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革命伟人——孙中山2孙中山生平3生平简介孙中山,原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等。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享年59岁。先生是我国近代的民主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4孙中山名字的由来•孙中山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日新的粤语谐音为逸仙),别号中山。•孙中山流亡海外,曾化名中山二郎,吴仲。革命者无意间称他为孙中山,民国后称为社会的习惯称呼。【孙中山】5广东香山县翠亨村孙中山故居6【孙中山故居】7家境贫寒•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农民家庭,为家中第三子,幼名“帝象”。•七岁时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由于家道贫寒,平时,孙中山还要去上山打柴、牧牛、捡猪粪。到溪涧捕鱼虾,随外祖父到海边打蚝,还到邻村三合会人办的武馆偷学拳术,贫寒的幼年生活,使得孙中山养成了勤劳勇敢的精神。10岁时才开始进入村塾求学,由于他勤奋努力,仅三年就成为全家中最有文化的一员。8【香山县】9勤奋好学•1879年,孙中山十四岁时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檀香山,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三年后肄业,英文成绩为全班之冠。夏威夷王亲自颁奖。10学医行医•1883年冬天,孙中山到香港,就读于拔萃书屋(今日之拔萃男书院)。1884年,进入中央书院(今日之皇仁书院),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届毕业生中第二的成绩毕业,并获当时港英政府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之后,他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11立志报国•1894年6月,孙中山尝于《上李傅相书》中,提出多项改革建议,惟李鸿章断拒。•1895年2月12日,孙中山在中环士丹顿街13号正式成立了“香港兴中会总会”。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誓,孙中山担任秘书。•1903年夏,孙中山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起,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设为革命誓词。12成立同盟会,影响显著•1905年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他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即“民族、民权、民生”,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继而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正式宣示进行国民革命,举所誓之四纲,力图创立“中华民国”,并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13成立国民党,推动国共合作•1912年8月,同盟会联合其他党派改组成立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改组国民党宣言;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通过新党纲、新党章,把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国民党改组为包含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从而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4成为临时大总统1911年12月20日,孙中山赶赴上海,并于28日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15逝世•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孙中山因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59岁。弥留之际,他提到国事的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1925年4月2日起,孙中山灵柩停放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内石塔中。北伐成功后,于1929年6月1日,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6中山陵171819轶事典故20名字孙中山使用过不少名字,多数是为了宣扬革命或摆脱通缉而取的,部分则在于表达人生期望。孙中山还用过陈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达生、吴仲等化名,以及杞忧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南洋一学生等笔名。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不再面临满清的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档案均以本名“孙文”署名。21•此外,孙中山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认为这是由于孙接受西式教育,不受传统忠君观念束缚,才敢如此自称。•至于“孙大炮”这个当时政治对手揶揄孙文的外号,在辛亥革命前已有,大炮是粤语“不切实际之人”的意思,暗讽孙文言辞夸大不实。•清政府官方文件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点水部首,贬称其为孙汶。“汶汶”一词,出自《史记·屈原列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注解此文的人,或说“汶汶,犹昏暗不明也”,或说“蒙垢尘也”,或说“玷污也”。22尊称•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后,当时于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举行公祭时,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额(阔丈余,高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二字,他的唁电挽幛,均称“国父”,这是孙中山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抗日战争中期的1940年3月2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国父,以表尊崇。根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同年5月29日,国民政府又发布明令,规定在政府公家机关、民众团体应一律改称国父,在国民党党内称国父或总理均可,民间已印就之图书文字,不必强令改易。23•自此之后,孙中山即在中国历史上确立了其“国父”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则未以官方名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国的国父为孙中山或其他任何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或中国共产党在正式的场合或文书上提及孙中山时,通常使用的称号是“革命的先行者”,从未称孙中山为国父。