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形成与培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品德形成与培养主要内容品德的概述及其结构1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2品德培养的策略3矫正品德不良行为的方法4一、品德的概述及其结构什么是品德?什么是道德?品德与道德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一)品德与道德※定义道德:由舆论力量与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社会现象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或特征。稳定性个体现象社会道德个体品德※--联系: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区别:(1)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2)道德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赖于个体的存在。个体消亡了,它的品德也不复存在,但社会道德规范却不会因此发生变化。(3)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是教育学、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2001年9月20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人民日报》,2006年3月5日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八荣八耻道德人类十个最基本的美德:同情、责任、友谊、勤劳、勇气、坚毅、诚实、忠诚、自律——《美德书》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大山深处孤身支教:22岁的徐本禹是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本科毕业生。这个自称只是源于“朴素的报恩心理”的普通农家子弟放弃读研机会,只身来到贵州偏僻山村,孤身支教。[颁奖辞]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品德田世国——当代孝子捐肾救母:38岁的田世国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捐肾。[颁奖辞]“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洪战辉——永不言弃:[颁奖辞]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仍然文弱,但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评委感言:他在苦难中表现出坚强,在冷漠中执着于善良。邰丽华——最美的舞者:[颁奖辞]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你这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评委感言:她的美丽来源于心灵的品质,这美感因克服残疾顽强地表现出来更显灿烂。她的美丽,体现着追求光明、战胜困难的人类精神。社会道德怎样转化为个体的品德进行品德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研究个体品德形成规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教育的两个伟大目标聪慧高尚品格与智力看得同样重要明智的社会应该将优雅与识字看得同样重要美德与知识看得同样重要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三种基本心理成分1.道德认知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一般而言,认识上认为合理的活动,人们从事它的动机会强一些,而且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道德认识: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知识的领会道德信念的确立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对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以实现所产生一种内心体验。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结果。有时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也感到应该去做,但却没有把想法与体会转化为行动。所以道德行为表现还与道德能力、道德勇气、道德习惯有关。品德的培养具有多端性,即品德心理结构的形成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从上述三种成分中的任何一种成分开始。二、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认知发展论的品德理论•基本思想: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因而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道德判断能力可以看作是一种蕴涵关系。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发展中找到根据。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阶段•(1)自我中心主义(2~5岁)•(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强制性规则—单方面尊重—实践—按自己愿望行动—自我中心认识—规则是权威的意志—权威约束置规则于不顾神圣不可侵犯(制约的关系)矛盾道德他律(外在)道德自律(内在)理性的规则—相互尊重—实践—用规则协调关系—自我中心消失认识—规则是集体意志—摆脱权威自愿遵守规则可在互惠前提下变通(协作的关系)平衡•研究方法:间接故事法•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规律:从他律发展到自律(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例类动机与结果谎言问题惩罚问题公正问题例选A:某孩子在无意中打碎十五只杯子。B:某孩子为偷吃而打碎一只杯子。A:看到一条狗象牛一样大。B:对母亲说老师给了他好分数,而事实上没有。A:不听父母的话就不能骑木马。B:不借书给不爱惜书的人。偷苹果慌忙逃跑,经过一座腐朽的木桥,桥断掉进河里。判断结果年幼儿童:A坏年长儿童:B坏年幼儿童:A坏年长儿童:B坏年幼儿童:A公正年长儿童:B公正年幼儿童:这是惩罚的报应年长儿童:桥断与偷苹果无关。年幼儿童属“客观责任”类型,根据结果判断是非。年长儿童属“主观责任”类型,用动机的善恶来判断是非。年幼儿童认为谎言与事实距离越大,错误越严重。年长儿童看到谎言与事实之间的欺骗性,蒙蔽性越大,错误越严重。年幼儿童属“抵罪的惩罚”,认为过失大小与犯规者承受的痛苦保持正比,惩罚与错的性质无关。年长儿童属“回报的惩罚”,没有专断性质,要求惩罚的方式与错误性质联系起来年幼儿童属“内在公正”,自发地把惩罚的权力委诸于自然界,认为自然界也服从成人规定的道德法则。