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政通先生:论中国文化的十大特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韦政通先生:论中国文化的十大特征第一节独创性第二节悠久性第三节涵摄性第四节统一性第五节保守性第六节崇尚和平第七节乡土情谊第八节有情的宇宙观第九节家庭本位第十节重德精神讲中国文化的特征,主要是为了使读者,从文化现象,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各种特点,有一概括性的认识。这些特征,是就文化的各方面来说的,所以相当具有代表性。自然提出这些特征的时候,多少是对应着其他的文化系统来说的,尤其是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特征之所在,往往也就是中西文化差异之所在--虽然这些差异并不是绝对的。第一节独创性中国自春秋以来,即有道统之说,使中国上古的文化起源和文化演进,其间的线索似乎很清楚,所以中国古人,对中国文化是否属于中国人所独创,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类疑问,甚至可以说,这类问题,根本就不存在。直到近代,才由西方汉学家,首先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法人拉克伯里(Lacouperie)发表中国太古文明西元论,倡中国文明西来之说。前十二年一八八二),他就已提出八卦发源于巴比伦之说。他的说法,对中国的学术界,曾?生过一些影响,例如刘光汉的华夏篇、思故国篇;黄节的立国篇;章太炎的种姓篇;蒋观云的中国人种考,大致都是同意拉克伯里之说的。这种风气一开以后,后来连老子和墨子是不是中国人都成了问题。拉克伯里的中国文明西来说对不对?今天已经可以确定地回答:不全对,也不全错。因为根据考古人类学家研究所得的资料,说中国文化完全来自西方,和说中国文化完全由中国人所独创,都是没有根据的话。由于中国文化并非完全由中国人所独创,所以拉克伯里的问题,仍有其意义;由于中国文化并非完全来自西方,所以我们仍然可以讲中国文化的独创性。现在,有些道统的信徒,对这一个问题,仍保持着与中国古人一贯的信念,认为中国文化是自本自根的;并以中国文化来源之为一元,与西方文化来源之为多元,视为中西文化的重大差异之一[1]。凡是采取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人士,由于考古学知识所显示的,已知道,中国文化自本自根的传统信念,并不完全正确。考古学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在中国的上古文化中,究竟有多少是接受外来的?有多少是由自己创造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问题的答案,有许多还要等待将来田野工作的继续发掘。就已有的资料看,能被安全确定的事实还不多。外来的一面,比较确定的,头一件事实,是中国在上古时代所食的麦子是外来的,最直接的一个证据,是甲骨文中的麦字就是来字。2此外,中国早期的车,有若干部分和西方相似,矛和空头斧,也的确和西方有关。考古学家并指出,在西元前二千年,或更早的时期,中国和西方文明就有接触,这方面的证据,是从陶器的形制上得到的[2]。中西文明既有接解,则互相之间?生一些影响,是极自然的事。除了和西方文明有接触外,考古学上也确已知道,商代的艺术,曾受到东夷(东部滨海的土著,居住在较早黑陶文化区域的居民,历史家称之为东夷。)装饰艺术的影响[3]。中国是一个曾有高度发展过的文化因此它的独创的部分,必定大过因袭的部分。根据中国考古学家的长期研究,已可以确定指出,在中国本土以内发明及发展的事物,有骨卜、丝蚕,和装饰艺术。骨卜代表古时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春丝代表古时物质生活的一部分,而装饰艺术则代表他们的艺术生活[4]。这都是真正自本自根的,中国古人也就在这一个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此外,能证明中国文化富有独创性的一个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的文字。中国有一套独立发展的文字系统,是绵延达数千年的事实。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已使我们确知,中国文字在殷代,即已由原始的绘画,进步到用线条作为符号。如果用六书来加以分类,可以说六种都有。据甲骨文专家的研究,其中象形字占大部分,会意和指事字也不少,形声字正在孳乳中,转注字还没有严格的界说[5]。在殷商的文化中,除文字外,还有熟练的铸铜技术,有效率的军事和政治组织。