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退休制度现状与改革探究——基于退休年龄的思考本科生论文论文题目:我国退休制度现状与改革探究——基于退休年龄的思考作者单位:金融学院保险1201班姓名:郝彬凯学号:1203050120联系电话:155270316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Law我国退休制度现状与改革探究——基于退休年龄的思考目录一、退休制度沿革及讲述---------------------------------------------------------------1二、目前我国退休制度的不适应性---------------------------------------------------2(一)退休年龄偏低与人口平均寿命延长的矛盾凸现--------------------------2(二)企业事业单位退休待遇差距较大--------------------------------------------2(三)退休待遇支付的范围过大-----------------------------------------------------2(四)领取待遇最低缴费年限标准较低--------------------------------------------2(五)现行退休制度中男女退休年龄不一致------------------------------------3三、退休制度改革的理论依据---------------------------------------------------------3(一)退休制度改革的自然基础与社会基础------------------------------------3(二)退休年龄背后的利益关系---------------------------------------------------3(三)提高中国退休年龄对就业形势的积极意义------------------------------4四、关于退休制度改革的具体建议---------------------------------------------------4(一)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4(二)尽快推行弹性退休政策--------------------------------------------------------5(三)取消提前退休制度--------------------------------------------------------------5(四)实施标本兼治的退休制度综合改革-----------------------------------------5(五)统一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6(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设计--------------------------------------------------------6我国退休制度现状与改革探究——基于退休年龄的思考第1页我国退休制度现状与改革探究——基于退休年龄的思考金融学院保险1201郝彬凯1203050120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加重,我国现行退休制度已严重滞后于社会保障改革的进程。特别是男女退休年龄不一致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提前退休现象,使我国平均退休年龄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企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不统一,待遇差距较大,引发的矛盾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只有对退休制度进行改革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通过讲述我国退休制度沿革历程,找出现存退休制度的缺陷和不适应性,并试图利用社会学、人口学理论成果和依据,为我国退休制度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关键词:退休制度改革退休年龄二、退休制度沿革及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制定颁布了七次退休制度,这些退休制度中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除实施范围上大小不同外,干部和工人的退休年龄规定也是有合有分。1950年3月15日发布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退休人员处理办法的通知》是第一个退休法规,干部和工人实行的是统一的退休制度。1951年2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为《条例》)。1953年1月2日政务院对该《条例》作了修订。这两次立法,把企业职工的退休制度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分开,成为独立的退休制度,但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是一致的。1955年12月29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但其实施范围只适用于国家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1958年2月6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通过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再一次把干部和工人的退休统一在一个规定之中。我国现行的干部和工人退休制度,是1978年6月2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同时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从此,又一次把干部退休制度同工人退休制度分开。我国现行退休制度,虽然把干部退休和工人退休分为两个制度,但其基木内容是一致的,且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是一致的。无论是干部还是工人退休,都必须符合法定条件,我国退休制度规定了退休者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才可以从工作领域退出,享受退休待遇。年龄条件如下:一般情况下,党政机关、我国退休制度现状与改革探究——基于退休年龄的思考第2页群众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退休年龄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退休年龄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干部和工人的退休年龄,男的均为60周岁,女干部则比工人延长了5年。①三、目前我国退休制度的不适应性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由于历史和现状的原因,导致当下我国退休制度问题众多。自1953年起实行的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着覆盖而小、保障层次单一、经费筹集社会化程度低、养老金调整指数不合理、管理体制混乱等诸多弊端,己经不能适应社会卞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另外退休年龄、退休性别差异和退休支付待遇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退休制度的问题引起公众思考。