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对策【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得出,我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致存在着三种结构类型:一是“单亲教育”型;二是“隔代教育”型;三是“寄养教育”型。“留守儿童”在三种新型家庭中所受的家庭教育是粗放的、残缺不全的,主要存在两大缺失:1、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2、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一方面是监管人监管不力,表现在:(1)祖辈监管力不从心;(2)亲戚监管责任不到位;(3)单亲教育精力不到位。另一方面是父母思想认识有偏差。结果导致“留守儿童”不仅是学习上的“后进生”,而且是心理、行为上的“问题生”,情况令人担忧。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六大”对策:1、架设“心桥”,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2、举办“特色家长学校”,提高监护人的素质;3、建立“托管所”,为“留守儿童”重组一个临时的家;4、实施“代理家长制”,让亲情伴随“留守儿童”成长;5、加速农村工业、企业发展,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6、实施“温馨工程”,鼓励“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入学。【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对策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农村数以万计的农民远离家乡,纷纷涌入城市经商、打工,而在他们身后,却出现了一个个“空巢”家庭。他们的子女则留在家里,交给爷爷、奶奶、2外公、外婆或亲戚抚养。这些脱离父母(或脱离其中一方的)被留在家里的孩子,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失去亲情,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他们的综合素质、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等方面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情况令人担忧。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建设“和谐社会”和提倡“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在重视“三农”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一、调查方法及对象1、调查方法此次调查采用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法进行,由课题组自编调查问卷,从以下三个方面了解和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情及家庭教育状况:(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结构类型和基本情况。(2)农村“留守儿童”亲情及家庭教育缺失情况。(3)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心理、品行表现情况。2、调查对象此次调查我们通过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确定了我县西部山区的2个镇(省级贫困乡镇)、半山区1个镇及海岛1个乡的“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农村地区,开展问卷抽样调查及个别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65份,回收率为93%,其3中有效问卷458份,有效率为98.5%,走访家庭96个,个别访谈125人次。二、调查结果与分析(一)“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类型分析表1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类型情况留守儿童的家庭类型在全部留守儿童家庭中所占比率与母亲单独在一起30.36%与父亲单独在一起15.07%与爷爷奶奶在一起45.64%与叔叔伯伯在一起7.14%与其他亲戚在一起1.79%合计100.00据调查,我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致有这样几种结构类型:一是“单亲教育”型。父母双缺一的家庭我们称之为“单亲教育”型。从表1可以看到,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的占45.43%。通常,每个家庭内部都有一定的角色分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亲和母亲常常担负不同的角色。在这类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由一个人承担起来了,难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父亲外出的比例4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留守儿童”能够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比例只占15.07%。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家庭教育中父亲承担“严父”角色的传统,如此大面积的父亲“缺位”的情况,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二是“隔代教育”型。父母双方都外出、儿童不能与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的,只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种类型的家庭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型。通过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经商,孩子留与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占儿童总数的45.64℅,有的地区高则达到65℅。我们抽样调查了海岛的一个乡镇中心小学的两个班级,共有一年级学生103个,父母在家的只有25个,父母外出的有78个,占总数的77.7℅。这些“留守儿童”绝大部分寄养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家。三是“寄养教育”型,即父母双方都外出,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的,称之为“寄养教育”型。调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父母离开时将孩子托付亲戚照管的约占8.93℅,有的亲戚一家人甚至还要照管好几家的孩子。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寄养在退休教师家里。这些大部分是大款和老板的孩子。他们每月给寄养人一定数额的寄养费。由于寄养人有教育专业知识,孩子能受到比较好家庭教育。但对大部分的打工族来说,可能难以负担寄养费。(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及其影响情况分析51、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表2留守儿童亲情缺失情况亲情联络情况所占比例与父母半年见面一次的53%与父母一年见面一次的44%没去过父母工作地的65.3%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的23.3%非常想念父母的64.1%“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不能满足孩子情感交流的需要,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对于成长中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关爱是极其重要的。