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1消化系统教学内容和要求了解:口腔组成;牙和舌的形态和结构;食管的位置和分部;小、大肠的分部;盲肠、结肠的位置、形态和结构特征;食管和大肠黏膜的微细结构特点;大唾液腺的形态和结构;腹膜与脏器的关系;腹膜形成的结构。Page2理解:消化管的一般结构;十二指肠的位置、形态和分部;空、回肠的形态和结构特点;阑尾的位置及麦氏点;胆囊的位置、形态和分部;胃、小肠黏膜的微细结构特点;肝的微细结构;胰的形态、位置和微细结构;腹膜与腹膜腔的概念。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上消化道的组成;牙式及咽峡的概念;腭扁桃体的位置;咽的位置、分部及交通;食管的狭窄;胃的位置、形态和分部;直肠、肛管的位置、形态和结构;肝的形态和位置;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输胆管道的组成。Page3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是一条口腔至肛门,长而迂曲的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等部。上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组成(即口腔至十二指肠的消化管道)。下消化道下由空肠、回肠和大肠组成(即空场及其以下的消化管)。Page4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消化腺包括口腔腺、肝、胰及散在于消化管壁的小腺体,它们都开口于消化管。Page5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食物残渣Page6消化管壁的结构消化管各段的形态和功能不同,其构造也各有特点,但从整体来看,却有类似之处。如自咽至肛门之间的消化管壁,都可分为四层,即由内向外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1.黏膜是消化管壁最内层结构,由上皮、固有膜和粘膜肌层构成。黏膜具有保护、吸收、分泌等功能。2.黏膜下层位于黏膜与黏膜下层之间,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Page7消化管壁的结构3.肌织膜(肌层)多由平滑肌组成,一般可分为内环、外纵两层。环肌、纵肌交替收缩,可推动食物逐渐下移。4.外膜是消化管的最外层。腹腔内大部分消化管外膜主要为一层间皮,称为浆膜。浆膜能分泌浆液,减少器官之间的摩擦。Page8胸部标志线前正中线:通过身体前面正中线所做的垂线。胸骨线:沿胸骨最宽处的外侧缘所做的垂线。Page9胸部标志线锁骨中线:通过锁骨中点所做的垂线。胸骨旁线线:经胸骨线与锁骨中线之间连线的中点所做的垂线。Page10胸部标志线腋前线:通过腋窝前缘所做的垂线。腋中线:通过腋前、腋后线连线的中点所做的垂线。腋后线:通过腋窝后缘所做的垂线。Page11胸部标志线肩胛线:通过肩胛下角所做的垂线。后正中线:通过身体后面正中所做的垂线。Page12腹部分区腹部分区通常采用九分法,即2条水平线和两条纵线把腹部分成九个区。2条水平线是左右肋弓最低点连线和左右髂节点连线。Page13腹部分区腹部分区通常采用九分法,即2条水平线和两条纵线把腹部分成九个区。2条纵线是通过左右腹股沟韧带中点的垂线。Page14腹部分区腹部分区通常采用九分法,即2条水平线和两条纵线把腹部分成九个区。2条纵线是通过左右腹股沟韧带中点的垂线。Page15腹部分区临床上常采用四分法,以前中线与通过脐的水平线将腹部分为左、右上腹和左、右下腹。Page16消化管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其前壁为口唇,侧壁为颊,下壁为口腔底,上壁为腭。口腔向后借咽峡通咽,向前经口裂与外界相通。口腔借上、下牙弓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当牙咬合时,口腔前庭与固有口腔之间仅借牙弓后方的间隙相通,临床上当患者牙关紧闭时,可经此间隙行插管术或注入药物和营养物质。Page17消化管口腔(一)口唇口唇分为上、下唇,两唇间的裂隙叫口裂。口唇的游离缘为皮肤与口腔黏膜的移行部,称唇红,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呈红色,当缺氧时则变成紫蓝色,临床称为发绀。