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一、基础知识(15分,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巷.子(xiànɡ)曲.线(qǔ)锡镴.(là)转弯抹.角(mò)B.苔藓.(xiǎn)一幢.(zhuànɡ)数.落(shǔ)蹑.手蹑脚(niè)C.牛仔.(zǎi)瞥.着(piē)出殡.(bīn)不速.之客(sù)D.颤.抖(zhàn)怒号.(háo)相干.(ɡān)气喘吁.吁(xū)解析A项曲qū。C项殡bìn。D项颤chàn。答案B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A.帐款扯淡矮墩墩一筹莫展B.烘锅唠叨殡仪馆撒手而去C.玄想去逝常春藤莫名其妙D.编辑餐巾葡萄酒一樽塑像解析A项帐—账。C项逝—世。D项樽—尊。B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B.他努力工作,开拓创新,受到了领导同志的赏识..。C.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买卖,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D.听了专家的报告,我们大家很受启示..。解析“启示”应改为“启发”。“启示”和“启发”都有使人领悟的意思,但“启示”一般直接提示或揭示出事物的道理,使人明白,带有庄重色彩。“启发”是通过一定的相关事理,使人打开思路,引起联想,有所领悟,结论由受启者自己得出。答案D4.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十二,”她说,过了一会儿又说“十一”,接着是“十”、“九”,再接着是几乎连在一起的“八”和“七”。B.“那是最后的一片叶子,”琼珊说:“我以为昨夜它一定会掉落的。我听到刮风的声音。它今天会脱落的,同时我也要死了。”C.“你不能到另一间屋子里去画吗?”琼珊冷冷地问道。D.一小时后,她说:“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解析把冒号改为逗号。B5.下列各句的语言风格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在这条街上转弯抹角、大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上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回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B.一个弱小的女人,已经被加利福尼亚的西风吹得没有什么血色了,当然经不起那个有着红拳头、气吁吁的老家伙的赏识。C.但是琼珊没有回答。一个准备走上神秘遥的死亡道路的心灵,是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凉的了。当她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一片片地脱落时,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地掌握了她。D.他耍了四十年画笔,仍同艺术女神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解析A、B、D三项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庄重的问题,C项是用严肃的语言表达严肃的问题。答案C二、文本阅读(25分)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全文,回答6~9题。6.你觉得贝尔曼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想到画叶子这个主意的?他有这个思想基础吗?为什么想到用画画而不是其他办法挽救琼珊?(6分)答案①极有可能是在扮作隐居的矿工时想到的。“他们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接着,他们默默无言地对瞅了一会儿”——表明贝尔曼对常春藤对琼珊的意义十分关注。②他是有这个思想基础的。在琼珊未病之前,就“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从他与苏艾的对话来看,虽然他对琼珊的想法有意见,但还是去做了模特儿。他去做模特儿本身,就是支持苏艾作画,而苏艾作画,最根本的是帮助琼珊。这在文中已经由苏艾的语言证实。所以,他有帮助两位姑娘的愿望,更有挽救琼珊的愿望。他这种爱虽有自爱的成分,但主要是博爱。③从“角落里的画架上绷着一幅空白的画布,它在那儿静候杰作的落笔,已经有二十五年了”的贝尔曼画室的这个细节描写看,贝尔曼缺少的不是绘画的技艺,因为从“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这一细节看,他对自己绘画的技术是相当有自信的。