(一)退休年龄偏低与人口平均寿命延长的矛盾凸现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退休人员的平均年龄越来越低己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量不规范的“提前退休”造成中国平均退休年龄低至53岁。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男职工为60周岁,女工人50周岁,女干部55周岁,提前退休政策大大拉低了退休的平均年龄。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又加大了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的压力。据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为74.83岁,其中男性为72.38岁,女性为77.37岁。而女性退休年龄最晚为55岁,领取待遇的年限达22年以上。(二)企业事业单位退休待遇差距较大目前我国企业与机关事业职工养老保险还没有统一,企业养老金和机关事业退休费之间的差距悬殊。以大津的某地区为例,2011年企业月人均养老金与机关事业单位月人均退费相差782元,机关事业单位月人均养老金是企业的1.56倍。1997年国务院国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木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选择了部分积累的筹资模式,决定以“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但是,实现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转移并不是一蹦而就的,其而临的最大的一个课题就是隐性负债的问题。(三)退休待遇支付的范围过大目前,企业职工养老待遇支付的项目主要包括养老金、丧葬费、丧葬补助费、抚恤金和病残津贴。五种待遇中,前两项属于职工养老待遇,后三项与职工木人的养老没有关系,属于救济福利性质。这些待遇由养老基金支付,使养老基金承担了不应承担的义务。严格来说应从民政的救济费和低保费等渠道予以支付。②(四)领取待遇最低缴费年限标准较低我国退休制度现状与改革探究——基于退休年龄的思考第3页我国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最低缴费年限的规定导致许多职工在缴费满15年后就中断缴费,等达到退休年龄时办理退休手续。最低缴费年限比领取待遇的年限最高相差一倍。这种短期缴费领取长期待遇的现象必然导致养老基金入不敷出,影响基金的收支平衡。(五)现行退休制度中男女退休年龄不一致首先,退休意味着工资低,我国养老金支付与工资高度相关,这对于工资低的女性不利。一般来说,工资随经济的增长而增长,而在绝大多数的年月中,名义工资的增长率会高于通货膨胀率,所以实际工资会逐年提高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退休早工资低,退休晚工资高。其次,退休意味着工龄短,我国养老金工资替代率与工龄的具体关联办法,使男女退休职工之间,尤其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男女退休职员之间的养老金差距拉大。三、退休制度改革的理论依据(一)退休制度改革的自然基础与社会基础在现代社会,退休制度是一种社会福利安排,享有有收入保障的老年生活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一个国家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一般都要考虑两个基本前提:一个是退休年龄的自然基础,另一个是社会基础。老年的下限年龄是退休年龄的自然标准,也是首要前提。现实中每个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一般都是等同于或接近于老年的下限年龄。退休年龄与老年人下限年龄的关系可以从有关数据中得到证实。刘铮、潘锦棠(2005)归纳了2002年170个国家退休年龄的数据,发现高收入国家的男女平均退休年龄分别为63.6岁和62.6岁;低收入国家的男女平均退休年龄分别为57.7岁和56.1岁。前者更接近65岁的老年人年龄标准,后者则更接近60岁老年人年龄标准。退休年龄的社会基础是一个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现实前提,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健康水平、人口年龄结构、劳动力供给状况、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公共财政收支状况、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甚至还包括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在对退休年龄的规定上显现出的差异性要远远大于对老年人年龄定义的差别。无论是退休年龄的白然基础,还是社会基础,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人口状态变化而变化。这意味着,一个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并非永远不变,应该随着其白然基础和社会基础的变化而做出调整。相比自然基础而言,其社会基础的变化更快,也更为复杂。因此,在法定退休年龄的基础上,实我国退休制度现状与改革探究——基于退休年龄的思考第4页际退休年龄显现出更大的差异性。(二)退休年龄背后的利益关系概括来讲,退休年龄及其调整涉及到社会代际关系和社会性别关系,并突出体现在劳动力市场、职场的竞争上和收入的社会再分配上。代际关系是影响退休年龄改革的最重要社会因素。与退休年龄相关联的社会代际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社会保障制度为核心的收入再分配领域;二是劳动力市场竞争和职场竞争。由于人口转变导致的人口老龄化,造成了不同代际之问的人口规模的显著差异,由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财务机制是收入的代际转移,因此,在代际规模差异巨大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后代人承受更大的税务负担,收入的代际社会再分配关系就会失衡。社会代际关系矛盾发生的另一个领域是劳动力市场和职场。在高失业率情况下,特别是年轻人就业困难的情况下,推迟退休年龄将不利于年轻人的就业,同时也会加剧职场上的竞争,进而导致社会代际关系的紧张。因此,退休年龄规定的调整不仅要考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财务状况,同时也要考虑劳动力供给形势。③(三)提高中国退休年龄对就业形势的积极意义从目前的情况看,提倡提高退休年龄与反对提高退休年龄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对就业形势的影响上。现代劳动市场经济学理论中关于均衡劳动力市场的概念中最重要的含义之一,便是经济中没有固定上作数量这样的东西,可就业的数量是一个变量,它取决于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和均衡上资率。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来自于对它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消费需求。由于劳动投入量的多少还与技术、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在经济话动中的投入量和配置方式相关,因此就业量的大小仅与这些因素有相关关系,而与人口本身是无关的。从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