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国债和国债市场•国债原理•国债的规模与结构•国债的运行•国债的负担与效应•我国的政府债务第一节、国债原理一、国债的含义:国债是国家为了满足实现其职能的需要,以信用方式举借的债务。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有偿形式。–特殊的财政范畴:•收入的特殊形式:有偿性,自愿性。–特殊的债务范畴–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另:关于公债与国债–公债:各级政府按照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同有关各方发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也叫政府债。–国债:以中央政府为债务人所产生的公债。–中央政府在国内举借的债•中央债国外公债•公债中央政府在国外举借的债•地方政府在国内举借的债•地方债国内公债•地方政府在国外举借的债•外债=国外公债+非政府部门对外债务(即国外私债)•内债=国内公债+国内私债二、国债的分类•1、按照国债的发行主体,可分为中央债和地方债。•2、按照国债的发行地域,可分为:•1)内债:本国境内发行,本国企业、居民以本币购买,•2)外债:本国境外发行,外国企业、居民以外币购买。–外债品种:外币政府债券;外国政府贷款;国外商业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利率低、期限长。•3、按照发行性质,可分为强制公债和自愿公债。•4、按照公债的流动性,可分为可流通公债与不可流通公债。•5、按照国债的期限,可分为:•(1)短期国债:(2)中期国债:期限在1-5年或10年;我国发行的国债以中期居多。(3)长期国债:期限在5年或10年以上。•2002年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30年记账式国债。6、按照国债的计量单位,可分为:(1)实物国债:以实物为计量单位;(2)折实国债(3)货币国债•7、按照国债的用途,可分为建设国债和财政(赤字)国债。三、国债的功能•1、财政功能(筹资功能):–弥补财政赤字;•赤字融资方式:债务融资,货币融资,出售资产•公债是最现实的融资选择。–筹集战争经费;–筹集建设资金;–筹集偿债资金。•2、金融功能:–(1)为各类投资者提供投资工具,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居民,企业,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等)。–(2)公债利率为金融市场提供基准利率。–(3)降低金融市场和投资者的风险。3、调节经济运行•(1)调节总需求:通过国债的发行和财政支出过程,可以将分散的、小额的潜在需求转化为集中的、庞大的现实需求,从而起到调节需求结构、扩张需求总量的作用。•(2)通过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灵活调节货币供应量,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3)国债的运行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发行背景:•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1949年12月1日,同日开始发行人民币。•当时旧中国已经经历了连续11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到49年5月,就中国货币发行量已达1935年的1768倍,物价上涨2000多亿倍,广大老百姓对纸币和公债券早已深恶痛绝。•2、发行方式和条件:1950年起分两期发行;期限5年,年息5厘•3、发行数量:以“分”为单位,共2亿分。•4、折实方法:每分以上海、天津、武汉、成都、西安、广州六城市的大米(天津为小米)6斤、面粉1.5斤、白细布4尺、标准煤16斤的批发价总和计算。•5、资金用途:弥补财政赤字,平衡预算。第二节、国债的规模与结构一、国债的规模•1、衡量指标:–绝对数指标:国债发行额,国债余额,到期本息额–(2010年中央财政国债余额限额71208.35亿元)——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相对数指标:•(1)反映国债规模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指标–国债的国民经济负担率=国债累计余额/GDP–△B/GDP,当年国债发行额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偿债率=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当年国民生产总值•(2)反映国债规模与财政支出关系的指标–国债依存度=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额–财政债务负担率=当年国债余额/当年财政支出额–财政偿债率=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支出额。–(3)反映外债规模的指标•外债负担率=外债余额/当年商品及劳务出口收汇额•外债偿债率=当年外债还本付息额/当年商品及劳务出口收汇额•2、制约国债发行量的因素–(1)债权人的承受能力•居民的承受能力:收入水平,平均消费水平;•法人的承受能力:自有资金量,需要量;–(2)政府的偿债能力:财政收入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3)其他因素:国债的使用效益;社会总供给结构;外汇收入能力等二、国债的结构•1、持有者结构(债权人结构)–制约因素:国债的应债主体结构;国债的流通状况。–不同的国债持有者结构对货币流通量的影响不同:•如果个人持有比例大,则资金来源分散,发行成本较高;•金融机构拥有内债的状况会影响货币流量。•2、期限结构–制约因素:债务资金的使用计划;社会闲置资金的期限结构。–合理的期限结构既要能保证满足各类投资者的需求,又要能够满足政府的筹资需要,降低筹资成本,同时还能够合理安排公债的偿还,避免偿债高峰。•3、利率结构–国债的期限结构制约着国债利率结构的高低–政府和认购者对利率的预期制约着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的结构•4、币种结构–含义:以不同外币作为计价标准的外债占总量的比重及相互关系。–合理的币种结构必须多元化,有效规避汇率风险。Chart10-1我国国债发行额的变化Chart10-2我国国债期限结构0%10%20%30%40%50%60%70%19941996199820001年2年3年5年7年10年第三节、国债的运行•一、国债的发行•1、国债发行的条件•(1)发行额度:即每次公债发行的计划数量。–发行规模=当年赤字规模+到期债务本金•(2)发行对象:可以购买国债的个人或机构。–确定发行对象的依据:承购能力;国债的调控目标。