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古人的衣食住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古人的衣食住行2•衣:古人的服装,古代达官贵人着丝绸的服装,老百姓着布衣。•食:古人的饮食,书上讲的是与食相关的器物,最早有陶、鼎等,但早期的鼎被礼制化了,后又有了瓷器等。•住:古人的起居之址,在书上讲的是与住相关的家居,家具的形成及其审美,如明清家居、家具等。•行:古人的出行,书上讲的是与古人与行相关的舟、船、车、马等。3第一节衣着和佩饰•狭义的衣专指上衣;•广义的衣包括了一切蔽体的东西。有:头衣、上衣、下衣、足衣。4一、古代的头衣1.头衣又称元服。元本义即是头。加元服就是行冠礼。2.古代贵族与平民的头衣区别很严格。3.贵族戴冠、冕、弁;平民戴帻。511.帻(zé)——平民百姓的头衣帻的作用是盖住发髻,可以一直盖到前额。应劭《汉宫仪》上说:“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2.陌头、绡头、帩头陌头是一种汉族平民的头饰,也叫做“络头”“绡头”“缲头”“幞头”等,用以腹部从后面向前额交叉再绕髻,或在额上打结。《新唐书·輿服志》说:“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孙策传》:‘张津常著绛帕头’。帕头者,巾帻之类,犹今言幞头也。”•3.角巾“角巾”,其实就是幞头的原始形态。角巾多用于士子,因巾上带有棱角而得名。制出东汉,流行于魏晋。后借指隐士或布衣,归隐。67曹操刘邦通天冠8万历皇帝的金冠万历孝端皇后的凤冠9(三)妇女的头饰•髲(bì)髢(dí)、巾帼、发笄、发簪、发钗、步摇慈禧翡翠簪清代簪明.累丝嵌宝衔珠金凤簪白玉笄石榴石镀金步摇慈禧翡翠簪银钗清代钗10二、体衣1.上衣襦:短上衣。襦有长短之分,长襦“自膝以上”,短襦“施腰”,有时称腰襦或小襦。襦为一般人(包括奴仆)平时所服,“深衣”(连衣、裳为一,下面垂到踝部)则是“士”阶层以上的人的常服、庶民的礼服。1112深衣深衣是贵族上朝和祭祀时穿的,庶人以深衣为礼服。132.寒衣(1)裘古人最常见的冬服是裘。裘是皮衣,毛向外,《说文》“表”下说:古者衣裘以毛为表。其中狐裘和豹裘最为珍贵,为达官贵人所服。鹿裘、羊裘则最一般。(2)袍、襺絮新丝绵的叫茧(襺),比袍高级;絮乱麻和旧丝绵的叫袍。14153.上衣的形制和部件(1)古代上衣的领子有两种:一种是交领;一种是直领。(2)衣襟又称衽。襟要右掩,“左衽”就是“异服”。(3)衣服身后的下摆叫裾。裾可以长垂至地。(4)褎:同袖。古代袖子较长,垂臂时手不露出,所以有长袖、修袖之说。古代袖子宽大,所以又有广袖、大袖。袖又称袂。袪:袖口、袖子。16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缙,也写作“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颜师古据《说文》作注:“缙,赤色也。绅,带也。或作‘搢’,搢,插也,谓插笏于带也。《晋书·舆服志》:“所谓搢绅之士者,搢笏而垂绅带也。”《礼记·玉藻》:“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17三、胫衣1.绔、袴绔:也写作袴,裤子。“纨绔”是有钱人穿的,“纨”是织造较为细致的生绢,后“纨绔”专指富贵又不务正业者。2.裳《说文解字》:“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释名·释衣服》:“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庇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裳”和“常”为异体字。3.裈裈:与现在相似的裤子古代叫“穷绔”。穷绔,又名裈。1819四、足衣1.鞋古代的鞋有屦(jù)、履、屩(juē)、屐(jī)、鞮(dī)等名称。屦,《说文》:“履也。一曰鞮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也说:“古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鞵(鞋)。”(1)屦(草屦、葛屦、丝屦)(2)履屦,在战国之后通称为履。•(3)舄(xì)古代贵族男女参加祭祀、朝会所穿的礼鞋。一般鞋履均为单底,而舄则用重底,即将鞋底做成双层,上层用皮革或布,下层用木。唐以后,祭服用舄,朝服用皮靴。•(4)屐颜师古《急就篇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南北朝时士族大夫好屐,以为常服。20晋代织履清代高底鞋212.袜(1)古代的袜子,是用布帛、熟皮做的。字作韤、韈。《说文》:“韤,足衣也。”(2)按照古代礼节,臣见君,需解袜然后登席。22五、佩饰古人十分重视身上的佩饰,不仅用以美化自身外形,而且借以标志身份等级。•1.佩玉玉是最重要的佩饰。•(1)环环是环形玉。《说文》:“环,璧也。肉好若一谓之环。”即当中空心的直径与四周玉的宽度相等。