这个文化是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文化。第二节悠久性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这是事实。自从商朝的遗址被发现后,不但证明中国人自称有五千年的历史,不是夸张,假如将来的田野工作能有计划进行,很可能把中国的历史追溯的更远。因商朝的年代约当纪元前二千年的中期至晚期,而这个文化且已经相当进步,它的形成时期,绝不止两千年。许多古老的文化,有的早已夭折,有的已消融在其他文化中,被其他文化所代替。中国文化为少数特例之一,其中有些部分,从殷代一直延续到现代,仍未有多少改变。崇拜祖先,就是最显著的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便是中国文化悠久的确证。中国文化的悠久,可谓尽人皆知。但中国文化何以能悠久?这问题不简单,却是值得追究的一个问题。一般的看法,认为是因中国人重视现实生活的维持,和重保守,以及重多子多孙的原故。由于重视现实生活的维持,所以不像西方人喜欢从事超现实生活的理想,或神境的追求,而使民族的现实生命能长久保存下去。由于重保守,所以一切生活皆习故蹈常,不要多耗力气,于是使民族生命力得因节约而长久不弊。由于重多子多孙,所以历代虽?遭天灾人祸,因生殖繁多,人口旋即恢复,民族遂不致绝灭[6]。这些看法,都有些道理,但也都不充分。至少,还有下列几个原因。(1)地理环境的特殊中国的地理环境,东南面海,西北则多高山。近代以来,由于海上航行工具日有进步,中国的外患才来自海上。近代以前,中国的外患,十九来自北方。,北方的许多民族,在武力方面,有时会越过我们汉族,在文化的重要方面(如哲学、文学、政治、经济)能超过我们的,从来没有过。所以这些外来民族,偶然入侵中原,使汉族文化遭到些损害,不久便被汉族所同化。如此之以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所起的冲击,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可以说一直是孕育在一个广大的避风港里,一直未曾经过巨大的破坏。这是中国文化得天独厚的地方。这一优势,等到近代海运大开以后,才逐渐丧失。3(2)农业生活的影响中国在纪元前二千年时,就已有定居农村[7],这样的社群形态,一直到近代,都没有大变化。我们知道,农业生活是静态的,它的内容,很少变动。这样的环境,一最容易培养人的永恒意识。再加上,自秦汉以降,农业技术、几乎没有改进[8],使传统中国的社群形态,缺乏变迁的动力,因此一切都使人感到是静定的、悠久的。这方面的影响,从代表民间文化的谚语里,也清楚地反映出来。如:只有百年庄农,没有百年官宦。衙门财主一蓬烟,种田财主万万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细水长流,细吃长有[9]。这些普遍流行在传统农业社会的谚语,的的确确蕴藏着悠久的意识,而这悠久的意识,也曾经促成了中国社会,文化的悠久。(3)世故深在一般外国人的印象中,总觉得中国人的世故太深。说中国人世故深,可以是褒词,也可以是贬词。通情达理,智慧高,有耐力,属于前者;狡猾、?善,只求圆到,不顾是非,属于后者。造成中国人世故深性格的原因很多,主要的是因为阅历深、忧患多,以及中国文化的重视礼节、重视中庸。由于阅历深,所以凡事沉着、稳重,不流于过火。由于忧患多,所以锐气易消,遇事多慎思熟虑。陆游诗:平生忧患若萦缠,菱刺磨成芡实圆。可见忧患人生与圆到世故之间的关系。由于重礼节,所以主张与人无争,主张待人接物,中规中矩。由于重视中庸,所以不尚偏激、不走极端。这些为人的特色,普遍存在于中国民间,可以谚语为证: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退一步,天高地阔。曾做快活人,大事化小事。凡事留一线,久后好再见。凡事肯认一句错,了却平生多少祸。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三条大道走中间[10]。一个人如此,可以超脱、潇洒、耐久、耐磨;一个民族文化如此,也必是具有深厚的适应力--自然这种适应的方式多半是消极的。(4)重统绪有人说,西方文化重文化的类别,中国文化则重文化之统[11]。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学术文化的分类。西方有宗教、语言、哲学、文学、艺术、经济、政治等类;中国的分类,则不重学问的性质,而重学问的统绪,与历史的传承,如经、史、子、集的分法。孔子推尊先生,孟子言创业垂统,此为中国人在观念上重统绪的开始。由统绪的观念,衍生出道统的观念,再由道统的观念来统驭一切,这确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现象。以古史为例,所有古代的帝王,莫不传此道统;所有古代的礼制,莫非古帝王的道的表现;五经更是这个道统的记载。