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的个人实践南方都市报什么是深度报道?•《新闻学大词典》:“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的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教授门彻尔的“三层报道”概念:第一层报道是事实性的直截了当的报道;第二层报道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报道则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的报道,深度报道指的就是第三层报道。深度报道的一些特点•篇幅长、题材大,牵涉的方面多,文章结构较一般的报道复杂。•长消息并不是深度报道。•内容的深刻性,更注重HOW与WHY•思考的科学性•目标的主流化,紧追显著事件、热点享誉全国的名篇《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陆晖:南都深度的竞争力陆晖:深度报道写作南方都市报的深度报道我在南都深度的个人经验•基本素质:社会经验与常识判断•经常的题材:公平与公共利益•致胜之技:独特的角度•写作:永无止境的模仿•警惕:还原现场中不能容忍的写作方式一社会经验与常识判断•对一些基本的、常见的题材,要大致清楚其背后的逻辑运作,从而对形势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比如对中国当下的拆迁问题、上访问题•通常一个深度报道要么要纵深里挖,要么向面上扩展,都离不开对单个的孤立事件的背景及其逻辑关系的把握•知人论世。人物和事件都应该放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去考察,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事件性质。高校产业化将穷人子弟排斥在高等教育之外,从而堵塞了他们向上层流动的可能性高校产业化将穷人子弟排斥在高等教育之外,从而堵塞了他们向上层流动的可能性中国向非洲等穷国输出技术和劳动力,即石油扩张的新殖民主义。在这个背景里写中国工人被绑架及枪杀事件就有了依托,延展就有了方向二私权、公平与公共利益•因为每个人都感同身受,出于对失去权利与自由的共同恐惧,此类题材也特别受关注•当下中国不公平的事情太多了,所以成为深度报道最为热门的题材之一•公共利益往往成为侵害个人利益的借口。所谓公共利益是个筐,有需要都可以往里装彭水诗案:公权力对个人权力和自由的侵害和打压,对公权力的滥用始终要警惕,声援你就是保护我自己•洛溪大桥还完了所有贷款,老百姓为什么还要交过桥费?•这个事件的核心就是监督政府依法行政三独特的角度网络时代,任何一个知情者都可以把大致的情况放在网上去,日报则通过每天的挖掘、刊出,然后经过网络转载,一天天把信息量全释放掉了,周报和深度记者的空间越来越逼仄都是被逼的,没有自己的角度无法与动态报道竞争另辟一条路子,做黄家、姜家以及当地公安机关如何利用网络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并向对方发动指责和攻击网络世界的女教师祼死案佘祥林案:清白的代价通过这个冤案来展现一个普通中国家庭如果想要洗清加在身上的冤枉到底要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油菜花开清白归来记者不要想做包青天,而为民意所裹挟五永无止境的模仿南都前主编辑程益中先生说过,如果你觉得你做得还不够好,只是因为你模仿得还不够像南都深度集体学习《农家子弟郑清明之死》模仿可以迅速让一个人的写作熟练起来《农家子弟郑清明之死》600多元人民币的学费逼他上了绝路.如果他是中国城市精英中的一员,这点钱郑清明买一个新潮的手机还不够.但他是数千万远离中国财富的农民中的一个,他读公立高中的学费就花去了他家每年收入的一大部分。他想读大学,但那意味着他首先得参加高校入学考试.六月四日,高考前三天,一个潮湿的早晨,郑清明的老师又一次老调重弹:他必须交600多元的学费,否则不能参加高考.郑清明站在全班同学的面前,愤怒让他忘记了羞辱.他慢慢地说了一句“我没钱”。但他的老师——和整个制度——没有让步.几个小时后,18岁的郑清明走到一列快速开来的火车前面.那辆火车,如同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是辆快车。郑清明的惨死让人震惊,但这个四川北部群山中农村孩子的生活,在中国农村却并比比皆是.郑清明这样的农民曾经是共产党的主要支持者,但现在,当社会主义被金钱至上、竞争激烈的社会所替代时,他们却被留在了后面。中国有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但却是全世界最不平等的社会之一.