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霜萍—毕业论文定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星海音乐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论杯花舞传承发展后的创新变化毕业生姓名伍霜萍系别舞蹈系专业(方向)舞蹈表演与理论学号200911072入学年份2009毕业年份2013论文指导教师陈蔓琳星海音乐学院教务处印制星海音乐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报告姓名伍霜萍论文指导教师陈蔓琳学号200911072入学年份2009毕业年份2013系别、专业(方向)舞蹈系、舞蹈表演与理论论文题目论杯花舞传承发展后的创新变化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拟论述的主要问题及目的,论文提纲一、选题的根据和意义:杯花舞是兴宁民间舞蹈,属于岭南舞蹈文化,岭南舞蹈文化是中国舞蹈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它需要我们不断地传承下去,因此杯花舞未来的创新变化更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研究这个舞蹈的本质和特征乃至发展规律都需要我们了解它与岭南的文化关系,这样才能促进它的发展和创新。杯花舞亦属于宗教类舞蹈,这又跟我们的道家文化有关,所以它不单只从当地的文化出发更和历史的信仰有着密切关系。但任何的艺术文化都需要不断的前进才能走下去,而这就需要通过创新变化来达到。研究杯花舞的传承状况,探究其发展以及创新的路径,对岭南舞蹈文化具有现实的意义。二、选题目的:岭南舞蹈文化一直是我国中国舞蹈文化的重中之重,舞蹈文化不像文学能够记载,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舞者们的言传身教才能够完整的传承下去,因为舞蹈和文化精神底蕴二者缺一不可。杯花舞是客家兴宁的舞蹈作品,非常具有代表性,而近几年来也得到很好的改良得以展现在当代人面前,让大家都看到客家的这个舞蹈表演—杯花舞。而需要让后人能够看到这作品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并传承下去,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若是一味的墨守成规,缺乏新意,也会渐渐淘汰,被其他优秀作品所取代,所以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加以创新变化让它得以流传于世,以全新美好的面貌展现在未来的舞台上。论文提纲:一、杯花舞的背景及其原始形态(一)杯花舞的历史形成(二)杯花舞的传承发展过程(三)杯花舞的歌舞原始形态二、杯花舞发展的影响因素(一)社会文化、岭南舞蹈文化和客家文化对其影响(二)杯花舞发展中的改革与传承群体:1、三次改革;2、传承群体。(三)发展动力和竞争压力三、杯花舞的创新和未来(一)创作理念上的创新:1、杯花舞发展中的创新部分;2、新风格的剧目创新——以《杯花声声》为例。(二)探索杯花舞创新的意义四、结语论文写作过程拟采用的具体步骤及进展计划1.2013年1月20日论文选题2.2013年2月22号收集资料,完成论文提纲,撰写开题报告3.2013年3月1号-2013年3月20号完成论文初稿4.2013年3月底-2013年4月15号进行初稿以后的3次修改与整理,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5.2013年4月20号论文定稿论文指导教师意见签名:年月日所在系意见签名:年月日星海音乐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评语及评分姓名伍霜萍论文指导教师陈蔓琳学号200911072入学年份2009毕业年份2013系别、专业(方向)舞蹈系、舞蹈表演与理论论文题目论杯花舞传承发展后的创新变化评语评分:论文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论文评分小组签名年月日1论杯花舞传承发展后的创新变化【摘要】本文从杯花舞的起源与发展到创新的角度,详细的阐述了原始形态至各个时期阶段的作品发展情况及其创编变化,并以学院派的创编作品与传统作品的技术形态分析看杯花舞的创新变化。其中社会文化、岭南舞蹈文化、客家文化对杯花舞奠定了其基调和发展方向,而政策的保护和传承群体的壮大使杯花舞影响力与日俱增。探索杯花舞未来创新道路的意义对岭南舞蹈文化有着重要启示。