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思想主讲人:张永一、三国时期政治思想二、西晋时期政治思想三、东晋十六国时期政治思想四、南北朝时期政治思想一、三国时期政治思想•普通群众的政治思想:并非只有一流思想家名著中的思想才是重要的,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思想也许并不高明,甚至也许只是由无知产生的迷信,但是如果引发了大规模的民众运动,带来的巨大的政治后果,也是重要的政治思想,中国有史以来民间信仰对政治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几千年来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从黄巾军到义和团,贯穿着一条连续不断的线索。•民众神秘思潮与黄巾起义:东汉末年在生活困苦的民众之中产生了各种道教门派,大师们以符咒治病,凭借巫术广收门徒,张角徒众多达数十万,并逐渐产生政治抱负,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虽然黄巾起义最终失败,但却成为导致东汉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三国的创建者都是镇压黄巾军起家的军阀,而后来张鲁的五斗米道确实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董卓之乱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东汉末年中央政权中宦官、外戚、党人的剧斗使地方上世家大族进一步强大,地方豪强甚至可以调动上千家丁,董卓之乱给地方势力背叛中央的机会,造成了军阀的割据,最后通过频繁的兼并战争,形成了曹魏、刘蜀、孙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曹魏建立了九品中正制,在地方设中正官分九等选拔推荐人才,中正官被地方大族控制,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情形,成为门阀政治的有力工具,一直延续到南朝。•三国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由于战乱和传染病,三国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惨绝人寰的人口大量减少的现象,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并且产生了严重的政治后果,这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造成后来五胡乱华的局面。•儒学的衰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儒学在三百年里取得独尊的地位,但是并没有带来太平盛世,到东汉古文经学昌盛,但专注于文字考据,对政治的黑暗无能为力、令人失望,王充等敏锐的思想家的思想已经转向道家,儒学进入长达几百年的停滞、衰落时期。•曹操的政治思想:三国时期军阀混战,类似于战国时代,兼并战争需要很高的行政效能,所以重要政治家往往具有法家思想,曹操极重法令,马踏庄稼割发自代,用人唯才,不尚德行,甚至宣称“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一律提拔,正所谓“魏武重法术,而天下贵刑名”。•诸葛亮的政治思想:诸葛亮也具有明显的法家倾向,以蜀国弱小的国力而六出祁山,屡次大军北伐,对民力的使用达到极限;执政特别重视法纪,“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挥泪斩马谡的故事)。•玄学的兴起和盛行:以阐发先秦老庄道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玄学开始兴起并成为主要的思想潮流,可以说是进入了道家复兴的时代,思想家以注释被称为三玄的《老子》、《庄子》和《易经》为主要表达方式,社会上形成了清谈的风气,思想的核心是“贵无”和“自然”,其政治思想由于倾向的激烈程度不同又大致可以分为“无为”和“无君”两派。•何晏的政治思想:何晏是“正始玄风”的领袖人物,为司马氏所杀,其著作失传,思想散见于其他人的引用,提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主张“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除无用之官,省生事之故”,也就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但是何晏并没有完全背弃儒家,而是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君臣上下是自然的关系。•王弼的政治思想:王弼追随何晏,天才卓越,注《老子》、《易经》,只活到24岁,其对于无为而治的阐发颇为精到,认为人人皆有智、力,君主若以智、力对付臣民,则是“己以一敌人,而人以千万敌己”,结果必然徒劳无功,反而造成混乱。二、西晋政治思想•西晋的统一:公元263年蜀国灭亡,司马氏开启六朝权臣篡位的先例,265年篡魏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九十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中国。•分封诸王:西晋制度与西汉相似,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的方针,而且确实象贾谊设想的一样,把封国规模限制到较小,与郡一样,全国19州170多郡,约30郡为封国,但是同时实行都督制,宗王出任都督掌管一州或数州军政,手握重兵,形成了很大的隐患。•北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或者由于汉族人口的大量减少,或者由于气候变冷影响了游牧生活,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主要有北部的匈奴、羯、鲜卑,西北部的氐、羌族,广泛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地区,与汉族杂居,这形成了另一种隐患。