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一、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概述...........................................(一)概念界定.........................................................1.领导干部............................................................2.法治思维...........................................................(二)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主要内容......................................1.应当具备合法性思维.................................................2.应当具备权力控制思维..............................................3.应当具备程序优先思维..............................................4.应当具备权责性思维................................................(三)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特点.........................................1.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2.法治思维是权利义务思维............................................3.法治思维是程序性思维..............................................4.法治思维是权衡思维................................................5.法治思维是建设性思维..............................................二、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重要意义...................................1.坚持法治思维是贯彻依法治国的要求...................................2.培养法治思维是保障改革发展的需要..................................3.提高法治思维是依法行政决策的要求..................................4.提高法治思维更加顺应社会管理的需要................................三、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障碍分析...............................1.部分领导干部特权思想严重,法治意识淡薄.............................2.部分领导干部用法治思维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不足.........................3.部分领导干部崇拜权利、迷信权力....................................4.忽视决策程序......................................................四、如何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1.“法治思维”的养成要从日常的工作生活做起.........................2.提高法治思维能力,要做到两个转变.................................3.增强领导干部法治素养.............................................4.调整法治宣传教育重点.............................................5.将依法执政意识和理念融入到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五、小结...........................................................参考文献.........................................................后记.............................................................2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若干问题研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把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详细描绘法治中国新图景,中国共产党在致力于将“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推进依法治国的意识和能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运用“法治思维”是坚持党的依法治国方略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成为各级领导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这意味执政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在工作的时候也就要做到法律至上。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机遇期和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的危险期。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既是我们党转变执政理念和方式的迫切要求,也是新时期党情国情社情民情的殷切呼唤。因此,必须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毅力和态度,下大力提升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并以此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早日建成。一、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概述(一)概念界定1.领导干部根据中共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领导干部是指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部门或者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不含正职)和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其工作部门或者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上列工作部门的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2.法治思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不但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集中阐述,更是特别地强调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在执政党报告中的首次出现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共鸣。所谓“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在当今的法治时代,领导干部的决策作为一种公共决策很可能会涉及到公民或公共利益,因此必须有一种与3之相适应的行政法治思维方式融入行政领导的行政管理活动之中。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十分熟悉和善于运用法律,具备一定的法治思维。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也即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决策,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严管党治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大背景下干工作、作决策,必然受到严格的法律约束。如果没有法治思维,不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就无法落实。现在,各方面都在讲新常态,新常态就要有新观念,而新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树立法治思维。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拍脑袋决策,一些地方重大项目盲目上马,常常留下半拉子工程、烂尾工程,还有的决策违背公共利益,导致内幕交易。出现这些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违背依法决策的原则,没有遵循基本的法定程序。法律不是点缀,更不是累赘,而是有效决策、正确决策的基本保障。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每作一项决策,都要认真想一想是否有权决策、有多大权限决策,想一想决策的法律依据是什么、法定程序是什么、法律责任是什么。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这必将对领导干部养成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习惯产生积极推动作用。而法治思维可以是一种思维方法、范式,对“法治思维”的认识应当知道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法治。法治首先是一种国家、社会治理的方式,正如十八大报告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也是已被普遍地接受的社会最理想治理方式。同时法治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方式,当法律至上、权利平等和社会自治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时,法治——就实现了。2.法治思维的主体。思维的主体无疑是自然人。法治思维的主体必须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能够接触司法实践、社会管理实践等客观现实。因此,法治思维的主体可以是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也可以是从事社会管理的行政执法人员,还可以是专门的法学研究者等等。如果认为法治思维的主体只能是执政者,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有人认为,从社会管理的角度看,法治思维的概念主要是从治国方略的层面上使用的,我认为有一定道理但失之片面。3.法治思维作用的对象。法治思维的对象只能是现实中法治实践活动。法治思维作用的对象既可以是各级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者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法学研究者进行规范分析、研究的相关法律事件、案件。(二)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主要内容1.应当具备合法性思维法治意味着法律至上,宪法至上,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接受、服从法律的4统治。因此,领导干部应当具备合法性思维,无论是立法、还是执行,都应当事先问一下是否合法。任何现代法治都意味着是用法律对国家公共权力的限制,对权力的滥用进行制约。权力与法律都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社会支配力量,是保证社会秩序和使之有效运转的必要手段。与法律相比,权力作为一种强制力量它更多地具有特殊性和带有人格性,而法律则具有普遍性和非人格化的支配力量。现代法治要求法律应当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凌驾于任何权力之上,权力的行使必须服从于法律。法律至上作为现代社会法治的理念,它已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是实现法治国家的理性选择。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经常出现以权代法、以权力冲击法律的现象,造成公共权力的滥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害。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在行使行政权力时要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法治思维,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守法律的至上效力和最高尊严。当领导个人意志与法律相冲突时,法律必须高于领导个人意志,否则就会出现法律和国家政策因为领导个人意志或情绪转变而改变,出现人治政体下经常发生的领导人更替过程中政局波动和政局危机。因此,领导干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合乎法律文本的具体规定法律的制定要遵守《立法法》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同时,不同的法律,效力等级也不同,在立法、执法、司法、法律解释以及规范性文件制定过程中,当法律文本规定不一致时,应根据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确定应当依据或适用的法律,也就是说都要找准、用准法律依据,既要杜绝红头的不如白头的(领导批示)、“黑头的(法规)不如红头的(文件)、)”现象,也要避免根据个人喜好或利益选择性适用法律,自觉维护法律的统一与尊严。(2)合乎立法目的、法律原则和法治精神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和社会实践的复杂多变,使得法律涵盖不全或者出现一些概括、模糊规定不可避免。因此,当某一领域没有法律具体规定时,应根据法律的原则、法治的精神去填补法律漏洞、适用法律,而不能为所欲为胡乱作为。同时,领导干部在面对法律规定不明确时,也要根据立法目的、法律原则、法治精神解释、适用法律,恣意解释、适用法律,“打擦边球”,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等心态都应当尽力克服和避免。2.应当具备权力控制思维任何不受约束的权力都会膨胀甚至腐败。因此,法治要求权力受到控制,这也就是所谓“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