环是表示修好,恢复原来关系的圆玉。后代诗文中的环佩则多指妇女的佩饰。•(2)玦玦的名称来源于“决”,而且形制又是“缺”,断开的两边不相接,所以古人常以玦寓以“决”义。玦是表示与人绝交、毫不妥协的圆玉。232.佩韦、佩弦与佩玉有相似用意。《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常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常佩弦以自急。”韦是加工后柔软的皮,其性缓;弦在弓上绷紧,其性急。24第二节饮食和器皿一.饮食《礼记·内则》把古代的饮食分为食、膳、羞、饮四个部类。1、食(1)主食古代的粮食统称“五谷”,即黍、稷、麦、菽、麻。加上稻,是“六谷”。黍:即黍子,又叫黄米,状似小米,色黄而粘。稷:小米,北方称谷子。古代以“社稷”代表国家。25(2)上古的主食花样并不多。糗:炒熟的米、麦等谷物,类似现在的炒米、炒豆、炒玉米等。炒熟后碾成粉也叫糗。糗又叫餱粮。粮:干粮。《庄子·逍遥游》: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饼:麦粉做的叫饼,米粉做的叫粢。《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何晏美容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噉,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饵:与饼、粢同类。古人也喝稀饭。粥相当于现在的稀粥,飦是稠粥。古代还有一种吃法叫饡。《说文》:以羹浇饭也。262.膳——肉食古人肉食中以牛、羊、猪为最重要,狗肉、野味也是肉食的重要来源。三牲:牛、羊、豕(猪)。祭祀或享宴时三牲齐备叫“太牢”,只用牛羊叫“少牢”。脯(fǔ):肉加料煮、然后晒干。脯又叫脩。束脩:古时十根脩为一束,叫束脩。27古代肉食的吃法多种多样炙:烤肉。下边是火,上边是肉。燔也是烤。郑玄说:柔者炙之,干者燔之。脍:细切的鱼和肉。《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醢:肉酱。羹:五味合者。五味:醯、醢、盐、梅、菜。脯:肉加料煮,然后晒干。脯又叫脩。古时十根脩为一束,叫“束脩”。《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283.酒和调料(1)酒据说殷人好酒,纣王即“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殷商酒器种类极多,说明饮酒风气很盛。古代的酒不是烈性的,成酒的时间也短。陶潜《和郭主薄》: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酒的浓烈程度不同就有不同的名称。如:醴:酿造一宿即成的酒。酎:经多次酿造的酒。醲、醇:最烈的酒。《说文》:醇,不浇酒也。醅:过滤的酒,又称漉。陆游《野饭》:时能唤邻里,小瓮酒新漉。经过过滤,酒就清了,叫清酒;未过滤的酒是浊酒。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9(2)调料古代调味不用糖,甘甜之味用梅等物。唐以前称“饴”,饴是胶状的,掺以米粉之类的东西使它略硬一些,就叫饧。宋代才有真正的蔗糖。30二、器皿1.炊具鼎:用来煮肉或盛肉的青铜容器,常用来煮全牲,比较大。鬲(lì):用来煮粥,其形近鼎,三足空,与腹相通,为的是最大限度受火,加快米熟的速度。•2.食具簋(guǐ):形状如大碗。最初用以盛粮食,后来也用于进餐。盛行于商周时期。簠(fǔ):盛粮食,后来也用来盛醢或羹等食品。簠簋时常连称,后代并用以代表祭祀。31•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的青铜鼎,它的前身是陶鼎,原本与陶鼎一样,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地和祖先的礼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成为贵族王权与神权的艺术的最典型的代表。数千年过去了,如今我们面对这尊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那庄严的造型,宠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个遥远的时代曾经拥有的朴拙与神秘。青铜之冠——司母戊大方鼎323.酒具(1)盛酒器尊:盛酒器的总名。尊又写作樽、罇。形状是敞口、高颈、圈足,上常饰有动物的形象。罍:大型盛酒器,有圆有方,短颈,大腹,有大口或小口。•(2)饮酒器爵:古代饮酒器的通名。爵的形制,深腹,前有流酒的槽(称为流),槽与口相接处有柱,底部有三足,可以放置火上温酒。觯(zhì):圆足,像大口瓶。觚(gū):古代最常见的饮酒器,多和爵配套使用。其口像喇叭,长颈,细腰,圈足。觥:盛酒器,像一只瓢横放,有盖。形体弯曲如牛角,一端大而开敞,另一端小且封闭。觥又作觵(gōng,觥的异体字)。《说文解字·角部》:“觵,兕牛角,可以饮者也。”