•竹林七贤的自由主义:玄学崇尚自由放任、自然而然,相对于注重礼教束缚的儒学,具有思想和行为解放的作用,到竹林七贤时期,无论思想和行为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追求无限制的个性自由,自由主义的风气在整个中国历史时期十分突出,甚至对追求个性解放、抨击礼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都有相当的影响,比如鲁迅、周作人都很推崇魏晋风度。•阮籍:阮籍经历了魏晋之际的变故,思想前后发展的痕迹很明显,前期《通老论》、《通易论》与何晏、王弼相似,带有儒道结合的色彩,认为君臣之制合于自然之道,后期所依据的思想来源已经从《老子》、《易经》转向《庄子》,《达庄论》和《大人先生传》虚无主义倾向更浓,不仅反对礼法,甚至发展到无君思想,其行为也更加酣酒放旷、不拘礼法。•嵇康:出身儒学世家,长大后却好老庄之学,政治上反对司马氏政权,也反对司马氏提倡的儒学名教,“轻贱唐虞而笑大禹”,“非周武而薄周孔”,甚至认为名教是罪恶之源。•向秀:《庄子注》当时影响很大,但大部分失传,其思想倾向于调和名教与自然,没有阮籍、嵇康那么激烈,与嵇康、吕安共同隐居,二人被杀后出仕,可以说与山涛同样背叛了竹林风格。•郭象:《庄子注》对当时和后世影响都很大,哲学上提出“独化论”,政治思想上主张政治制度“应时而变”,“先王典礼,所以适时用也,时过而不弃,即为民妖”,又认为“君臣上下”本身就是“天理自然”,“臣妾之才”安于“臣妾之任”,各人认识到自己的自然位置,安于自己的本分,就天下太平,无为而治了。•西晋官方尊崇儒学:司马氏是儒学世家,与曹魏不同,晋武帝取得皇位后公开宣扬忠孝仁义儒家礼法,甚至严厉镇压违背礼教的玄学名士,吕安、嵇康之狱即以不孝为罪名,但是政治手段并不能够逆转思想的潮流。•傅玄:为西晋儒学名臣,“性刚劲亮直,不能容人之短”,抨击“虚无放诞”的玄学,认为儒学是“王教之首”,应该“尊其道,贵其业,重其选”,注重礼乐,主张贤人政治,著有《傅子》。•裴頠:西晋贾后时期的重臣,死于八王之乱,在玄学盛行的时代,裴頠著《崇有论》,对虚无主义思潮严厉抨击,他学宗儒家,反对放任,认为礼法起到调节欲望、维持秩序的作用,是完全必要的。•八王之乱与西晋的灭亡:惠帝弱智,贾后乱政,中央政权的混乱引起诸王的不满,他们在各地掌握重兵,发起了对帝位的争夺,反复战争的结果是西晋的灭亡,内迁的几个少数民族集团在北方先后建立政权。三、东晋十六国时期政治思想•东晋的建立:五胡部族横行北方,宗室中地位较低的司马睿渡江建立东晋王朝,东晋在军事上依靠流民组成的军队捍卫江淮防线,政治上依靠南渡士族和江南士族的共同支持,才得以勉强维持。•东晋门阀政治:东晋宗室凋零,司马睿本身并没有多大势力,完全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持,作为汉族政权的象征存在,所以东晋始终是“臣强君弱”,世家大族轮流把持政权,甚至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另外,当时儒学衰微,忠君观念淡薄,甚至无君的思想都有相当力量,也是出现独特的门阀政治的思想背景。•东晋儒学得到一定恢复:东晋士人感受西晋王国之痛,以为清谈误国,比如范宁批评何晏、王弼之罪过于桀纣,“王何灭弃典文,不遵礼度,游辞浮说,波荡后生”,“遂令仁义幽沦,儒雅蒙尘,礼坏乐崩,中原倾覆”,所以东晋儒学得到一定恢复,但玄学势力仍然很大,儒士大多兼通玄学。•鲍敬言的无君论:鲍敬言是古代彻底的无君论者,他认为君主根本不是什么天命的产物,而是暴力和欺诈的结果,君主对臣民只有剥削和压榨,没有任何好处,君主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古代无君无臣的社会才是自由、富足、和平的理想世界。•儒道思想错杂的葛洪:《抱朴子》分内外两篇,外篇主张复兴儒学以救世,内篇追求炼丹成仙,政治思想主要在外篇。他认为“君臣之大,次于天地”,远古茹毛饮血、穴居裸形,与野兽相似,没有任何理想之处,靠圣人创造文明,走出野蛮蒙昧,是历史的进步,而儒学是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北方接踵而起的少数民族政权:北方陷入大乱之中,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民族先后建立政权,这些民族文化不高,人数也不多,统治的暴力色彩较浓,所以不容易稳固,反复发生叛乱、颠覆的战争,北方的汉族普遍聚居在堡垒以自保,与少数民族政权形成或松或紧的合作关系。•儒学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儒家学说虽然在南方遇到玄学的挑战,但是却很适合入主中原的落后民族接受汉族文化、建立统治的思想需要,在北方受到相当的重视,东汉儒学在北方得到一定的发展,并且为北方最后建立起稳定的政权,进而再次统一中国做出了政治思想上的贡献。四、南北朝时期政治思想•北魏的建立和汉化:北魏的建立者拓拔氏本来是落后的鲜卑部族,但是统一北方后实行了强有力的汉化措施,特别是孝文帝元宏非常重视儒学,在京师建立孔子庙,并且亲自祭祀孔庙,在政权中任用大量儒士,并且以儒家经典教育子弟,大大推动了少数民族的汉化和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南朝政治和儒学生机:南朝屡次上演了权臣篡位,但是与两晋相比,历代统治者都更为重视儒学,逐渐恢复建立了国子学,以儒学为主要教育内容,并作为选拔官吏的参考。•佛教的影响:佛教在魏晋南北朝广为传播,它是出世的学说,本来谈不上政治思想,但是佛教诱人出家,也就不君不臣、不父不子,带来一定的政治后果,引起儒家的批评,另外寺院经济的高度发展严重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引发了北方两次大规模的灭佛,但佛教逐渐适应了中国的政治结构,深深地扎了根。•道教的制度化:道家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并且常常形成政治势力,但长期并没有形成有组织的宗教,佛教传入后,从编写经典、建立清规到组织原则得到了不少借鉴,逐渐形成了比较正式的宗教系统,以追求飞升的神仙道教为主,政治色彩减弱。南北学风差异和统一:“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北朝学风保守,继承东汉郑玄等的章句注疏;南朝学风开放,对义理有创造性的探讨;最后到隋唐是以南方学术为主达到了统一。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