【关键词】杯花舞;创新;变化;客家;岭南舞蹈文化;一、杯花舞的背景及其原始形态(一)杯花舞的历史形成兴宁—“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杯花舞就是源自于此地;从客家人热情洋溢的氛围中创作出愉悦的舞蹈,欢快的魔力。追其根源,此舞前身乃是道教法事舞蹈,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杯花”原是古代驱逐疫鬼的傩舞①形式。明代兴宁知县祝枝山撰明正德十年(1515年)刻本《兴宁县志·风俗》载:“病不知医,酷信巫觋。”兴宁道士只为生者求神祈福,不为亡灵修斋超度。活动时,白天进行“迎神”、“上表”、“化表”等以唱为主的法事,晚上,男扮女装的“觋婆嫲”装扮成三奶娘(陈奶娘、李奶娘、林奶娘)表演《扇花》、《棍花》、《杯花》等歌舞节目。道士在道场做法事时,①傩舞,又叫大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是傩仪式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2始终活动在一张草席上。传说老子与佛祖曾商议分管人间五行。佛祖只管土行,老子则分管金、木、水、火四行。老子没有土行无立足之地,寸步难行,便请求佛祖让出一席之地,这就是道士做法事时只局限在一张草席上活动的缘由。另有传说:古时候新州龙虎山南郊有一武府庙,每年春秋二季“社祭”时,都要用一对童男童女作祭品,祭祀社官社婆。有一年,李奶娘的弟、妹被选定为祭品,她便和林、陈二奶娘同上茅山学法。功成后,终于杀死了万恶的社婆,挽救了弟、妹,并责令社官(社婆之夫)往后再也不得残害百姓,不得立庙。所以,至今梅州地区的社官都没有庙,只在露天立个石碑,据说与这故事有关。《杯花》表现三位奶娘到茅山学法除恶的过程。由一人表演歌舞,另二人用锣鼓敲击节奏伴唱。后清末道士朱官祥,改用兴宁本地产的白色瓷质“伯公杯”代替竹板进行伴奏,使节奏更加多变,声音更加清脆悦耳,从而形成了杯花。图1道教竹板道具图2伯公杯道具(二)杯花舞的歌舞原始形态过去道教表演是三个人表演,舞者两鬓各贴一假鬃发,带黑色头套网,并在脑后固定一假发髻,然后用黑绉纱布条缠头,穿红色或粉红色镶绿布边的大襟衫,深色中式裤,缀有红花球的红色圆口布鞋。表演时步法可进3可退,可绕小圆圈,可走“∞”形。但始终不离开草席。基本动作可随意组合,主要有“杯花出手”(甩杯)、“转杯”、“摇杯”(快速抖动双杯,使之碰撞而发出“铃铃铃”的声响)、跌十字。而音乐方面唱的是五句板②曲调,用传统客家山歌说唱的竹板进行击拍。它是粤东地区民间说唱艺术,其特点是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唱腔固定。它的词曲是五句体的结构,故称五句板。其形式大致分四种:四句落板、五句落板、和尾加衬词、加白对唱。五句板为羽调式,四声音阶la-do-re-mi曲式结构,其歌词为七言五句,一二四五押韵。它的表演风格欢快朴实。但实际表演说唱中很模糊,只能大约听出曲调起伏。图4道教时期杯花舞的服饰装扮图5道教时期基本动作图示②五句板,又称竹板歌、“甲塞歌”,属客家民间曲艺,兴宁是其最早的发祥地,流行于梅州全市和河源、韶关等地区客语市县,是家喻户晓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4图6五句板谱例在三位奶娘学法除恶的唱词中也有反映:舍身学法入茅山,已到茅山一年零三日。转去立功大显身,十三十四娘学法,十五十六月下行,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刀刀乱斩灭瘟神保命长。二、杯花舞发展的影响因素(一)社会文化、岭南舞蹈文化和客家文化对其影响进入新中国时期,其制度及人文理念精神有很大变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配合时代的脚步发展下去。撇去封建迷信思想,加入新中国新气象的积极的主题思想进来,杯花舞的传承发展除了道教信仰、当地习俗、历史等因素外,国家的文化保护政策以及经济影响也是密不可分的。加上艺术人的传承使命,还有热爱舞蹈的民间艺人和社会群体的兴趣爱好推动以及来自不同流派的艺术行业竞争和其他国家的艺术文化冲击。挖掘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行宣传是新中国需要的百花齐放,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改革开放时期,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导致杯花舞的发展非常不利,其5中社会文化方面就是最大因素。