在对“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中,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沟通,有的甚至很少见面。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选择“两年一次”和“两年以上一次”的为3%,其中有一父母双方外出五年未回过一次家。有45%的留守儿童根本不知道父母的打工地点和打工情况,有65.3%的“留守儿童”没有去过父母打工的地方。在与“留守儿童”的座谈中,除个别孩子不想或偶尔想父母外,他们大都表示经常想念在外的父6母,有的甚至一提起父母就眼泪汪汪。由于割舍不了亲情和血缘关系,大多数孩子思念父母,他们希望经常与父母见面或与其呆在一起,可实际上无法做到,有的只能通过电话等方式与父母每年进行一两次联系。有的家长则长年没有给孩子通过一个电话,写过一封信。据调查“留守儿童”中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的23.3%;非常想念父母的占64.1%。调查发现,多数留守儿童一般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通常是父母打给他们,约占被调查人数的83%。父母打电话,主要是问学习和平安情况,最多叮嘱几句就完了,其实孩子更渴望与父母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不少孩子觉得电话远远不能满足自己和父母的沟通。我们在调查访问中了解到,大部分“留守儿童”家里没有电话,要到邻居家里去接电话,很不方便,还要考虑到电话费。有的家长给孩子寄回来的主要是财物,就是很少给孩子寄信,哪怕是几句简短的话语,缺乏对孩子的精神关爱。据代养人反映,当父母回来探望时,孩子变得听话、活泼、兴奋,当要离别时,他们难过或大哭,不愿分开,孩子面临着剧烈的情感冲突,难过的情绪有时要持续好几天。2、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儿童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此次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在三种新型家庭中,所受的家庭教育是粗放型的、残缺不全的。7(1)监管人监管不力①祖辈监管力不从心。农村里的祖父辈老人,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很低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根本无法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与教育方法也有局限性,缺少教育孙辈的能力,并且与孩子存在较大的代沟,难于沟通与交流。对孩子他们往往只能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上,而没有心理方面、学习方面、品德方面深层次的关心与教育。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主要有溺爱、过度照顾、过度担心。因为祖父母无一例外地要对孩子的父母负责,而不是对孩子本身负责,更谈不上对孩子生命发展和成长负责。祖父母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怎么向孩子的父母交待呀。”他们很难像孩子的父母那样,一切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及长远利益出发,综合考虑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无疑会对孩子的心理和品德发展起到不利的作用。俗话说:“爷见孙,猫见荤,”他们对孙辈非常娇惯、溺爱。首先,祖辈往往无原则地满足了孩子一切物质上的要求,而忽略了或较少在精神生活方面去关心孩子,不去严格地管理和教育。老人只能被动地承担家庭保姆的义务,因而“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或细“养”、粗“教”,只“养”不“教”的现象严重。无形中使孩子形成“小子天下第一”的思想。其次,过分的代替、包办。老人对孙辈养之过娇,爱之过度,他们对孩子生活上本来能自理的事和力所能及的劳动也愿意包办,包括代做值日、代背书包、代叠被子、陪读、陪做作业、晚上陪睡等等。久而久之,8养成了依赖性和惰性,结果使孩子吃不得苦受不得累,生活自理能力差,意志薄弱,怕困难。再次,是盲目的干涉、袒护,对孩子的活动干涉、限制过多,影响孩子主动精神和探索精神。老人对孙辈的错误,也进行包庇、袒护,成了孩子的“保护伞”和“辩护师”,养成了孩子只听表扬而不听批评的坏习惯和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而且自理能力差,无法抵御挫折。在“留守儿童”家庭走访中,重点对祖辈监管的家庭进行了走访,发现有78%的监管人连孩子在校读几年级几班、班主任姓甚名谁都不知道,家庭教育更无从谈起。他们大都认为孩子应该由爸爸妈妈管,尽管他们监管的目标是希望孩子学习、身体、品德和日常生活习惯都要好,但是他们自认为管不好也管不了。只能尽力照顾好生活,督促学习,保证安全。监管人普遍反映,他们最为担心孩子在上学去和放学回家这两个空档时间和寒暑假出问题。②亲戚监管责任不到位。作为亲戚,往往对孩子的不良表现也不敢多作批评:父母不在,万一批评后,出了事情责任谁来承担?也有的认为反正不是自己亲生孩子,管严了孩子会记恨的。所以通常只能解决他们的起居和温饱问题,不能严格管教及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有的代管人则认为,接受亲戚的孩子也是碍于面子,出于无奈,所以本身就是临时观点,缺少应有责任心,监管不到位。他们只能管孩子的吃穿,往往不管孩子的学习和品德。作为“留守儿童”,在情感上总感到与亲戚9隔着一层膜,有寄人篱下的压抑感,内心感到拘束和不自在。③单亲教育精力不到位。留在家里的母亲或父亲既当爹又当妈,上有老,下有小,农活家务一大堆,常常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同时由于家里劳动力短缺,不少家长要求孩子放学回家后,帮助自己干一些养鸡喂鸭、施肥锄草之类的家务和农活,对孩子的学习教育尤其是思想教育自然放松了许多。(2)父母思想认识有偏差。我们在电话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家长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挣更多的钱,为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长提供经济和物质保障,认为有钱了,可以用钱为孩子买好的学校读。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关注和考虑得较少,往往停留在学习有没有进步、作业能否完成以及在家听话否、在学校挨没挨批评等浅层问题,没有全方位地、深层次地思考家庭教育和品行发展问题。有的家长则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照样能挣钱,大学生照样找不到工作,照样打工,孩子读书好坏无所谓。他们寄给或给予孩子的也往往都是物质的东西,缺少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关怀,没有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教育孩子。这种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子女的情感的饥饿,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3、“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品行情况分析。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行、心理和安全方面的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不仅是学习上的10“差生”,而且往往是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生”。许多“留守儿童”受父母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打工有钱”思想,认为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打工挣钱,自己长大了也一样可以外出挣钱,至于书读得好坏无所谓;表现为学习没有计划性,学习兴趣不高,拖欠或不作家庭作业;不大遵守校规校纪,自由散漫、迟到、早退、缺课现象时有发生。加之,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