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介绍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实验教材修订后教材一测量一时、分、秒二万以内的加减法(二)二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三四边形三测量四有余数的除法四万以内的加减法(二)五时、分、秒五倍的认识填一填,说一说六多位数乘一位数六多位数乘一位数数字编码七分数的初步认识七长方形和正方形八可能性八分数的初步认识九数学广角(排列组合)九数学广角——集合掷一掷十总复习十总复习实验教材修订后教材一测量一时、分、秒二万以内的加减法(二)二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三四边形三测量四有余数的除法四万以内的加减法(二)五时、分、秒五倍的认识填一填,说一说六多位数乘一位数六多位数乘一位数数字编码七分数的初步认识七长方形和正方形八可能性八分数的初步认识九数学广角(排列组合)九数学广角——集合掷一掷十总复习十总复习计算教学的主要变化•调整例题设计,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更为合理。•对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调整,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也更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体现数学学习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又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思路。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一、教学内容1.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2.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3.用估算解决问题例题教学内容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例2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例3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例4用估算解决问题三、编排特点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3.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突出估算方法。四、具体编排•为单元教学提供现实背景,同时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提供数据支持。•灵活运用主题图。※主题图•体现算法多样化•增加思路图•提示:怎样才能改成已学过的口算呢?※两位数加两位数•体现算法多样化•放手让学生探索•不要强求速度,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步骤※两位数减两位数•算法多样化•小精灵提示笔算应注意的问题•点拨: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解答?※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未学精确计算•两种方法,都估小,但选择的单位不同•推理•反思:合理性及估算的优势※解决问题合理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丰富而可操作的案例五、教学建议1.通过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2.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3.加强方法指导,培养估算能力。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一、教学内容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2.加减法的验算3.解决问题1.加法例1三位加三位数(不进位)例2三位数加三位数(十位向百位进)三位数加三位数(百位向位进)总结计算法则例3三位数加三位数(两次连续进位)加法的验算2.减法例1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例2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总结计算法则例3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连续退位减)减法验算例4解决问题三、编排特点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使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2.加强对计算法则的归纳与概括。3.将“验算”分散编排。4.突出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四、具体编排•提供信息•拓宽知识面※主题图•新增加的例题•明确竖式的写法•从哪一位加起?※例1:不进位•新增加的例题•自主探索※例2:进位•小组讨论,总结加法计算法则•注意与两位数计算对比•算法多样化•验算方法•验算的习惯•三次连续进位加迁移类推※连续进位•新增加的例题•明确竖式的写法※例1,不退位※例2,退位•新增加的例题•自主探索※主题图•小组讨论,总结加法计算法则•注意与两位数计算对比•体会数学方法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独立解决•借助计数器讲解•分散难点•验算方法※连续退位减,中间有0•估算与精算的适用情境•根据需要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五、教学建议1.关注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迁移类推中自己探索完成计算任务。2.重视错题,加强教学的针对性。3.注意培养验算的习惯。4.注重算理,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一、主要内容1.口算乘法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2.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3.解决问题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用估算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笔算乘法用乘除法解决问题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有关0的乘法三位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例1例2例1例2例3例4例5例6例8例9例7三、编排特点1.在具体情境中教学计算知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突出算理教学,注意借助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3.为学生留出自主探索和迁移类推的空间,加强了对计算法则的归纳与概括。4.口算、估算、笔算教学相互配合,突出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四、具体编排•唤醒学生已有的关于时间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灵活运用主题图※主题图•增加小棒图•直观地认识3个20是60•体现算法多样化※整十数乘一位数•新增加的例题•通过小棒图展示算理•体现算法多样化※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多样化•第一次出现乘法竖式•说明计算过程中每一个数的含义•三位数乘一位数,利用迁移类推※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增加小棒操作•增加未简写的乘法竖式•“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利用迁移类推解决※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先估算再精确计算•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两次连续进位和三次连续进位,迁移类推解决※两位数乘一位数,两次连续进位•通过讨论交流,逐步归纳计算法则。。•增加说明“在乘法,乘数也叫做因数。”。•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作准备•利用乘法的意义得出结论•注意区别0的加法和乘法的不同※有关0的乘法•用估算判断精算结果•类推出计算方法•数感的培养※因数中间有0•简便书写方法•渗透了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因数末尾有0•估算的意识•估算的方法•第一次出现约等号※用估算解决问题•数形结合,分析信息•出现综合算式•建立数学模型•渗透正比例思想※解决问题——归一•数形结合,分析信息•出现综合算式•建立数学模型•渗透反比例思想※解决问题——归总五、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采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2.