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及演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新闻评论的演变与发展中国新闻评论历史的简要回顾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第一节中国新闻评论历史的简要回顾一、中国新闻评论的源头——古代论说文时期二、中国新闻评论的出现与演变——报刊政论、时评时期三、中国新闻评论的成熟——报刊新闻评论时期四、中国新闻评论的扩展——新闻评论的多媒体发展时期一、中国新闻评论的源头——古代论说文时期中国的论说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先秦诸子,到秦汉、魏晋、唐宋、明清时期,中国的论说文代有名篇。论说文,又称议论文、说理文等,是一种直接对客观事物发表意见的文体。在这类文章中,作者主要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直接发表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见解,“直抒己见”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一)先秦时期论说文中的代表作孔子:《论语》(论说文集)孟子:《孟子》(论辩文集)荀子:《劝学》墨子:《非攻》[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子·劝学》(二)秦汉时期论说文中的代表作李斯:《谏逐客书》贾谊:《治安策》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例]: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齎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李斯:《谏逐客书》(三)唐宋时期论说文中的代表作韩愈:《师说》柳宗元:《三戒》欧阳修:《朋党论》苏洵:《六国论》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司马光:《资治通鉴》“臣光曰”[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韩愈《杂说四‧马说》二、中国新闻评论的出现与发展——报刊政论、时评时期中国最早的报纸《进奏院状》开元年间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转》揭开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历史。其言论以宣传宗教教义、宣扬伦理道德为主,虽有个别接近现实的言论出现,但基本谈不上新闻性。《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不少评论直接触及现实矛盾,使评论开始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开设了固定的言论专栏,并在版面上做强势处理。国人始办报刊:(一)王韬的政论《循环日报》:第一批中国人自办的报纸中影响最大主编王韬是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弢园文录外编》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该报始创的报刊政论文体,对近代报刊政论产生了深远影响王韬政论的特色王韬的政论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论说文的传统,突破了当时桐城时文、八股程式的局限,强调文章是“载道之器”,指出“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不应拘泥于章法,墨守成规。他的政论对报章文体的发展和政论文风的改观都起到了开拓和奠基的作用。(二)梁启超的政论、时评梁启超是继王韬之后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最有影响的政论家。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主要的报刊活动家,在他担任《时务报》总主笔期间撰写的政论曾风靡一时,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章文体,成为独树一帜的“时务文体”。梁启超于1898年创办《清议报》,开设了《国闻短论》专栏,所刊言论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为时事短评及时评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梁启超“时务文体”的特色“纵笔所至,略不检束”;“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梁启超代表性作品《变法通议自序》《少年中国说》(p16)梁启超(1873-1929)(三)报刊政论及其特色政论:从政治角度议论新闻事件或现实问题的议论文。与现在的新闻评论不同的是,早期的报刊政论不强调新闻性,不注重时效性,写法上多为设言立说,坐而论道。王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是我国报刊政论的奠基人或代表性人物。与传统的论说文相比,政论已成为一种报刊文体,具备现代评论的雏型,是由古代的论说文向现代新闻评论过渡时期的产物。(四)早期时评及其特色时评:以议论时事为主的评论,最初专指时事短评,与政论相比,时评更注意新闻性,特别是时效性,因此更接近于今天的新闻评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报刊时评开始出现。1904年创刊的《时报》,专门设置《时评》专栏,所发评论注意与当天重大新闻相配合,篇幅短小,时效性强,一日数篇,分版设置。时评成为《时报》的一大特点。《时报》的“时评”作为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报纸的言论由“论”转入“评”的阶段。(例文:上海之面面观p21)三、中国新闻评论的成熟——报刊新闻评论时期(一)五四运动前后报刊评论的变化报刊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不断加强运用报刊评论的形式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介绍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报刊评论的体裁样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出现了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各类评论形式,杂文、述评等逐渐成为常用的报刊评论文体。