上唇前面正中的浅沟叫人中,上唇外侧的浅沟叫鼻唇沟。Page18消化管口腔(二)腭腭可分前2/3的硬腭和后1/3的软腭,硬腭由骨腭覆盖黏膜而成;软腭由骨骼肌覆盖黏膜而成,其后缘中央有一个向下的突起,称为腭垂(悬雍垂)。腭垂两侧有向外下行的两对弓形的黏膜皱襞,前方的一对连于舌根,称腭舌弓;后方的一对连于咽侧壁,称腭咽弓。Page19消化管口腔(二)腭两弓之间的三角形凹陷区称扁桃体窝,容纳扁桃体;腭垂、两侧的腭舌弓与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与咽的分界线Page20消化管口腔(二)舌:位于口腔底,具有感受味觉、协助咀嚼、吞咽食物和辅助发音的功能。舌的形态:舌的上面有一向前开放的V型沟叫界沟,将舌分为前2/3的舌体和后1/3的舌根。舌体的前端叫舌尖。舌的下面正中有一粘膜皱襞,称为舌系带。在舌系带根部的两侧有一对小的隆起,称为舌下阜,阜顶上有下颌下腺管和舌下腺管的共同开口。由舌下阜向后外侧延伸的粘膜隆起,称为舌下襞,此襞深面藏有舌下腺。Page21消化管口腔(二)舌:位于口腔底,具有感受味觉、协助咀嚼、吞咽食物和辅助发音的功能。舌的形态:Page22消化管口腔舌的构造:舌以骨骼肌为基础,外覆黏膜而成。舌黏膜呈淡红色。舌背的黏膜有许多小的突起,称舌乳头,按其形状可分为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等。丝状乳头数量最多,呈白色丝绒状,具有一般感觉的功能。菌状乳头数量较少,为红色钝圆形的小突起,散在于丝状乳头之间。轮廓乳头最大,呈“∧”形排列在舌体背面后端。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含有味蕾,能感受酸、甜、苦、咸等味觉。在舌根背面的黏膜内有许多淋巴组织形成的突起,叫舌扁桃体。Page23舌黏膜Page24舌肌舌肌是控制舌头活动的肌肉,可分为舌内肌和舌外肌两种,可分为舌固有肌和舌外肌两种。舌固有肌指舌本身的肌,起止均在舌内,其肌纤维分纵行、横形和垂直三种,收缩时,分别可使舌缩短、变窄或变薄。舌外肌起自舌外,止于舌内,共有四对,其中以颏舌肌genioglossus在临床上较为重要,这是一对强有力的肌,起自下颌体后面的颏棘,肌纤维呈扇形向后上方分散,止于舌中线两侧。两侧颏舌肌同时收缩,拉舌向前下方,即伸舌。单侧收缩使舌伸向对侧。如一侧颏舌肌瘫痪,当病人伸舌时,舌尖偏向瘫痪侧。Page25牙Page26(四)牙牙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嵌于上、下颌骨的牙槽骨内,分别排成上、下牙弓,具有咀嚼食物和辅助发音的作用。1、牙的形态:牙分为牙冠、牙根和牙颈三部分。牙冠是露出于牙龈外面的部分,洁白而有光泽;牙根嵌于牙槽内,借牙周膜与牙槽骨牢固相连,牙根尖部有一孔,称为牙根尖孔,借牙根管与牙冠腔相连,内有血管、神经、淋巴管出入,牙颈为牙冠和牙根间稍细的部分,外包以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龈三者合称为牙周组织,对牙有保护、固定和营养作用Page27(四)牙2.牙的构造牙的构造主要是由牙质、釉质、牙骨质和牙髓构成。牙质致密坚硬,构成牙的主体,位于牙的内部。在牙根部牙质的外面包有一层粘合质(牙骨质),而在牙冠部表面有白色、光亮、坚硬的釉质。釉质钙化程度最高,是人体最硬的组织。牙冠腔和牙根管合称为牙腔,牙腔内充满血管、神经、淋巴管和结缔组织,称为牙髓。牙髓发炎时,牙腔内压力增高压迫神经,产生剧烈疼痛。Page28(四)牙3.牙的分类:1、乳牙:可分为乳切牙、乳尖牙、乳磨牙三类。从出生6个月左右至3岁左右,口腔内只有乳牙,这段时期称为乳牙列时期。自6岁左右至12-14岁,乳牙逐渐脱落而为恒牙所代替,在此时期口腔内既有乳牙,又有恒牙,称为混合牙列期。2、恒牙:可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恒牙是继乳牙脱落后的第二副牙列,自6岁左右萌出,12-14岁以后,乳牙已全部被恒牙所替代,故称为恒牙列期。Page29(四)牙4.牙的排列与牙式:牙呈对称性排列。临床上为了记录牙的位置,以被检查者的方位为准,用“十”记号划分4区记录牙的排列形式,称牙式。用罗马数字Ⅰ-Ⅴ表示乳牙,用阿拉伯数字1-8表示恒牙。Page30(四)牙4.牙的排列与牙式:牙呈对称性排列。临床上为了记录牙的位置,以被检查者的方位为准,用“十”记号划分4区记录牙的排列形式,称牙式。