注意各种计算方法的结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算法的意识和能力。3.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保证一定的训练量。第五单元倍的认识一、教学内容倍的认识建立倍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例1例2例3三、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多次感知建立“倍”的概念。2.注重方法指导,通过解决问题建构数学模型。3.注重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四、具体编排•突出两个量的比较•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由旧知“几个几”转化为新知识“倍”的含义※主题图•判断倍数关系•加深对倍的含义的理解•不同的排列形式•渗透比例思想•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画图策略•检验方法•指导画图的方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画图策略•检验方法•指导画图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鼓励学生从比较倍数关系的角度提出问题•结果可能是不能整除,有余数的;也可能比1小•明确标准量和比较量※开放性题目五、教学建议1.重视意义理解,多角度、循序渐进建立倍的概念。2.重视多元表征及其之间的转化,建立倍的模型。请在空白的纸条上涂出红色纸条的长度的4倍。2.重视多元表征及其之间的转化,建立倍的模型。五、教学建议1.重视意义理解,多角度、循序渐进建立倍的概念。2.重视多元表征及其之间的转化,建立倍的模型。3.重视主体参与,培养几何直观。量与计量教学的主要变化•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加强对估测能力的培养第一单元时、分、秒一、教学内容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2.对于一段时间的感受和体验3.简单的时间计算: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认识时间单位“秒”,及分与秒的关系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解决问题时、分、秒例1例2体验时间的长短三、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2.设计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基本思路的展示和模型思想的建立。四、具体编排•唤醒学生已有的关于时间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为建立时间观念提供素材。•灵活运用主题图。※主题图•时间单位“秒”•认识秒针•钟面上刻度的含义•时分秒的关系•计量秒的工具•体验1秒的长短•仅限于在相邻两级之间的由大单位化成小单位,且能够用加法解决的问题。•要注意紧密联系时间单位间的进率,使学生明确1时是60分,求2时是多少分,就要把2个60加起来。•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多种解题策略•要使学生分清时刻与时间段。※解决问题:计算经过时间五、教学建议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体验15秒的时间究竟有多长,渗透估计的方法。•借助标准计时工具——钟表,让学生跟秒针的节奏计数,体会1分的标准时间有多长;•借助学生熟悉的活动,将1分的时间具体化。※加强对时间长短的体验五、教学建议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2.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五、教学建议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2.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内容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2.质量单位:吨3.解决问题:用列表法一一列举测量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毫米、分米认识认识分米,分米与米和厘米的关系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认识毫米,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估计长度,培养长度观念认识千米,千米和米的关系吨和千克的单位换算列表法解决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吨和千克的关系例2例1例4例5例6例7例8例9例3三、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4.介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具体编排•通过估计、测量等活动让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初步体会毫米是更小的长度单位•给出表示毫米的符号“mm”※毫米的认识•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通过手势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会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长度单位“分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手势)•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分米的认识•限于单名数•思考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简单的单位换算•介绍长度单位“千米”“km”•说明1千米有多长•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长度,掌握估计的标准和方法。※千米的认识•通过“想”引导学生运用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用口算直接推算出结果。•注重交流和概括换算方法。※单位的换算•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估测活动•质量单位“吨”“t”•吨和千克之间关系•丰富感性的认识※吨的认识•借助生活经验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加深对1吨=1000千克的认识•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单位换算•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列表: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为学生自主探索留出空间※解决问题五、教学建议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2.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3.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4.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例1四边形的认识例2长、正方形的特征例3周长的认识例4长、正方形的周长例5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三、编排特点1.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新知。2.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3.关注所学知识的及时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具体编排•四边形的特征•分类思想•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认识四边形•长、正方形边的名称•长、正方形的特征•比较长、正方形的异同•进一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认识长、正方形•周长的含义•探索测量周长的方

1 / 1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