报刊评论出现通俗化趋势报刊评论开始使用白话文,在语言和表述方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二)1915年至1949年代表性评论家及作品陈独秀的政论:《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李大钊的时事短论:《最危险的东西》鲁迅的杂文:《电的利弊》邹韬奋的小言论:《肉麻的模仿》张季鸾的社评:《最低调的和战论》毛泽东的社论:《别了,司徒雷登》《女子革命军》p31张季鸾(1888-1941)大公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三骂”社论:1926-1927,吴佩孚、汪精卫、蒋介石小骂大帮忙(p40)“季鸾是一位新闻记者,中国的新闻事业尚在文人论政阶段,季鸾就是一个文人论政的典型。他始终是一个热情横溢的新闻记者,他一生的文章议论,就是这一时代的活历史。读者今日重读其文,将处处接触到他的人格与热情,也必将时时体认到这一段历史。季鸾已逝,其文尚存;国族永生,亟待进步。我编《季鸾文存》既竟,既伤老友之逝,尤感国事之待我侪努力者尚多,国人读季鸾之文,倘能识念其一贯的忧时谋国之深情,进而体会其爱人济世的用心,则其文不传而传,季鸾虽死不死!”——胡政之,《季鸾文存》序言(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评论的发展1、1949年至1957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评论的内容上,经济评论的比重明显增加评论的议论方式上,解释型、阐述型、引导型评论明显增多。示例:陈云《为什么要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1950年3月10日),薄一波《税收在我们国家工作中的作用》(1950年3月22日)2、1957年至1977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1957年到1960年的坎坷时期反右时期的报刊评论“大跃进”时期的报刊评论“一切认为农业产量只能按百分之几速度而不能按百分之几十速度增长的悲观论调已经完全破产了……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出多少粮食来。”——1958年7月23日《人民日报》社论1960年至1965年的调整时期1960: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报刊评论的改进与发展邓拓等人的《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向老农问计》(1960年3月19日)、《一切经过试验》(1960年4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书生邓拓1966年4月16日,《北京日报》刊登关于《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批判材料,“三家村”被打成“反共集团”,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最早牺牲品。5月18日,邓拓含冤自尽,成了“四人帮”1966年起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邓拓另有《中国救荒史》、《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论著。他的杂文重史识、史论,抓住现实,旁征博引,含蓄委婉,可谓雅俗共赏。1966年至1976年的灾难时期“两报一刊”社论的误导《无产阶级造反精神万岁》“大批判”时期的“大批判”评论“党八股”文风的盛行无中生有、无需论证、无限拔高、无限上纲——文革“四无评论”(范荣康)四、中国新闻评论的扩展——新闻评论的多媒体发展时期(一)报刊评论的丰富与发展评论题材的扩展评论体裁的丰富评论比重的增加公众参与程度的提高报刊言论版的出现示例:深圳特区报言论版“群言”示例:中国青年报言论版“青年话题”(二)广播电视评论的兴起与成熟广播电视评论时效性的提高广播电视评论独特类型的形成广播电视评论手段的创新广播电视评论影响的扩大示例:(p57)(三)网络言论的出现对传统新闻评论特征的冲击(语言文风…)对传统新闻评论功能的延伸(宣泄…)对传统新闻评论体裁的补充(跟帖、辩论)示例:《2010最伤民心的词“涨价”?》——2010年10月25日人民网强国论坛“腾讯网友:节能减排就是拉闸限电,这官也太容易做了,我也可以干!如果连宏伟远大的十一五规划都是这样实现的,我们真的不敢想象,那些不怎么宏伟的“规划”又是以什么样的山寨方式实现的!”——2010年9月金羊网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历程的启示伴随着传播媒介、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变革与发展,新闻评论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越来越扩大。它由古代论说文发端,历经政论、时评、新闻评论等各个阶段,逐渐演变为纵贯古今、跨多种媒介的传播系统,成为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不可或缺的一大类传播手段。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的转变:启蒙——革命——集权——大众。第二节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一、融合化趋势不同媒介间评论样式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同一媒介不同评论体裁、样式间的穿插与融合二、个性化趋势评论栏目的个性化评论文章(或节目)的个性化评论员(或主持人)的个性化示例:凤凰卫视:阮次山、曹景行、杨锦麟、何亮亮马鼎盛、邱震海、梁文道、刘庆东、吕宁思三、开放化趋势选题范围的开放性选题方式的开放性议论方式的开放性结论方式的开放性四、专业化趋势评论内容与范围的专业化评论主体的专业化评论方式的专业化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