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第六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为重要。——希波克拉底第一节病人心理概述一、病人的概念与病人角色(一)病人的概念•病人(patient)是患有疾病,有求医和治疗行为的社会人群。(二)病人角色•角色(role)本是戏剧术语,被社会心理学家们引入社会心理学,产生了“社会角色”的概念。一个人在生活中要承担多种社会角色,每一种社会角色因社会要求不同,而有其各自的特征以及相应的义务和权利。•病人角色(patientrole)也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每个人都有承担病人角色的可能,而且一旦进入病人角色,便会被期望有与其病人角色相称的心理和行为,承担其相应的义务,同时也拥有其特殊的权利。病人角色最初由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Parsons)于1951年提出。他提出了病人角色的四个特征:•①病人可以从常态的社会角色中解脱出来,免除其原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②病人对陷入疾病状态是没有责任的;•③病人应该努力使自己痊愈,有接受治疗和努力康复的义务;•④病人应该寻求可靠的治疗技术的帮助,必须与医护人员合作,共同战胜疾病。病人的权利和义务:(一)病人的权利•1、受到社会尊重、理解的权利•2、享受医疗服务的权利•3、免除或部分免除健康时的社会责任的权利•4、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二)病人的义务•1、及时就医,早日康复的义务•2、寻求有效医疗,认真遵循医嘱的义务•3、遵守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二、病人的角色转换问题在整个疾病的全过程中都可能会发生一些与病人角色不相符合的行为。病人常有的情况有:•1、角色行为缺如•2、角色行为冲突•3、角色行为减退•4、角色行为强化•5、角色行为异常1、角色行为缺如病人没有进入病人角色,不承认自己是病人,不能很好的配合医疗和护理。可见于缺乏医药卫生知识或对疾病缺乏认识的病人或社会文化原因耻于承认患病的事实的病人。2、角色行为冲突病人在适应病人角色过程中,与其病前的各种角色发生心理冲突而引起行为的不协调。多见于曾担任过重要的社会工作或大量家务,责任心重事业心强的病人。3、角色行为消退适应病人角色后,由于某种原因又重新承担起本应免除的社会角色的责任而放弃病人角色。出现意外事件家庭社会患者角色家庭/社会角色4、角色行为强化病人安于病人角色,对自我能力表示怀疑,产生退缩和依赖心理;另外,患病也使病人免除了其原来的社会责任。可因为他人的照料使其依赖性增强或因为患者角色可使其逃避某些义务。5、角色行为异常多见于患不治之症或慢性病,病人无法接受患病的压力,悲观、绝望导致行为异常:拒绝治疗、自杀、攻击行为影响病人角色适应的因素对病人来讲,适应病人角色转变是很不容易的,许多病人开始时往往不安心扮演病人角色,需要在病情演变和治疗护理过程中逐渐适应。病人角色的适应情况影响病人的康复,所以帮助病人适应病人角色很重要。护士应正确评估病人角色转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病人尽快完成角色转换。•病人角色的适应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疾病情况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病程发展、疗效等会影响病人角色的适应。明显的疾病症状能够促进病人及时就医,使其容易适应病人角色。2.病人的社会心理特征病人的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个性特征、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医学常识水平等也是影响病人角色适应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个性比较顺从、依赖,对其他人信赖的病人比较容易适应病人角色。3.医疗卫生机构的情况医疗保健机构的情况,如医护人员的服务水平、态度、医疗环境等影响病人的角色适应。另外,医院的规章制度对病人也是一种约束,对病人的角色适应也有一定影响。三、病人的求医和遵医行为(一)求医行为求医行为指的是人们感到某种躯体或心理等的不舒适时寻求医护帮助的行为,对人类的健康维护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孕妇正常分娩、常规体检、心理咨询等与医疗系统的无病性接触,也可被视为广义的求医行为。1.求医行为的原因(1)生理需要:器质性或功能性的疾病导致病人感觉不适,常常是促成病人求医行为的重要原因,如高热、疼痛、外伤等。(2)心理需要:心理疾患、心身疾病、精神障碍等导致病人紧张、焦虑、恐惧,为缓解负性心理反应和精神痛苦等.病人也会产生求医行为。(3)社会需要:患传染病、社会公害病等的病人会对社会人群产生现实的或潜在的危害,从而被社会或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强制采取求医行为。2.求医行为的类型▲主动求医行为:自觉要求看病如:女性、45岁、感觉自己近期月经不正常而求医男性、因体检发现血压升高明显而去看病一因误食毒物而呕吐的人,停止工作到医院求医▲被动求医行为:被人催促下去看病如:男孩、5岁、高热咳嗽、被母亲带去医院求医一脑出血昏迷病人被家人送医院抢救▲强制求医行为:被强行送去看病如:非典时期一些“非典病人”逃避医院而被发现后强行隔离治疗精神病人不承认自己有病被家人送医院求医主动求医行为被动求医行为强制求医行为3.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求医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病人的年龄、性别、社会经济状况、宗教信仰、病人对疾病和症状的认识、获得医护帮助的便捷程度、以往的求医经历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个体个性特点:个性固执、刻板不重视疾病不主动求医过分关注、胆小、敏感多疑主动求医(1)患者自身的因素▲对疾病认知:疾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强烈的事业心阻碍求医怕有不好的影响▲就医条件:业务水平低医疗设备落后阻碍求医交通不便▲求医经历:受到医务人员冷遇治疗无效阻碍求医痛苦经历(2)医疗保健服务方面因素慢性患者、病情轻神经症临床表现不明显(4)社会支持:工作繁忙亲友不支持(3)疾病因素:阻碍求医阻碍求医(二)遵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遵医行为指病人遵从医护人员的医嘱进行医学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行为,也叫病人的依从性。