•资料:我国国债发行的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重建家园,医治战争创伤,发展国民经济,政府在五十年代先后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国债”和“国家经济建设国债”,以及利用了相当数量的国外借款。政府债务收入为加快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68年,国家付清了全部内外债本息,进入了十年的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债务空白期”。•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明确规定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但由于“文革”期间,国民经济陷于停顿,人民生活欠帐很多,百废待兴。为了调整和稳定经济,适当集中财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又开始举借债务。1979年开始举借外债,1981年在国内发行国库券。这样,我国又进入了内外债并举的时期。•2001年中央财政债务收入4604亿元。其中,用于偿还国内外债务本金1999亿元,弥补当年财政赤字2598亿元,补充中央财政偿债基金7亿元。•2002年中央财政总收入安排10646亿元,其中,中央本级收入10042亿元。中央财政总支出10744亿元。其中,中央本级支出6412亿元。中央财政收支相抵,赤字3098亿元。2002年中央财政需归还到期的国内外债务本金为2581亿元,加上弥补当年赤字3098亿元和中央代地方政府发行250亿元,国债发行总规模为592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债务收入为5679亿元。•1981-1988年国库券的发行对象:国营企业、集体企业、企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机关、团体、部队、事业单位;城乡居民个人、个体工商业户、私营企业。•1989年国库券的发行对象:公民个人、个体工商业户。•1992年以后国库券的发行对象是居民个人、个体工商业户、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其他组织。•1994年以后特种定向债券的发行对象主要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的管理机构。(3)国债的发行价格:公债发行期间的出售价格•平价发行–适用条件:市场利率与公债票面利率基本一致•折价发行:发行价<面额–适用条件:市场利率低于公债票面利率•溢价发行–适用条件:公债票面利率高于市场利率(4)国债发行时间•1、含义:指国债正式向社会出售的时间。–定期发行:•如美国,每年有60次左右的公债拍卖活动;2年期公债每月20日前后发行,一年共12次;4年期公债每季度的第2个月底发行,3、7、10、25及30年期的公债在每季度的季中日发行,一年共4次;国库券则在每周二发行。–不定期发行•日本的长期公债每月发行一次,中期附息公债不定期发行,而中期贴现公债则在奇数月发行;短期公债每周一、三、五发行。(5)国债的发行凭证:记录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证明。–券面形式,即以标准形式的国债券来记录债权债务关系。–单据形式:即国债发行者向公债承购者开具公债收款单或收款凭证,作为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依据。–记账形式:无纸化发行•(6)其他条件:期限、利率、发行方式、流通方式、付息方式、还本方式、国债课税等。0%10%20%30%40%50%60%70%1994199619982000实物债凭证式记账式定向债Chart10-2我国国债品种结构我国国库券面额单位:元•1981年国库券面额:10,50,100,500,1000,1万元,10万元和100万元八种。•1982年国库券面额有1,5,10,50,100,1000六种;•1983-90年代的国库券面额主要有5,10,50,100四种;•1997年以后的公债面额有所增大,无记名公债的面额有100、1000和5000元三种。2、国债发行方式•(1)固定收益出售方式–在金融市场上按预先确定的价格发行国债。•特点:认购期限短,发行条件固定,发行机构不限,主要适用于可转让的中长期债券的发行。•(2)公募拍卖方式(竞价投标方式)–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公开招标发行国债的方式。•特点:发行条件通过投标决定,拍卖过程由财政部门或中央银行负责组织;主要是用于短期债券的发行。•(3)承购包销法(直接推销法,包销法)–由政府与承销团签定承销合同来销售国债的方法。•承销团的组成:商业银行、信贷机构和券商等机构投资者组成辛迪加集团与财政部通过谈判签定承销合同。•发行条件通过直接谈判确定。•讨价还价或政府定价•固定份额或变动份额。•(4)连续经销法(出卖发行法,公卖法)–发行机构(包括经济人)受托在金融市场上设专门柜台经销。•特点:经销期限不定,发行条件根据推销中的市场行情相机确定,且可随时调整。主要通过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及证券经纪人经销。3、我国国债发行方式的演变•第一阶段:1981-1990年,行政摊派。基本上是在行政动员基础上的计划分配和派购。•第二阶段:1991-1994年,承购包销为主。•第三阶段:1995-今,承购包销与招标相结合1995年8月对当年第一期记账式国债100亿元中的义务认购数量以上的30亿元进行交款期招标。对96(1)记账式国债首次采用价格招标,结果为每百元价格89.20元。96(5)10年期附息债首次采用收益率招标,结果年利率为10.83%。二、国债的流通•1、国债流通的概念:国债流通是指公债按照规则的允许,在其期限内的转让。•合法性或合规性;时限性•实质——国债所有权与货币资金的有价转换过程•2、国债流通市场–含义:•狭义上,是指国债持有者将其持有的已发行、未到期的国债转让给新的投资者的场所。•广义上,不仅仅指转让国债的有形柜台,而是泛指完成公债转让的整个过程。3、国债流通市场的组成要素•(1)主体(参与者):•投资者;中介机构:为国债流通提供服务的机构。–主要功能——作为经纪人为投资者代理买卖公债,作为自营商自行买卖国债,促进起流动性。•管理者:对国债流通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机构。通常由政府部门组成。•(2)客体(市场工具):交易的对象–基本工具——买卖的直接对象,即债券本身;–派生工具——以国债券为基础的衍生工具。•国债回购;国债期货;国债期权•(3)组织形式:指参与国债流通的各方,通过一定的方式,最终实现国债交易的完整过程。–贴现形式的国债流通•指持票者以未到期票据向金融机构申请、贴现机构按票面金额扣除自贴现日起到到期日止的贴现利息后将余额支付给持票人的资金融通行为。–证券交易所的国债流通–场外市场的国债流通•(4)我国国债市场的结构:–国债场内交易市场——上交所,深交所–国债场外交易市场•场外集中性市场:如银行间国债市场,柜台交易市场三、国债的偿还•1、还本方式–(1)分期逐步偿还法–(2)抽签轮次偿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