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课题-逆势而上促转型--应时而动抓综改-顺势而为谋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逆势而上促转型应时而动抓综改顺势而为谋发展步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时期的长治,在实现科学发展、推进转型跨越成为全市上下共识的关键时期,国务院把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决定,恰如助推长治加快科学发展的强劲东风,其对长治“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是促进作用,转型综改试验区既是改革机遇,也是发展机遇。在此机遇下,要想大展拳脚、大干一番,就必须先想想带给我们的是个怎样的机遇,怎么来干这件事,而不管想做任何事情,首先想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篇文章就是在如此转型综改发展的机遇下,从长治市转型综改的现状是什么、为什么要转型以及怎样转型来展开论述。一、长治市的基本情况(一)长治转型综改之---背景转型发展是世界潮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永恒课题。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孕育重大变革,发展模式面临重大转型,新一轮产业调整、升级和转移势不可挡。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下,转型刻不容缓,谁能及时转型、成功转型,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长治市必须紧紧抓住经济转型的历史机遇。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就目前长治的发展状况而言,“转型”主要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2010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山西省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旨在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国家之所以在我省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原因是:山西省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长期以来为国家能源供应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过分依赖煤炭等资源开发,发展方式粗放,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严重、生产事故频发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亟需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使资源型经济转型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同时,国家要求山西紧紧围绕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个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锐意突破,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新的路子。(二)长治转型综改之---现状全省转型综改总体方案确定了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四大任务,我市在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方面的目标是争当全省转型跨越发展排头兵,建设全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成为山西经济新的增长点、新兴产业重要支撑基地。从长治市情况看,在生态方面,森林覆盖率已接近30.9%,从城镇化来看,已达到46.87%,从民生方面看,城乡居民收入绝对额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我市在经济结构上矛盾较突出,其集中表现是:工业经济占GDP总量的65%,而煤炭产业又占工业经济的80%以上,因此,我市明确了转型综改试验的总体思路是以扩大开放为突破口,以招商引资为着力点,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并以此为核心,带动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三大任务同步推进。当前,我市的产业结构,煤炭、焦化、冶金、电力四大传统产业占到工业增加值绝大部分,而煤炭又占到其中绝大部分。我市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节能减排和环境压力仍然很大,城乡统筹步伐不快,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煤炭依赖情结、小富即安心态仍然严重,非资源类大项目好项目不足,在更大空间谋划长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够,在全省转型跨越大局中的责任感、负重感不强,这些急需在转型综改试验中着力解决。我市也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煤炭经济占比比较重,这几年,通过转型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最近两年,国家陆续批转了山西省综改试验区计划和中原经济区计划,长治市正好处于这两大区域交汇处,应该说给我市提供了难得的政策与发展机遇,可以说如何实现一个资源性城市的发展转型,是我市最现实最紧迫的课题,也是长治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三)、我市转型综改面临的主要问题1.产业结构仍单一,替代产业尚未形成。资源型城市主要是由矿产资源开发而兴起的,一般远离交通干线和经济发达地区、远离国内国际市场,城市经济体系相对封闭。长期以来,长治市一直定位于国家能源原材料基地进行发展,对资源进行的是粗放式开采和利用。同时,还长期忽视其他产业的发展,没有形成新的支柱和替代产业。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二产仍然是占主导地位,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4.3:65.0:30.7,从工业来看,主导行业继续扩张,地位依然。煤炭、焦炭、钢铁、电力四大主导行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708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586亿元,增长12.1%,对全市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82.5%;炼焦行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58亿元,增长9.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40亿元,增长2.7%;电力行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4亿元,下降1.8%。四大行业产品产量也得到提升,原煤产量从2012年的10511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11270万吨;焦炭产量从2012年的1322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1432万吨;钢材产量从2012年的554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611万吨,发电量与2012年持平为342亿千瓦时。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主导作用。三次产从业人员中,虽然近年长治市一直很抓转型跨越发展,正在逐步转变,但多年产业及地域的局限性仍较大,同样是二产远远大于一产和三产从业人员,并且处于平稳状态,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使得长治市形成了“一产弱、二产大、三产小”的局面。2.社会发展及就业问题仍突出。2013年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65%,社会保障程度有所提高,但是由于这几年经济的下行影响及煤矿和关停企业形成的失业人口,失业人口由于自身技术及地域的影响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在资源型城市中,下岗失业者再就业能力差是个大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近年国家省市上下一体,一直很注重社会保障服务,养老、医疗、生育、失业等各项保险参保的覆盖范围问题。虽然一直持续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但覆盖面还是有限,仍比较窄,城乡存在不平衡的问题。3.居民收入城乡之间差距仍较大在城乡居民总体收入提高、生活改善的情况下,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仍有差距,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相差13684元,农村居民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的40%,城乡收入之比为2.5︰1;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看,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多6134元,城乡居民消费之比为1.97︰1;尽管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但城乡居民收入还是有明显差距。