影响病人遵医行为的因素:1、疾病因素2、病人心理特征3、医患关系4、治疗护理方案的复杂与否第二节病人的心理需求与心理反应一、病人的心理需要病人在患病期间会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需要,护士在工作中若能及时识别病人的心理需要,将更好地理解病人的行为,并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协助病人满足其心理需要,促进病人康复。虽然病人的心理需要因人而异.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也有共性可循,按照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病人在患病期间的心理需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一)生理的需要病人的饮食、排泄、呼吸等基本的生理需要在患病后会受到威胁,需要医护人员协助满足其基本的生存需要,保持身体舒适。(二)安全的需要需要良好的医疗条件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医护人员技术、护士的言行举止等(三)爱与归属的需要由于疾病的痛苦折磨,患病后病人深切期盼亲人的理解、关爱与呵护,尤其是住院病人,离开熟悉的家和工作环境,进人完全陌生的医院环境,家人的体贴陪伴和精神支持,会带给病人强烈的精神满足感。(四)尊重的需要疾病可能导致病人自理能力部分或全部丧失,生活起居需要依靠别人,病人常感到成为别人的累赘,自尊受损、缺乏自信,可能对尊重的需要增强。(五)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患病期间最难以满足的,因为实现自我成就既需要精力又需要体力。疾病往往使病人感到力不从心,需要他人的照料,易导致病人产生挫败感,所以,患病期间的自我实现主要体现在战胜疾病的过程中。安全需要归属需要(接纳关心)尊重需要二、病人的心理反应人的生理与心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疾病导致病人的生理功能发生改变的同时也引起了病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甚至影响到病人的人格特征。在疾病状态下,由于疾病、医疗活动的影响,病人出现与健康人不同的心理现象,称之为病人的心理反应。护士应该掌握病人的心理反应,给予病人适当的心理调适,帮助病人正确面对现实,以利于病人角色的顺利转换,促进病人康复。病人的一般心理反应1.敏感性增强、主观异常感觉增多2.猜疑3.自尊心增强4.孤独感5.无助感6.期待7.习惯性(一)病人的认知反应1.病人的感知觉异常①躯体感受性提高或降低②时空知觉异常③幻觉或错觉2.病人的记忆异常记忆减退,不但近期记忆出现障碍,而且原有的知识经验也容易忘记。3.病人的思维异常思维判断能力减低,有的病人干脆不愿思考,请医生或其家属代为抉择。患者的主要负性情绪反应抑郁恐惧患者愤怒焦虑(二)病人的情绪反应焦虑1.定义:个体面临一种模糊的、非特异性威胁而不知所措的不愉快体验,表现对未来的莫名担忧,包含烦躁不安、担心、忧虑和害怕的成分等。2.临床表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呼吸加深加快、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等。3.易发生的情景:等待诊断和检查结果,等待医生或护士的处置,等待手术,等待治疗效果等。•期待性焦虑•分离性焦虑•阉割性焦虑恐惧人们在面对危险情境或对自己预期将要受到的伤害而产生的较高强度的负性情绪反应。恐惧恐惧易发生的情景:非常规的检查和治疗,新入院病人,儿童、手术病人等。面临诊疗的恐惧抑郁一种情绪低落状态,表现为心境悲观,落落寡欢,不愿与人交往,忧心忡忡,愁眉苦脸等。抑郁1.定义:一组以情绪低落为特征的情绪状态,常与现实或预期的丧失有关。2.临床表现:消极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下降,自信心丧失,有自卑感及无用感;行为方面,活动下降,言语减少,兴趣减退,回避他人等3.易发生的情景:重危疾病,病情加重,严重器官功能丧失,预后不良,疗效不佳,疾病对工作生活有较大影响等。抑郁愤怒一种较强烈的因个体与挫折或威胁抗争而产生的情绪反应。愤怒(三)病人的意志行为反应对病人而言,治疗过程也是一个为达康复目标而进行的意志活动过程,疾病本身及诊断治疗带来的不适与疼痛、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等都是对病人意志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病人会产生一系列意志行为的变化。主动性降低耐受能力下降自控能力下降意志变化:依赖行为:过分依赖不利于康复退化行为:以自我为中心意志活动的变化盲从、被动缺乏主见迷信失去信心情感脆弱易激惹(四)病人的人格特征变化一般而言人格是比较稳定的,不会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但有些疾病。如难以治愈的慢性疾病、恶性肿瘤、截肢、毁容等对病人的生活影响很大,有可能会导致病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发生改变,对一个人的人格特质产生暂时或长久的影响。人格行为变化精神衰弱型疑病型歇斯底里型漠不关心型肝病:性格暴躁高血压:易紧张、急躁传染病:不敢与人交往癌症晚期:压抑、固执、粗暴自我概念对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病人某些负性情绪反应和消极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可能是自我概念紊乱。护士应鼓励病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想法,指导病人正确评价自己,适应和接受自身的改变。谢谢观看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