年长儿童已通过经验知道,对是非的善恶报应并不一致。事物内在公正的信仰消失了。2、科尔伯格(Kohlberg)道德发展阶段论•(1)基本观点•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成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认为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海因茨偷药欧洲有个妇女患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治好,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这种药造价昂贵,要200元,而药剂师索价要2000元。妇女的丈夫海因茨尽全力只借到1000元。无奈,只好恳请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允许赊欠。但药剂师拒绝了,并说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走投无路,只好在夜间偷走了药。海因茨应不应该偷药?法官该不该判海因茨的罪?为什么?•海因茨撬门进入药店,他偷到了药,给他妻子服用。第二天的报纸上就刊登了一则偷窃消息。布朗先生是一位警官,他认识海因茨。他想起曾看见海因茨从药店跑出来,意识到偷药的人就是海因茨。布朗先生想他是否应该告发海因茨是盗贼。布朗先生应该告发海因茨吗?为什么?1、前习俗水平(0-9岁)依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他们服从权威的规则只是为了免遭惩罚。•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以满足个人需要和个人利益作为行为的准则,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好的。2、习俗水平(9-15岁)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社会的希望和要求。•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儿童心目中的行为就是能取悦于人,对别人有帮助或为别人所赞赏的行为。•第四阶段: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的定向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权威,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责任,遵纪守法。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摆脱外在因素,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认为社会道德、法律和习俗都不过是些社会契约,当然可以改变,不同意单纯以规则来衡量人们的行为。•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评价行为不仅要考虑法律的准则,更重要的还要考虑更本质的道德原则。(二)道德认知的形成道德知识(道德概念、行为准则)道德信念(道德评价)道德认识的心理层次道德信念的确立是道德认识成熟的表现。1.道德知识的领会2.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及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信念形成的标准:•懂得道德规范,掌握道德知识,而且相信它的正确性,并将之作为行动的指南与原则,以之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观点的实现与否,会引起强烈的情感体验。•用坚强的意志去努力实现自己的道德观,维护自己的道德观的正确性。道德信念是个人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在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规范、原则、理想)。……的信则※我相信法因人而立,而非人因法而生。※我相信勤俭乃有序人生之根本,节约应为健全经济之先决。政府如此,商业和个人也如此。※我相信诺言神圣而不可违背,君子出言当如立约。唯此一念至高无上,金钱、权利、地位皆不可与之并论。※我相信为他人提供有益服务乃人类共有之则。唯有经历牺牲之火,方能净化、驱除自私之心。在1969年这一年,一个叫金巡华的知识青年和一个叫陈健的知识青年,一同为了抢救公共的财物跳入了江水之中,然而后来陈健上来了,金巡华就再也没上来过,之后这37年,陈健是怎么度过的?陈健的颁奖词: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是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风范,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丛飞,深圳市义工联艺术团团长。深受深圳观众喜爱的知名演员,先后获得20多个国家级、省级艺术奖项。1997年,一次义演改变了他的人生,从此他以奉献社会为快乐、以奉献爱心为己任,以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十多年来,为社会公益演出300多场,义工服务时间3600多小时,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达146人,认养孤儿32人,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丛飞的颁奖辞: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如今,他的歌喉不如往昔嘹亮,却获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道德行动的经验和有情感色彩的体验是使道德知识上升为道德信念的主要条件。•(一)晓之以理,提高认识•1、价值澄清:1966,拉斯(l.Raths)、哈明(M.Harmin)、西蒙(S.Simon)•价值澄清所采用的形式是使学生在他们的直接生活中思考一些价值选择途径,同时使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周围人产生积极的态度。三、品德培养的策略三、品德培养的策略•1、价值澄清:三个部分七个子过程•第一个部分是选择:•①自由地选择。如让学生思考“你认为你是从什么时候第一次产生这一想法的?”•②从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如让学生思考“在你产生之一想法之前,你常考虑其他什么事情?”•③对每一可选择途径的后果加以充分考虑后的选择。如让学生考虑每一可选择途径(想法)的后果将会怎样?三、品德培养的策略•1、价值澄清:三个部分七个子过程•第二个部分是赞赏:•④喜欢这一选择并感到满足。如让学生考虑“你为这一选择感到高兴吗?”•⑤愿意公开承认这一选择。如让学生回答“你会把你知道的选择途径告诉你的同学吗?”三、品德培养的策略•1、价值澄清:三个部分七个子过程•第三部分是行动:•⑥按这一选择行事。如教师对学生说“我知道你赞成什么了。现在你能为它作些什么吗?要我帮忙吗?”•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如教师问学生“你知道这一途径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吗?”三、品德培养的策略•

1 / 7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