发展的好处主要给了城市居民跟党和政府的干部.在过去五年内,富裕城市居民和贫困农民间的差距急剧加大。重庆家乐福踩踏事故从动态到深度通过一个女工的过劳死来写这一群体的生存处境还原现场及不能容忍的写作方式•(MSN记录;时间:2007年12月2日)•陈亮:今天随便拿了份人物周刊,这期的《少年杀母事件》写得非常好,向大家推荐。•陆晖:这篇稿子确实写得不错。•陈亮:而且是实习记者啊!•卢斌:开头写得很好,但文章太长,后来控制不了了。•王星:虽然很长,但阅读起来很流畅。•陈亮:但我觉得有一个需要拿出来讨论下,就是情感有力的分寸感。如何没有情感,写不出来,有情感又容易走火。•贾云勇:“今天是个好日子……”在广州一家嘈杂的手机卖场,劣质的音响播出的音乐就像是暴发户在大声说话。•这样的句子好吗?•徐智慧:这样的句子合适做新闻语言吗?•喻尘:不好!•卢斌:很像报告文学。•贾云勇:我一直对这样的表达很困惑,一面觉得看起来很好,但我的新闻观又排斥它。•喻尘:在中国60后作家的小说里经常看到。•陈亮:我觉得要分开来看:对于核心事实,我们肯定不能这样。•但是是边角的东西,与核心事实的关联度很低的,这样揉和一下,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喻尘:我在学习财经。•贾云勇:如小兵的“他拿了双截棍,与制度对抗”。这就没有问题。因为他就是在与制度对抗。但这个暴发户在大声说话就让人排斥。•陆晖:各自发挥自己的风格。•贾云勇:回陈亮:什么是边角,当你放任自己一次,第二次就会更加放任自己。•陆晖:这样整体而言比较丰富,另外题材和形态也有区隔吧。该文的缺点与优点都极其鲜明,在业界有较大影响,亦面临较大争议。缺点有四:一、正文中不交代消息源,文后列出受访者名单,以示文中消息点均有客观来源,这一做法有实验性质,有胆量,但不应受到鼓励,新闻作品必须在“实质客观”之前建立“程序客观”,文后列表的方式不符合交代信息源的点对点原则;叙述的流畅性与交代信息源之间确实存在矛盾,但新闻媒体的本分亦是戴着镣铐跳舞,分寸需要拿捏。二、作者对篇章的掌控能力不足,篇幅浩大而缺乏叙述角度的变化,部分章节节奏模糊,挑战读者的阅读耐心,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心智成熟程度的不足,笔触中有渲染,如“1991年11月25日,陈菊生下了他;2007年6月12日,他将陈菊打晕、掐死,然后割喉。”以语句的味道,追求对读者的打动,而语句味道本身亦未见出色。正因这是一篇杰出作品,所以必须以严苛的标准指出,这是一种便宜行事的手段,常常系一些熟练记者们在事实力量不足之时使用的“伎俩”和“欺着”,不足仿效,当事实本身已经具备强大的力量之时,画蛇添足,殊为不美。三、该文采用小说化的写法,惜乎撷取意识不足——很多小说的信息构成方式都是散漫而不经济的,并不适合新闻记者学习——章句间可见累赘冗余,可见随手之处,可见过度的文学化,文笔尚可提高,作者尚需成长的时间,以跳出传统教育给予的陈词滥调的泥沼。四、文中人物均采用化名,有值得理解的伦理考虑,亦构成新闻专业评判中无法回避的缺陷。——李海鹏南方周末对《少年杀母事件》的点评(批评部分)现在的一些新闻报道在借鉴报告文学的表述方式,大段不交代信息来源的直接叙述,淡化记者的采访痕迹,甚至夹叙夹议。对于这样的报道,我原来觉得好看,现在则给予特别的警惕郭云的最后一天9月2日凌晨5时许,天色熹微。重庆经肇庆至广州的1320次普快列车缓缓靠站。郭云费力地从人群中挤了出来,停了一下,左右看看。最低气温为27.8℃。尽管广州的气温比贵阳高了些许,但比起闷热的车厢,清晨的空气还是爽朗许多。如果没有晚点的话,时针应该指向5点48分。9月1日凌晨2点08分,他从贵阳上车。经过了1429公里的漫长旅途,他有些疲惫,黝黑清瘦的脸上汗津津的。他用手抹了一下额前的头发。一个体育特长生的最后奔跑中的现场还原三沓粉红色的百元钞票出现在李多(化名)面前,伸手可及。在后来的供述中,他说:我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如果抢到手我和姐姐都不会再为学费发愁了。没有人看清这个19岁的男生以怎样的姿势把这30000元钱抓在了手里。2005年11月27日中午12时许,河南南阳市火车站邮局储蓄所的工作人员忽然听到柜前外急促的一声喊叫,抬头看时,几个人已经跑出了储蓄所。在储蓄所里租了店面搞手机维修的张师傅闻声扭过头去,只看到一个年轻人黑色的身影一闪而逝,接着三个人追了出去。李多出了门就向东跑。邮局储蓄所隔壁的一个手表店的店主看见一个穿黑夹克的年轻人飞一般从门前跑过,撞倒三四辆自行车使他的速度稍滞,从而缩短了追赶者与他的差距。这个时代还需要深度报道吗?•《纽约时报》将不再出纸质报纸,专注于网络版•两个佛山站之争:调查与浅阅读•网络正改变人们的阅读和思考方式,人们习惯于跳跃式浏览,很难再深度阅读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