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型后,大众文化对主流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渗透日益加剧,以致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社会得以广泛蔓延[5]。改革开放前的十年文革让一直压抑的封口喷涌而出,加上西方的文化冲击、思想解放和经济发展的蒸蒸日上使中国社会文化环境处于复杂多变的过程。如八十年代的《希望》《无声的歌》《海浪》这时期的中国现代舞作品,在当时很多人认为的舞蹈都是传统的民间舞和古典舞,对于没有任何形式拘束带有西方现代艺术精神的舞蹈还是感到意外,但在这段中国现代舞的发展期间,纯正的民间舞蹈因为带有强烈的本土特色无法直接的与西方艺术元素融入,风格差距越大需要磨合的时间也就越久,自然而然杯花舞的发展就停滞不前了。岭南舞蹈文化代表着该区域的软实力③,并且是一种无形的支撑资源,是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岭南文化中的祭祀仪式是道教里的,其中广东民间舞蹈大部分都体现了这部分的内容。古时称为南蛮之地④,除去经济不发达之外,文化的落后和宗教迷信也是有关的。这就是为什么杯花舞的前身是道教舞蹈。当时道教盛行,过分信仰导致的迷信从而孵化出各种各样的祭祀。结合过程中法事形式,其中歌舞部分慢慢演变成现在的杯花舞。其文化的特性气质可以很好的体现出南方人的性格细腻,热爱劳动,聪明能干等特征。所以杯花舞的内容主要以热爱生活和体现情感的故事情景着手编创。而岭南舞蹈文化在中国舞蹈文化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岭南舞蹈文化是在岭南地域范围内孕育和发展起来、具有岭南文化属性,以表现③软实力,概念诞生于国际关系领域,原来指的是某个国家依靠文化和理念方面的因素来获得影响力的能力。④南蛮之地泛指古中国最南方的地区,即如今南粤一带。古中国的南方并不像如今珠三角地区如此繁华,且不适合大面积开垦耕种粮食,由于南粤一带群山环绕,野生动物富饶,所以“南蛮之地”的“蛮子”多以狩猎、打渔等方式生存。由于当时南粤农业的落后与人口的稀少,所以古时惩罚罪犯与贪官的“发放边疆”一罚中,发往“南蛮”也是选项之内。6岭南人民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为主要内容[6]。这就是为什么杯花舞如此的热情洋溢,因为跟客家人的好客习俗是离不开的。杯花舞的情绪就是这个基调。蕴含着来自岭南文化及客家风情独特艺术形式的杯花舞,其精神不受儒家⑤“中庸”之道的约束,承接魏晋时代天放的精神,让人性在自由的天地中得到充分的释放,这也是长期形成的客家精神中最为突出的一部分[7]。客家人热情好客,热爱劳作懂得生活这跟客家文化息息相关,让文化塑造出了当地人的精气神。因此杯花舞中的服饰、道具、词义和动作情感都体现出当地的传统特色和客家情的品性。(二)杯花舞发展中的改革与传承群体1、三次改革《杯花舞》是在100年前才创新的。第一次就是道具的改革,以兴宁本地产的白色瓷质“伯公杯”代替竹板,使节奏更多样,声音更清脆,富有技巧性,成为独特的道教舞蹈的道具,一直沿用至今。第二次改革是在1956年,当地的老师和文化馆人员进行改编排演,运用民间小调和当地山歌为基调,编成舞蹈,表现了客家男女热爱劳动和追求美好爱情生活的情景。1957年兴宁“杯花舞”参加了在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音乐舞蹈汇演”大会,杯花舞进京参加汇演回来后,一些外地文艺团体还派人直接寻到兴宁学习打杯花的技巧[2]。由此可见,这两次事件都足以表明杯花舞初次改编的成功及特色魅力。第三次改革不仅是把歌舞模式变成纯情绪舞蹈有利于杯花舞的表达,⑤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7纯情绪舞蹈是由林老师不断琢磨中的期间突发灵感创作出来的,并不是有意识的变为这种形式。还有林老师对道具的创新突破,他说过“只有道具的解放,才有舞蹈的升华。”而此次的改革创编为杯花舞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埋下繁荣的种子。2002年《明月照山乡》参加香港各界庆回归五周年演出。2003年编创的双人杯花表演唱《哥妹同栽摇钱树》参加了广东省首届民间歌会,并获得银奖。2005年新创作的杯花舞《杯花声声》岭南民间艺术汇演中荣获金奖,在广东省第三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中再获金奖[3]。这样的成绩不得不归功于创新,而目前的发展形势也为创作人员带来荣誉感和动力,美好的前景更加激发他们对创作作品的热情。图1双人杯花表演唱但是艺术形式的道路注定不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