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积液护理查房呼吸二区:陈春兰主要内容•概述•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护理评价•健康教育概述•胸膜的脏层和壁层之间存有一个潜在性腔隙,称之胸膜腔。正常情况下,胸膜腔两层胸膜间的宽度约为10~20μm,内含浆液,约为每公斤体重0.1~0.2ml,通常无色、透明,起润滑胸膜作用,它的渗出和再吸收处于平衡状态。任何因素造成其渗出增加和(或)再吸收减少,即出现胸膜腔内液体积聚,形成胸腔积液。护理评估•病史回顾•患者:伍永光,男,64岁•主诉:进行性气促伴咳嗽咳痰1月•现病史: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气促,伴胸闷,间有右侧胸痛不适,伴咳嗽,咳少量白痰,无血丝痰,未加诊治。气促进行性加重,近两天来出现下肢浮肿,遂于来诊。患者起病以来,无畏寒、发热。精神、睡眠及胃纳一般,大小便尚正常。近期体重下降明显。(既往有“房性早搏”病史)•体格检查T36.8℃,P100次/分,R20次/分,BP146/96mmHG气管左偏,右肺触诊语颤减弱,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右肺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腹凹陷、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水肿辅助检查:胸片示,1考虑右侧胸腔大量积液,纵膈向左侧移位,右肺实变待排除,建议治疗后复查或进一步检查。2左肺感染.3主动脉硬化•诊断:1,肺部感染•2,胸腔积液查因•患者取骑坐位,抱椅背、曲颈,行胸腔穿刺术(B超定位处为穿刺点),停留右侧胸腔细管接负压瓶,术程顺利,安返病房,伤口予无菌纱块覆盖,妥善固定。临床表现•呼吸困难程度与积液量成正比•胸痛单侧锐痛,随呼吸、咳嗽加重,放射•伴随症状:发热、干咳—结核性胸膜炎-消瘦—胸部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充血性心衰现•少量积液:胸膜摩擦音无明显体征•中、大量积液:•视—患侧呼吸运动受限,肋间隙饱满•触—语颤减弱或消失,气管纵膈偏向健侧•扣—积液区叩诊为浊音或实音•听—积液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主要护理问题•1.气体交换功能受损与炎症使呼吸膜增厚有关•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炎症使分泌物增多粘稠、咳嗽无力有关•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胸腔积液引起的不适致食欲下降、摄入量不足有关•4.胸痛与胸膜摩擦或胸腔穿刺术有关•5.焦虑与疾病时间长、病情反复有关•6.舒适度改变与胸腔闭式引流术有关。护理措施1改善呼吸功能a,保持室内空气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b,保持患者安静,避免激烈吵闹,以减少氧的消耗。c,体位:半卧位,利于呼吸,平卧时垫高肩颈部。经常变换体位,以减轻肺淤血,防止肺不张。d,给氧:根据缺氧程度选择不同的给氧方式。e,饮食:给予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防止呛咳;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影响呼吸。f,按医嘱准确实用抗生素,以消除肺部炎症。2保持呼吸道通畅a评估病人清理呼吸道的能力,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情况b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咳嗽、咳痰的意义,鼓励病人主动咳嗽、咳痰,防止坠积性肺炎发生c指导并协助病人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嘱病人多饮水,每2小时协助病人翻身拍背、咳痰D按医嘱予抗感染及止咳、化痰等治疗。(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增加雾化次数)3营养失调的护理•a鼓励家属携带病人特别喜好的家庭制作食品•B注意多食富含粗纤维,高热量,高蛋白饮食。•C避免饮咖啡(会降低食欲)、碳酸盐饮料(会有饱腹感)•D指导病人进餐前获得休息机会,以便充分的精力进餐•e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3胸痛•1指导病人患侧卧位,必要时用宽胶布固定胸壁,以减少胸廓活动幅度,减轻疼痛•2疼痛剧烈时按医嘱予止痛剂4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1保持管道的密闭性•a定时检查引流装置是否密闭及引流管有无脱落•b更换引流瓶时,必须先双重夹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胸膜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2保持胸腔闭式引流管的通畅•a病人半坐卧位或患侧卧位•b定时挤压腹膜腔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堵塞、扭曲、受压•C鼓励病人做咳嗽、呼吸运动及更换体位,以利于胸腔内体液、气体排出,促进肺扩张•3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a引流装置应保持无菌•b保持胸腔引流伤口处敷料干结,一旦污染潮湿及时更换。•C引流瓶应低于胸壁引流口平面60-100cm,以防瓶内体液逆行进入胸膜腔。•d按规定时间更换引流瓶,更换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4观察和记录•a观察引体液的量,性质,颜色,并准确记录•5拔管•拔管指征48-72小时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24H引流液小于50ML,脓液小于10ML,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病人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拔管后观察病人有无胸憋、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渗液、出血、皮下气肿等,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5心理护理•a主动向病人及家属介绍负责医生、护士及其住院环境,建立信任感。•b加强与病人沟通,鼓励病人说出焦虑的感受,并对病人表示理解。•c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使病人感到安全。•d谈话时语速要缓慢,态度要和蔼,尽量解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尊重病人,允许他保留自己的意见。•e耐心向病人解释病情,消除其悲观、焦虑不安的情绪,配合治疗。健康指导•1、生活起居宜规律,经常锻炼身体,不吸烟不饮酒,并注意避免被动吸烟。•2、保持营养平衡,并定期测量体重。•3、调整心理状态,充实生活,劳逸适度。•4、按医生要求积极配合治疗。•5、康复出院后定期复查,不适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