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习要求】1.了解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正确理解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及作用。2.能够自觉遵守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进行思维,并运用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有关理论,分辨实际思维中的逻辑是非。【重点】把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共同要求及各自的内容、作用与适用范围。【难点】矛盾律、排中律的联系与区别。一、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含义逻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思维的逻辑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结构。反映思维形式之间必然联系的规律就叫逻辑规律。但逻辑规律有特殊规律和基本规律之分,特殊规律是有关概念、判断、推理的各种具体规则,基本规律则是贯穿在所有逻辑形式中普遍适用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总原则,总规律。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关于抽象思维中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二、为什么说这三条逻辑规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首先,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是任何正确的思维最基本的逻辑特征和逻辑要求。思维的确定性表现为概念、判断的自身同一,这主要是同一律所决定的;思维的无矛盾性表现为思想的前后一贯,不自相矛盾,这主要是矛盾律所决定的;思维的明确性表现为在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之间排除中间可能性,不能模棱两可,这主要是排中律所决定的。因此,遵守这三条基本规律是保证我们思维具有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的基本条件,是正确思维的最起码的要求。其次,这三条基本规律较之形式逻辑的其它规律(非基本的)在思维形式中具有较普遍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同时这三条逻辑规律对于各种特殊的逻辑规则和规律而言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各种思维形式的具体规则和规律,均直接或间接地渊源于这三条规律。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A等值于A(A↔A)或者:如果A,那么A(A→A)。这个公式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同一对象的任何一个概念或命题,其自身是同一的。所谓概念同一,就是一个概念反映什么对象就反映什么对象。比如,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其确定的内涵和外延,是这个概念就是这个概念,而不是别的概念。如果用两个概念指称同一个事物对象,则它们的外延必须重合。所谓命题同一,就是一个命题反映事物情况怎样就反映事物情况怎样,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是始终同一的。比如,任一命题都有其确定的命题内容,这个命题表达的是这样的判断,而不是别的判断。如果用两个命题反映同一个事物情况,则它们的真值必须相同。同一律的逻辑要求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类型例子基本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必须保持其确定和同一概念方面每一个概念必须是确定的,其内涵、外延也必须前后保持一致混淆概念世间万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我是人,因此,我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偷换概念男孩:您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女孩: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命题方面一个命题断定了什么事物情况,它就断定了什么事物情况,同一个命题前后的断定必须一致混淆论题尼泊尔60%以上的男人抽烟,30%以上的女人抽烟。因此,尼泊尔是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偷换论题一个人吃相极为丑陋。有人问他:“你为什么用五个手指抓东西吃呢?”他回答说:“因为我没有第六个指头。”二、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以及违反同一律要求的常见逻辑错误三、同一律的作用(1)同一律是正确思维的基本保证。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思想的确定性。否则,将会概念混乱,判断有歧义,思想捉摸不定,语无伦次,论题不一。这就既不能正确地组织思想,也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因此,要想正确思维,就必须遵守同一律。(2)同一律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一个理论体系,如果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就会缺乏严密性和科学性。范畴不清、命题不明,概念、原理或定律前后变幻不定的理论体系,是不可能构成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的。所以,不能准确地在同一意义上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就无法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更不能科学地揭不和描述事物。(3)同一律是揭露诡辩的有力武器。诡辩家们为了攻击真理、维护谬误,经常使用偷换概念或转移论题的手法,来颠倒黑自、混淆是非。掌握和运用同一律,就可以从思想的确定性方面反驳谬误、揭穿诡辩。四、理解和运用同一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不能把同一律与形而上学混为一谈。同一律固然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的思想要保持确定和同一但这绝不是说它把思维的对象(客观事物)看成是永远确定不变的东西,也绝不意味着它要把思想及思维形式看成是永远确定不变的东西。同一律既不是世界观,也不是方法论,我们决不能把同一律与形而上学混为一谈。第二,要恰当掌握同一律的适用范围。同一律对思维所要求的同一是有条件的,即必须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同一对象而言。时间变了,关系变了,对象变了,反映事物的概念、判断出现变化,并不违反同一律。因此,在不同时间、不同关系或不同对象的情况下,不能要求人们的思想必须保持同一。第三,不排斥语言表达的丰富多彩。事物是多种规定性的统一体。我们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思维过程中,不仅不能生搬硬套同一律,而且还应积极主动地利用同一律为我们服务。例如,可以变换使用全同关系的概念,使表达更加生动,可以根据命题间的等值关系,进行替换或推理等。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必有一假。或者说,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矛盾律的公式是:“A不是非A”,或“并非(A而且非A)”,﹁(A∧﹁A)。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思想,即任一概念或任一判断,“非A”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思想。因此,这个公式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不可能既是真的又是假的。