用罗马数字Ⅰ-Ⅴ表示乳牙,用阿拉伯数字1-8表示恒牙。Page31(四)牙5、牙周组织:牙齿周围的组织叫牙周组织,又叫牙齿的支持组织,包括牙槽骨、牙龈、牙周膜和牙骨质。牙周组织的结构牙周组织是由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龈(俗称牙花肉)三部分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持、固定和营养牙齿。牙周膜它是一种致密的纤维组织,一端埋入牙骨质,一端连接牙槽骨,实际是牙齿通过牙周膜被悬吊在牙槽窝中,使牙齿能牢固地固定在颌骨的牙槽窝内,具有一定的弹性,有利于缓冲牙齿承受的咀嚼力。牙槽骨它包围在牙根周围的颌骨的突起部分,形成牙槽窝,牙根直立其中使牙齿牙槽骨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不松动,便于咀嚼。牙龈它是覆盖在牙槽骨的表面,包绕着牙颈部,边缘呈弧形,两牙之间的牙龈呈楔形,称为牙龈乳头。正常的牙龈为粉红色,质韧,微有弹性,故能咀嚼压力,耐受食物的摩擦。牙髓的神经、血管通过根尖孔与牙槽骨和牙周膜的血管、神经相连接。营养物质通过血液供给牙髓,营养牙齿,所以牙齿和牙周组织关系密切。Page32(五)口腔腺口腔腺分大、小两类,能分泌唾液。小唾液腺包括唇腺、颊腺等。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三对。Page33咽咽是上宽下窄、前后略扁的漏斗形管道,长约12cm。咽位于颈椎的前方,上端抵达颅底,下端至第6颈椎下缘高度续于食管。咽前壁不完整,由上到下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咽分为鼻咽部、口咽部和喉咽部3部分。Page34咽(一)鼻咽部(上咽部)(nasopharynx,epipharynx)在鼻腔的后方,颅底至软腭游离缘水平面以上的咽部称鼻咽,顶部略呈拱顶状向后下呈斜面,由蝶骨体、枕骨底所构成。在顶壁与后壁交界处的淋巴组织称增殖体或咽扁桃体、腺样体(pharyngealtonsil,adenoid),鼻咽前方与后鼻孔及鼻中隔后缘相连。后壁约在相当第一、二颈椎与口咽部后壁相连续,统称为咽后壁。鼻咽的左右两侧下鼻甲后端约1cm处有一漏斗状开口为咽鼓管咽口(pharyngealorificesoftympanopharyngealtube),此口的前、上、后缘有由咽鼓管软骨末端形成的唇状隆起称咽鼓管隆突,亦称咽鼓管圆枕(torustubalis)。在咽鼓管隆突后上方有一深窝称咽隐窝(pharyngealrecess),是鼻咽癌好发部位,其上距颅底破裂孔仅约1cm故鼻咽恶性肿瘤常可循此进入颅内。咽鼓管咽口周围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称咽鼓管扁桃体(tubaltonsil)。Page35咽(二)口咽部(oropharynx)软腭游离缘平面至会厌上缘部分,后壁相当于第三颈椎的前面,粘膜上有散在的淋巴滤泡(lymphoidfollicles),前方借咽峡(faucialisthmus)与口腔相通,向下连通喉咽部。咽峡系悬雍垂和软腭的游离缘、两侧由舌腭弓及咽腭弓、下由舌背构成。舌腭弓(咽前柱)(palatoglossalpillar)和咽腭弓(咽后柱)(palatopharyngealpillar)间的深窝称扁桃体窝,内有腭扁桃体(palatinetonsil)。咽部有丰富的淋巴组织,主要有腺样体、咽鼓管扁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腭扁桃体及舌扁桃体,这些淋巴组织在粘膜下有淋巴管相连系构成咽淋巴环的内环,此环输出之淋巴管与颈淋巴结又互相连系交通则称外环,内环和外环统称为咽淋巴环Page36咽(三)喉咽部(下咽部)(hypopharynx)自会厌软骨上缘以下部分,下止于环状软骨下缘平面,连通食管,该处有环咽肌环绕,前方为喉,两侧杓会厌皱襞的外下方各有一深窝为梨状窝(pyriformsinus),此窝前壁粘膜下有喉上神经内支经此入喉。两梨状窝之间,环状软骨板后方有环后隙(postcricoidspace)与食管入口相通,当吞咽时梨状窝呈漏斗形张开,食物经环后隙入食管。在舌根与会厌软骨之间的正中有舌会厌韧带相连系。韧带两侧为会厌谷(valleculaepiglottica),常为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