不过,中国共产党无论在建政前或后,都尊称孙氏是“中共的老师”和“革命的旗帜”,民间则有人沿袭民国时代称孙中山先生为“国父”的这一做法。另外孙中山先生之夫人宋庆龄女士,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享有较中华民国时期更崇高的地位,有时也被人进而尊称为“国母”。24遗嘱•孙中山先生临终前十七天,即1925年2月24日,知道自己病已不治,预立了三份遗嘱,这三份遗嘱是《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遗书》。前两份遗嘱由孙中山口授,汪精卫笔录。《致苏联遗书》则是由孙中山以英语口授,他的苏联顾问鲍罗廷等笔录。孙中山口授遗嘱时,在场的宋子文、孙科、孔祥熙、邵元冲、吴敬恒、戴恩赛、何香凝、邹鲁、戴季陶等人都作为证明人在遗嘱上签了字。孙中山本来也要签字的,但是,因为听见宋庆龄在邻室悲泣,他不忍心让宋庆龄伤心,这天就没在遗嘱上签字。直到3月11日凌晨一时,他自知在世不久,才在遗嘱上补签上自己的名字。25•孙中山《遗嘱》的全文是:•“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26•孙中山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国、拯救民众。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四分五裂状态,段祺瑞坚持召开“善后会议”,实行军阀间的重新分赃,使中国继续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孙中山则极力谋求和平统一主张召开有各界民众代表参加的国民会议,决定国家的统一和建设大计,并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摆脱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束缚,从而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孙中山在遗嘱中谆谆以此为嘱,把希望寄托于“唤起民众”,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心。•孙中山先生一生奔走革命,真正做到鞠躬尽瘁,他临终时遗留下的私产,除了衣物书籍外,只有一幢南美华侨赠送给他的上海住宅(即上海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他的《家事遗嘱》写道:•“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衣物书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成长,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27•孙中山先生晚年得到苏联的帮助,俄国革命的成功给他很大的鼓舞,他亲自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强调“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孙中山临终前夕,再次把希望寄托于苏联,特地口授了《致苏联遗书》。这份遗书的中文译文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大联合中央执行委员会亲爱的同志:•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时转向于你们,转向于我党及我国的将来。•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此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是不朽的列宁遗与被压迫民族的世界之真正遗产。帝国主义下的难民,将藉此以保卫其自由,从古代奴役战争偏私为基础之国际制度中谋解放。28•我遗下的是国民党。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竟之业移交于彼谨守国民党主义与教训而组织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政府也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取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谨以兄弟之谊,祝你们平安!孙逸仙(签字)”[29谁来当未来的大总统辛亥武昌起义成功之后,国民党各省代表开始讨论“谁来当未来的大总统”。1911年12月29日各省代表召开选举大会,到会有十七省代表,以省为单位,每省各投一票。最后结果:孙文16票,黄兴1票。30第一节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31青年时期浇灌理想之花——三民主义的背景3201002003004005006007001895年1896年1897年1898年新增厂矿数(个)新增资本额(万元)1895年—1898年民族工业发展图1、政治基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种改良方案失败。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结合左图,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分析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背景?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逐步壮大。一、浇灌理想之花——三民主义的背景4、思想来源: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33中年时期构筑理想蓝图——三民主义的内容34二、构筑理想蓝图——提出三民主义1905年,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和华兴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一)构筑理想——三民主义的提出1905年11月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的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1、提出2、进一步阐发中国同盟会民报三民主义35(二)理想蓝图——三民主义的内容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主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资产阶级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前提核心补充发展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夺取政权)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政权)资产阶级土地国有(巩固政权)36材料一“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大会演说》材料二从1905甚至更早时开始,孙中山为了获得日本的援助一再声称:“满蒙可任日本取之,中国革命的目的在灭满兴汉”,“日本如能援助中国革命,将以满蒙让渡与日本。”材料三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偿款外债照旧担认,仍由各省洋关如数摊还。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对外宣言》(1)结合材料一分析民族主义的进步性?(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民族主义的局限性?1、民族主义(前提)372、民权主义(核心)(1)结合图一、二、三谈谈民权主义的进步性?图一图三图二图四(2)结合图四谈谈民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