什么原因使他一直创作不出杰作?是灵感,是创作时机,是创作素材。一个对艺术苦苦追求了一生的老艺术家,对灵感,创作时机,创作素材的出现肯定是相当敏感的,在看到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一瞬间,在扮老矿工静静思索的时候,贝尔曼想到了。由此,我们看到贝尔曼画叶子这一行为不仅是为友谊而奉献,也是为艺术而奉献,伟大的人格和厚积薄发的艺术修养使他找到了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同时,为友谊和艺术而献身不是他的目的,应该是个巧合。假如贝尔曼没有死,他会一举成名。7.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6分)答案在暴风雨之夜画一片藤叶是作品最感人的情节,也是作者完成贝尔曼形象最重要的细节,可作者改弦易辙,对此仅作侧面交代,用苏艾之口将细节说出。这里作者以虚写实,以虚衬实,就化难为易,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阅读想像空间:那个狂风霪雨的夜晚,贝尔曼是怎样在常春藤墙上完成杰作的?是精雕细描,还是一蹴而就?弥留之际,人又是何种心情呢?宽心自慰,抑或怅惘难言?追思那二十五年来一直未完成的杰作,还是挂念带给琼珊生命之光的那片绿叶?借他人之口,将人物或事件介绍出来。或贬或赞或抑或扬,就显得结构上曲折多变,尺水兴波,内容上前后勾连,形成对比比较;情感上也客观公正。比一味地正面实写高明得多。8.老贝尔曼无疑是本文最主要的人物,但苏艾同样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形象。请分析苏艾这一形象及她在文中的作用。(7分)答案苏艾:①是一位善良的、具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姑娘。不仅在生活上给生病的琼珊以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给她精神上的鼓励。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为贝尔曼因画常春藤染病去世而悲伤,言语中充满对他的敬意。作用:①贯串全文的线索。②琼珊与贝尔曼之间由她牵连,推动情节发展。③小说通过苏艾和贝尔曼两个人物一起向读者传递着这样一个主题:普通人之间的情意和爱,给人力量和信心,挽救生命。9.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联系全文作答。(6分)答案①对琼珊而言: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②对贝尔曼而言:“绝笔”。表层义: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的最后作品。隐喻义: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③主题得到升华。艺术家热爱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普通的叶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从而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特别是老艺术家贝尔曼舍己救人的品德。三、课堂延伸(22分)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麦琪的礼物(节选)欧·亨利一元八角七。全都在这儿了,其中六角是一分一分的铜板。这些分分钱是在杂货店老板、菜贩子和肉店老板那儿软硬兼施地一分两分地扣下来,直弄得自己羞愧难当,深感这种掂斤播两的交易实在丢人现眼。明天就是圣诞节,她只有一元八角七给吉姆买一份礼物。她花去好几个月的时间,用了最大的努力一分一分地攒积下来,才得了这样一个结果。现在,他们夫妇俩各有一件特别引以自豪的东西。一件是吉姆的金表,是他祖父传给父亲,父亲又传给他的传家宝;另一件则是德拉的秀发。此时此刻,德拉的秀发泼撒在她的周围,微波起伏,闪耀光芒,有如那褐色的瀑布。她的美发长及膝下,仿佛是她的一件长袍。她穿上那件褐色的旧外衣,戴上褐色的旧帽子,眼睛里残留着晶莹的泪花,裙子一摆,便飘出房门,下楼来到街上。她走到一块招牌前停下来,上面写着:“索弗罗妮夫人——专营各式头发。”德拉奔上楼梯,气喘吁吁地定了定神。“你要买我的头发吗?”德拉问。“我买头发,”夫人说,“揭掉帽子,让我看看发样。”那褐色的瀑布泼撒了下来。“二十美元,”夫人一边说,一边内行似的抓起头发。“快给我钱。”德拉说。呵,接着而至的两个小时犹如长了翅膀,愉快地飞掠而过。她终于找到了,一条朴素的白金表链,镂刻着花纹。它就像吉姆本人,文静而有价值。