甲班所有学生都学英语TF甲班有的学生不学英语FT这是一所学校TF这不是一所学校FT矛盾律的逻辑要求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类型例子基本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必须前后一贯,不能自相矛盾对于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互相矛盾的断定命题方面不能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同时给予肯定自相矛盾吾盾之坚,物莫能陷;吾矛之利,物无不陷语言方面不能把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词同时赋予同一主语他是众多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孪生三姐妹个个出落得如花似玉。三、矛盾律的作用保持思想的前后一贯性,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矛盾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无矛盾性,即首尾一贯性。在日常的议论中或在科学理论中也不应当有逻辑矛盾。因为如果一个议论或一种科学理论中包含着逻辑矛盾,那它就不可能被认为是正确的,也就不可能为人们所接受。(1)遵守矛盾律是构造科学体系的起码要求思维的无矛盾性在人们的思维实践中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否则就会出现逻辑矛盾而导致思想的前后不一贯,从而不能正确地认识主客观世界。从建立科学体系的角度看,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如果包含有逻辑矛盾,那么,这一理论也就难以成立,至少也是不够科学、严密、可靠的。(2)把握矛盾律有助于揭露谬误,反击诡辩矛盾律也是揭露谬误和反击诡辩的有力武器。谬误和诡辩往往会在貌似正确的假象下掩盖错误的思想和无效的表述,这些错误的思想和无效的表述中就包括有逻辑矛盾。四、理解和运用矛盾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严格区分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辩证矛盾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统一体,它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思维之中,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现实存在的矛盾和思想体系间的矛盾,这两种矛盾都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避免的。因此,辩证矛盾不能像逻辑矛盾那样人为地加以“排除”。而逻辑矛盾是人在思维过程中违反矛盾律造成的,它不仅可以避免和排除,而且必须避免和排除。不能将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混为一淡。第二,要注意矛盾律的条件性。矛盾律不仅不否认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而且也不否认作为客观事物反映的思想认识上的矛盾。矛盾律的运用是有条件的,它只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同一事物不能作出两个相反的判断,离开这“三同”,便谈不上违反矛盾律。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死了”与“活着”是对同一对象分别从精神和肉体两个方面讲的,“噪”和“鸣”是从现实环境的角度说的,而“静”与“幽”却是从心理感受的角度说的。它们是体现了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之间或不同事物之间的辩证统一,因而并不构成逻辑矛盾。一、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是假的。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A∨﹁A)。公式中“A”和“非A”表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即:任一命题A及其矛盾命题非A不可能同时都是假的。或者A真,或者非A真,两者必居其一。“有的事物不包含矛盾”与“所有事物都包含矛盾”就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如前一命题假,则后一命题必真;如后一命题假,则前一命题必真。两个命题决不可能同假,其中必然有一个是真的。二、排中律的逻辑要求以及违反排中律要求常见的逻辑错误排中律的逻辑要求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类型例子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之一是真的,不能对两者同时都加以否定。模棱两不可他既不是教学人员,也不是非教学人员。有人说“可能有鬼”,有人说“可能无鬼”,我对这两种观点都不赞成。三、排中律的作用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思想的明确性也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之一。(1)排中律是发现真理的必要条件在一定的论域内,真理总是属于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中的一个,不可能属于第三者。“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只能旗帜鲜明,不能支吾、含混。排中律通过“排中”来保证思想的确定性,正有利于人们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正确地认识现实和发展真理。(2)排中律是揭露诡辩论者的有力武器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正确的认识总是同思想上的摇摆不定、含糊其辞相排斥的。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面前,在真理与谬误、大是大非等原则性或实质性的问题面前,不能有任何的游移与含糊。而诡辩论者,机会主义者,却总是回避在对立否定的观点之间作出明确选择,或模棱两不可,或骑墙居中,借以掩盖其观点的谬误。掌握和运用排中律,不仅可以驳斥其谬误观点,还能深刻揭不其逻辑错误所在。(3)排中律是间接论证的逻辑依据与同一律、矛盾律相比,排中律在间接论证中有其特殊作用。在论证过程中,人们常常证明与论题相矛盾的反论题虚假,来确定原论题为真。即,由证明论题“A”的矛盾论题“非A”为假,来推出原论题“A”为真。这种“由假推真”的间接证明的方法,就是对排中律的运用。四、理解和运用排中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当然,排中律也只是逻辑思维的规律,它只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作出非此即彼的明确选择。因此,运用排中律的时候,不仅要是“同一思维过程”,而且还要注意它的适用范围,即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不具备矛盾关系的事物同时否定,不违反排中律。排中律只适用于具有矛盾关系的思维形式,不适用于具有反对关系的思维形式。它并不否认也不涉及事物的中间状态。如果客观事物确实存在两种以上的情况或中间状态,只否定对立的情况就没有违反排中律。例如“这朵花的颜色既不是红的,也不是黄的。”第二,对尚末确认或不便确认的事物不明确表态,不违反排中律。排中律强调具有矛盾关系的思维形式间必有一真,至于哪种思维形式是真的,却没有具体认定。因此,当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不想或不便在二者之间作出抉择的时候,即不予确认或不置可否的时候,不能视作违反排中律。第三,对复杂问语不作正面回答,不违反排中律。所谓“复杂问语”,是一种以对方不具有或不能接受的答案为预设的不正当问语。例如,问一个不曾偷过东西的人“你现在还在偷东西吗?”对方无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都隐含着“曾经偷过东西”的判断在内,这就是“复杂问语”。对于“复杂问语”,答“是”答“非”,都等于承认问者的预设,因而不能将复杂问语视同矛盾关系的思想作出非此即彼的正面答复。在正常的司法审讯中,是禁止使用“复杂问语”的。例如:“对于宇宙人的有无,我无法断定。”“是否确有其事,恕我无可奉告。”类似这样的情形,并未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当然也就不能从逻辑方面加以指责。基本内容逻辑表达形式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A是AA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