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水平较低,就业竞争力低,影响转移及转移后的稳定率。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取得劳动就业的基本条件,具备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农民,容易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和相对稳定的职业、收入,而素质较低的农民在城市获取就业的机会少、得到的收入低。从近几年看,我市城镇工资性收入占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是城镇收入增长的主力,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40%以上,对农民增收产生直接拉动作用,城乡工资性收入过分依赖于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调资及一些惠农政策的提高等,缺乏有效的增长机制。从经营性收入来说,目前家庭经营结构大多较为单一、层次较低,多以个体商业与餐饮业,以短途客、货运为主的交通运输业,作坊式的小工业、小建筑业为主,发展规模小,设施落后。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仅占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左右;农村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40%左右,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让小而散的家庭二、三产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发挥特色,为居民增收做贡献,显得尤为迫切。二、长治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初见成效国务院批准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按照省里的安排部署,我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创新机制为根本,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扎扎实实开展转型综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创新。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继续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市级审批事项由461项精简到116项,精简75%。建立了项目集中审批中心,开展了集中审批活动,政务环境不断优化;在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我市与省国土资源厅签订了《关于创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管理机制合作协议》,开展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矿业存量用地整合利用,破解项目建设的土地瓶颈制约;在创新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市政府出台了推进市域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制定了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就业创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养老保险等配套政策,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在金融创新方面。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长治金融集聚区,引进浦发、交通、华夏、兴业等4家股份制银行,与天交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华南纸业在天交所挂牌交易。成功发行城市建设债券13亿元。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方面。成立了27个院士、博士(后)工作站,与50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大型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公开招录了150名大学生“企官”。二是转型综改各项工作任务取得初步成效。近年来,我市围绕“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四个重点领域,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综改实验区建设初见成效。在产业转型方面,新兴接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3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4.2%。在生态建设方面。以浊漳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的生态修复工程扎实推进,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长治市政府将环保工作列入“十二五”期间及当年政府工作的重点工作任务。围绕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名牌效应,长治市委、市政府2013年财政用于节能环保支出投入的资金为65967万元,比上年增长45.8%。有效保障了各项环保工作落实到位。为提升环境执法能力,长治市完善了县级环保机构,13个县市区均具备了独立执法的主体能力。市政府制定出台了《长治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长治市环境监测预案》,配备了必要的应急监测仪器、防护用品和通讯工具,组织开展了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演习1次,启动应急监测2次,提升了应对和处置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市环境监察支队、市环境监测站完成了标准化建设,基本上达到国家一级水平。全市13个县市区全部安装了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实行了空气环境质量日报制度。在城乡统筹方面。全市初步构建起1个中心城市、11个大县城、53个大集镇、240个中心村为主体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上党城镇群建设稳步推进。在民生改善方面。近年来,全市每年新增就业人数4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左右。城镇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农村服务业发展方面。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为促进服务业发展,先后出台了《长治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长治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优惠办法》、《长治市2011-2013年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以及《长治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长治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中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市场准入、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措施,只要符合文件中规定的扶持条件,各级个人均可以享受到优惠政策。三、长治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径(一)以壮大新兴产业为目标,积极促长治转型综改产业转型方面,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加大新兴接替产业投资力度,积极推动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旅游、新兴设施农业等新兴产业成长,2013年,长治市确定了转型综改30项重大项目。工业转型升级既要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更要改造庞大的传统产业,进一步完善技术改造的长效工作机制,持续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在质量品种、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安全生产、装备工艺等薄弱环节和领域,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同时不断增强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促进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强技术转化和应用能力,保障战略性新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