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国高考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规定的古诗文理解性默写(64篇)高中部分(14篇)1.《劝学》(《荀子》)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一句印证了这句话。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中,阐述个人只有经过博学和自省才能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两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文中用成功雕刻金石的例子来说明在学习中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文中以雕刻为喻,从反面论述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5.文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的句子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文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8..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文中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的句子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10.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1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2.文中蚯蚓的“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13.荀子《劝学》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连用五个比喻,然后推论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4.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可见。1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论述学习要逐步积累的语句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16.文中用螃蟹的例子,从反面说明学习只有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的句子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逍遥游》(庄周)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文中表明大鹏如果没有风的强大力量,便无法展翅高飞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3.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事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4.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5.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6.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并列举了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7.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8.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文中写看淡世间荣辱,不会因外界的评价而改变的语句是: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文中用来表现宋荣子不因外界的赞誉和非难而动摇的心志或不受外界褒贬影响的精神状态的两句是: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中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两句强调对于自己所认定的就要坚持,不理会世人的称誉或非难。)9.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10.文中认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待。(文中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正真的逍遥游的句子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11.文中写当大鹏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的两句是: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12.庄子《逍遥游》中表明列子虽然能御风而行,可是还有局限的,这两句是: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13.《逍遥游》中指出“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14.《逍遥游》中庄子指出宋荣子能够将世人的“誉”和“非”置之度外,就已经达到了一种“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但他仍然未达到逍遥游的真正境界。3.《师说》(韩愈)1.文中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2.本文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的语句是: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或作用)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文中表达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话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5.文中体现韩愈平等、民主的师生观的句子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中,韩愈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师和弟子才能的句子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是: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7.《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8.韩愈《师说》中,引用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从而得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一以能者为师的观点。9.文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或阐述了师生各有所长,可以互相学习,其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文中用来论述懂得道理有早晚,学问和技艺各有研究的名句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认为师生的差别仅仅在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在《师说》中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原因的句子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所以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不过是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缘故。)10.韩愈在文中说明自己写作本文的目的的句子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1.韩愈在《师说》中体现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不良风气的句子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12.在《师说》中,韩愈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的两句慨叹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3.《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错误态度。14.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阿房宫赋》(杜牧)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2.《阿房宫赋》中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揭示了秦亡的历史教训,文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文中警示后人不要重蹈秦国灭亡覆辙的名句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文中描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宫殿之高的两句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红楼梦》中俗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出自《阿房宫赋》中的“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5.《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6.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l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的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文中表现宫女们打开梳妆镜后,宫里像明星闪烁一般的两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7.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8.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作者表达人人都想过好的生活,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句子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9.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文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文中用夸张手法批评秦朝统治者大肆搜刮、挥霍无度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10.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最终要说明的道理(兴亡自取)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简明扼要地交代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和篇首“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气势构成鲜明的对比。12.文中描写阿房宫结局的语句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13.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所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说钉头多于谷仓中的谷粒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