌其气密咏恬吟以得其韵如何吟诵?1、吟诵的方法分类:有格律者:如近体诗词曲、律赋、骈文、时文等依格律而吟诵;无格律者:如古体诗、古文等,多有几个相对固定的调,吟诵时每句或做微调,组合使用,以求体现诗情文气。格律诗的结构特点:(1)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2)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3)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4)合乎平仄(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平长仄短。)四字歌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场平仄介绍平仄就是声调。古代四声为平上去入,现代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现代的平,就是阴平和阳平,仄就是上声和去声。古代的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分散到现代的四声中去了,但在一些地方方言中还存在入声,所以吟诵时一定要考虑入声字。哀江头(唐杜甫)(节选)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2、吟诵体系(1)吟诵的语音与当地方言的关系。吟诵使用的是文读系统的语音,吟诵具有文人的特点,其审美趣味也是文人的。在北方,更接近官话,在南方,更接近当地方言。文读与方言口语的差异,在北方可在10%—30%左右,在南方,最多者甚至可达到80%。(2)依字行腔。中国所有的传统音乐都称依字行腔,而唯有吟诵最严。吟诵力求把每个字的涵义表达得最清楚,所以与字音最贴近。吟诵调一般也是比较简单的结构,易学易记。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延年歌(汉李延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3)吟诵的腔调讲究以气驭声,依字行腔,腔音特征比较明显。且与当地的音乐体系相近,与当地的宗教音乐、民歌、琴歌、戏曲、说唱等都可能有互相影响的关系。吟诵调各地都不一样。也有相对固定流行的吟诗调,但是细究差异依然很大。有一个调吟诵多首作品,只是因诗词内容而略加调整;有一首作品多种吟诵调。(4)吟诵是自娱的,不是表演艺术。更重要的是,吟诵是学习方法。怎样去吟诵一篇诗文,实际上就是怎样理解这篇诗文。学习者往往通过反复吟诵,不断修正,达到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吟诵又是即兴的,因为每次吟诵,吟诵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感情都会有变化,所以吟诵每次也有不同。(5)吟诵原则上没有节拍,不是均分律动的节奏。吟诵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始终控制着声音的高低、强弱、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