重统绪对中国文化自然有其不良影响,如妨碍了中国文化的分殊发展;但其中也涵有一智慧,即中国古人图透过统绪的观念,来弥补时间的疏远,使中国文化历久而常新。(5)求久的思想中国文化所以悠久的第五个原因,是因中国至迟在战国时代,就已自觉地提出久的思想。如易传言可久可大,中庸言悠久成物,老子要人法天长地久。现在我们要问,中国人究以何道达到久的目的?回答是:在积德。孟子说: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司马光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可见中国人是相信积德乃达到久远的根本方法。无论是一个人的长寿,一个家庭的历久不衰,甚至一个翰代的持久,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都可以视为有德之征。无疑的,传统的重德精神,曾是使中国文化悠久的一种动力。上述使中国文化悠久的各种因素,到现在,有的已不存在,如地理环境的因素,如多子多孙的观念。有的已有改变,如统绪观念,农业生活和重德精神,在现代中国,绝对无法再保持像传统中国那个样子,事实上也早已不再是那个样子。究竟如何继续保持中国文化?答复是:只有创造新的中国文化,否则旧的也不容易守住。单讲复兴是不够的。4第三节涵摄性文化中的涵摄性,同于社会学中所说的同化(Assimilation),这是用来解释两种以上文化接触时,所发生的吸收和合并的过程。[12]这一过程是任何一支文化普遍存在的现象。以古代最重要的几支文化为例:希腊文化的形成,曾受埃及、巴比伦、?利亚和爱琴海文化的影响;也就是说,希腊文化曾吸收并合并了,这几支文化中的某些成分。印度文化,曾受雅利安人的影响,这是为大家所熟知的。晚今考古的研究,又发现印度古代的文化曾与苏美连、米索不达米亚,以及易拉马有关[13]。至于中国,就现有的知识,已可确知,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文化,就已经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体,融合了很多不同的文化溪流。[14]这些事实,足以证明,涵摄性是各文化的共同性能。这里把涵摄性视为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是由于在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在中国这方面发现了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即中国自殷商起,直到近代,接触的文化虽很多,但始终是以自创的文化为主体,骈吸纳其他文化,这个主体,似乎从没有丧失过。所以虽经过数千年吸收、合并的艰巨过程,却始终有着一贯的统绪。这是其他文化中所没有的现象,而为中国所独有。这种现象的形成,文化的涵摄力强,显然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如果要对这一独有的文化现象,追究它的成因,一方面可以说是由于中国人的思想。尽管在事实上,中国的正统儒者们,也排斥异端,如孟子的斥杨、墨,宋明理学家的辟佛、老,但道并行而不相悖,始终是中国知识份子的一个理想。这一理想,使传统士人,虽然为了维护正统,攻击异端,仍能不失其宽容性。从历史上看,侵入中国地域的文化很多,但在近代以前从来没有造成严重冲突,亦可以说是中国人的思想较有宽容性之证。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曾发生所谓三武之祸[15],其中政治的原因,远大于文化的原因。此外中国学术上的门派并不严,而主张相容并蓄。史学家称道一个有学问的人,往往说他总贯百家,或是集大成者。中国民间的寺院中、儒、释、道三教可以并祀于一堂,都同样可以获得人民的崇拜,这也可以说明宽容意识的普遍存在。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在古代(汉代以前)所接触的异族文化,无论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没有一个能比中国文化更高。所以一经交接,迟早总被中国文化所同化。在这种情形下,自然就容易保持主体,和一贯的统绪,东汉以后,佛教逐渐在中国社会发生影响,佛教是一高水准的文化(就精神生活的某一方面说。)它进入中国,后来竟能同我们的本土文化,相处得水乳交融,至今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的原因极复杂,但主要的一点,是因佛教的基本精神,和中国的文化主流,并不相悖。佛教的基本精神是出世的,儒家自曾点(与孔子同时)起,到周濂溪(宋)、陈白沙(明),也保持了这一出世的趋向。而且隐遁山林,数千年来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