后代诗文中提到觥则已经是饮酒器的代称。罍觥33子母象尊(商)三羊尊34罍:大型盛酒器,短颈,大腹,有大口或小口。双环罍(战国)铜罍(战国)35盘龙纹盖罍(西周)36觚:常见的饮酒器,多和爵配套使用。其口像喇叭,长颈,细腰,圈足。(商)37斝:其形像爵,但圆口,也有圆底的。(西周)青铜凤柱斝(商)38觥:用来盛酒,有盖,锐端注酒,多作兽形。兕觥(春秋)(商)39•4.餐具俎:砧板。《史记·项羽本纪》: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箸:筷子。《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案:长方形或圆形的托盘,有三足或四足。《后汉书·梁鸿传》: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40三、饮食习惯与礼仪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也叫饔。太阳行至东南方,其时间称为隅中,隅中之前为朝食。《项羽本纪》: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第二顿饭叫餔食,又叫飧。时间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饔飧连言是一天的饭食,所以也代表自己做饭吃。《论语·公冶长》:宰予(孔子弟子)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41第三节宫室和起居1、宫室住宅最外面是门,门外有屏,叫萧墙,今称照壁。周代大门一般是三开间,中间是明间,为门,左右各一间为塾。门内为庭,即院子。主体建筑由堂、室、房组成,都建在高台之上。最前面的是“堂”,堂有东西两面墙叫“序”。堂靠庭的一边有两根柱子,称“东楹”和“西楹”。堂的作用是活动和待客行礼。堂前有两个阶梯,称“东阶”和“西阶”。堂的一面无墙,其边、角都暴露在外。堂边叫“廉”,廉必直,后来便有廉正、廉洁。42“室”在堂后,有户相通。入室必须先到堂,到堂必须历阶而上。孔子说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室、堂之间有窗,叫牖。室的北面有窗,叫向。《诗经·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闺”在大门之内,堂之前。闺内为主人起居处,由此称内宅为闺。后专指女子住处。闺又称寝门。庭:也写作廷,是群臣朝见君王的地方,又叫“朝”,后代说朝廷。庭较大,庭中要植树,棘和槐是王公大臣的标志,后来就用这些植物名指朝廷的高位。君王在庭中还设火炬,叫庭燎,据说天子百燎,公五十燎,侯伯子男三十燎。尊者在堂则卑者在庭。4344《礼仪图》中的士大夫住宅45室有四角,称“隅”。《论语》: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室内四个角都有专名:《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东南隅谓之窔。”杜甫: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角如麻未断绝。四角中以奥最为尊贵。在室内坐西向东位置最尊。《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乡坐,亚父南乡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乡坐,张良西乡侍。46古人坐时要在地上铺上席子。席子也可睡觉,故有“寝不安席”。《论语》:席不正,不坐。古人的坐姿为两膝着地,两脚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后跟。如果将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叫做长跪,也叫“跽”,这是准备站起的姿势,也是对人表示尊敬。《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乡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箕:即箕踞,两腿平伸,其形像簸箕。《史记》: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几:长方形炕桌。床:坐具。《史记·郦生列传》: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47482、宫阙园林阙:宫廷大门外两个高大建筑物,一左一右夹住宫廷出口,像缺了一块,故名。功用为构成宫廷气势,便于了望守卫和公布告示。故宫午门外左右两组建筑即是。观:宫廷内独立的宫殿。《史记·廉蔺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殿:堂也。汉时叫殿,并逐渐成为宫

1 / 6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