她花去二十一美元买下了,匆匆赶回家,只剩下八角七分钱。七点钟,她煮好了咖啡,把煎锅置于热炉上,随时都可做肉排。吉姆一贯准时回家。德拉将表链对叠握在手心,坐在离他一贯进门最近的桌子角上。接着,她听见下面楼梯上响起了他的脚步声,她紧张得脸色失去了一会儿血色。门开了,吉姆步入,随手关上了门。他显得瘦削而又非常严肃。可怜的人儿,他才22岁,就挑起了家庭重担!吉姆站在屋里的门口边,他的两眼固定在德拉身上,其神情使她无法理解,令她毛骨悚然。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惊讶,又不是不满,更不是嫌恶,根本不是她所预料的任何一种神情。他仅仅是面带这种神情死死地盯着德拉。德拉一扭腰,从桌上跳了下来,向他走过去。“吉姆,亲爱的,”她喊道,“别那样盯着我。我把头发剪掉卖了,因为不送你一件礼物,我无法过圣诞节。我的头发长得快极了。说‘恭贺圣诞’吧!吉姆,让我们快快乐乐的。你肯定猜不着我给你买了一件多么好的——多么美丽精致的礼物啊!”“你已经把头发剪掉了?”吉姆吃力地问道,似乎他绞尽脑汁也没弄明白这明摆着的事实。“剪掉卖了,”德拉说,“不管怎么说,你不也同样喜欢我吗?没了长发,我还是我嘛,对吗?”“你说你的头发没有了吗?”他差不多是白痴似的问道。“别找啦,”德拉说,“告诉你,我已经卖了——卖掉了,没有啦。这是圣诞前夜,好人儿,好好待我,这是为了你呀。也许我的头发数得清,”突然她特别温柔地接下去,“可谁也数不清我对你的恩爱啊。我做肉排了吗,吉姆?”吉姆好像从恍惚之中醒来,把德拉紧紧地搂在怀里。吉姆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包,扔在桌上。“别对我产生误会,德尔,”他说道,“无论剪发、修面,还是洗头,我以为世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减低一点点对我妻子的爱情。不过,你只消打开那包东西,就会明白刚才为什么使我愣头愣脑了。”白皙的手指灵巧地解开绳子,打开纸包。全套梳子,包括两鬓用的,后面的,样样俱全。那是很久以前德拉在百老汇的一个橱窗里见过并羡慕得要死的东西。随后,德拉活像一只被烫伤的小猫跳了起来,叫道:“喔!喔!”吉姆还没有瞧见他的美丽的礼物哩。她急不可耐地把手掌摊开,伸到他面前,那没有知觉的贵重金属似乎闪现着她的欢快和热忱。“漂亮吗,吉姆?我搜遍了全城才找到了它。现在,你每天可以看100次时间了。把表给我,我要看看它配在表上的样子。”吉姆非但不按她的吩咐行事,反而倒在睡椅上,两手枕在头下,微微发笑。“德尔,”他说,“让我们把圣诞礼物放在一边,保存一会儿吧。它们实在太好了,目前尚不宜用。我卖掉金表,换钱为你买了发梳。现在,你做肉排吧。”10.这篇小说的情节设计有什么特点?(6分)答案①小说的结局是两样值得自豪的东西都失去了,换来的却是不再对对方有用的装饰品,他们的美好愿望就这样落空了,命运对这对恩爱夫妻是这样苛刻,这一结局是我们始料不及的。②作者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把最紧要的东西包藏着,引而不发,到结束时,才和盘托出,不仅出奇制胜,令人拍案,还使前面的情节翻出新颖的意义,给人留下持久而深刻的回味。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局。11.为什么吉姆回来见到德拉时神色异常?而当吉姆看到妻子拿出她的礼物表链的时候,为什么反而变得平静,微笑?(6分)答案①吉姆没想到德拉会剪掉长发,所以表情十分奇怪。因为他为深爱的德拉卖掉了祖传三代的金表换回了一套美丽的发梳。②因为他们都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最宝贵的东西,虽然礼物都没有用了,但从中感受到的是贫困中两人毫无保留的真情,因此吉姆反而变得平静,微笑。12.你认为本文最出乎意料的是哪一处?这样的巧合可信吗?(6分)答案①妻子为了给丈夫买礼物——精美的表链——而卖掉了自己美丽的头发;而丈夫为了给自己妻子美丽的头发买礼物——全套的梳子——而卖掉了自己贵重的金表。最后两人发现,双方买的礼物都无法用上。②可信。从时间上看,圣诞节是人们互赠礼品的节日;从主人公的经济条件上看,男女主人公经济拮据;从夫妇之间的感情上看,两人深爱对方远胜于自己。夫妻情深,又逢佳节,穷困的家境使他们不约而同地牺牲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为对方买礼物,因而这样的巧合真实可信。13.简析德拉和吉姆的形象,对小说的主人公你有何看法?(4分)答案①吉姆和德拉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却拥有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对方的爱,他们用自己美丽的心灵赠给对方的是一件无价之宝。德拉是一位善良、淳朴、关爱丈夫的贤妻形象,吉姆是一位勇于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