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基础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导读1.介绍教材统计学,李金昌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第1版2.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平时成绩(考勤、作业、课程论文)、考试成绩3.本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A.平时占30-40%:(1)完成作业四次,课程论文分解,占10%;(2)形成课程论文及PPT讲解,按完成质量给分,占10%;(3)登录统计学精品课程网站:;“互动交流”,表达对某一统计问题理解(300字以上);务必注明班级及姓名,占10%;(4)期中测验(随机事件),若事件发生,占10%.B.期末闭卷考试(或考查)占60-70%。4.本课程教学改革整体思路:整体思路:课堂理论教学---社会实践调查----课堂小组讨论:具体安排:第1周-第3周:总体安排、自由分组、选题:完成作业1(调查方案)第4周-第6周:选题、方案设计、问卷设计:完成作业2(调查问卷)第7周-第9周:开展实地调查、数据整理:完成作业3(描述性统计分析)第9周-第14周:数据处理、结论探讨:完成作业(统计推断、模型预测)第14周-第18周:课堂小组讲解、小组讨论2第一章总论教学目的:理解统计的含义与本质;对统计学产生与发展的简要历史,特别是对主要学派有所了解;比较全面地认识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和作用;熟知统计数据的各种类型、特征以及计量尺度,掌握统计数据的研究过程和基本方法;对总体、个体、样本、标志、变量、指标和指标体系等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有比较系统、全面的掌握。教学重点:理解统计的含义与本质;总体、个体、样本、标志、变量、指标和指标体系等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有比较系统、全面的掌握教学难点:1.统计学的涵义2.统计学的性质3.统计学中几个重要的概念教学课时:3课时课堂方法设计:介绍统计学产生历史及思想,分析统计学及方法的用处,以案例、课程论文、选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理解统计的基础知识、概念和思想。教学过程:第一节什么是统计学一.统计的含义与本质1.统计的含义及其关系:a)统计数据:二手资料和原始数据;经过观察、调查所取得具有信息价值的数字资料b)统计活动:即统计实践活动,是对统计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全过程c)统计学:理论概括和总结。“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科学。复旦大学《统计规律》案例分析。2.统计的本质:关于为何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的思想。二.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31.古典统计学时期:(1)亚里斯多德撰写“城邦政情”或“城邦纪要”(2)英国威廉·配第(W.petty,1623-1670),《政治算术》政治经济学之父(3)英国约克大学约翰·格朗特(JohnGraunt),1662年,出版《关于死亡率的自然观察和政治观察》。被称为统计学的创始人,政治算术学派的代表。2.近代统计学时期(统计分析科学)数理统计学派: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比利时凯特莱(L.A.J.Quetelet,1796-1874),现代统计学之父。雅各布·伯努利(JacobBernoulli)(1654~1705)荷兰人;1713年出版《猜度术》,给出“伯努利数”、“伯努利大数定律。贝叶斯(ThomasR.Bayes,1702-1761)英国数学家。首先将归纳理论法用于机率理论,创立贝叶斯统计理论。费歇尔(Fisher,1890—1962)伟大的英国统计学家、数理统计学最主要的奠基者.由费歇尔所确立的统计推断理论,样本分布理论,试验计划法及分布理论对奠定20世纪统计学的基础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3.现代统计学时期小样本思想、t分布理论、卡方分布、方差分析、假设检验、估计理论、误差理论、决策理论、多元统计、时间序列、面板数据等方法的出现医学统计学、天文统计学、传媒统计学、管理统计学、金融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社会统计学、教育统计学、心理统计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的出现三、统计学的学科性质1.研究对象数量性:统计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总体性:社会经济统计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时,主要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规律,即通过大量的观察,获得足够多的统计资料,说明、认知总体现象的变化情况及规律。差异性:就是要从所研究现象总体的各个个体之间的差异中概括出共同普遍的特征,并对差异情况作出必要的反映2.学科地位方法性: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其任务是为研究现象的数量提供科学的4理论、原则和方法,就是提供工具和手段。层次性:统计学是一门一级学科,拥有完整、严密的学科体系,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其二级学科包括理论统计学、应用统计学、统计学史和统计学其他学科等。通用性:统计学是一门通用的方法论科学,其一般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在任何研究数量的领域均可用。3.构成内容描述性:研究如何取得反映客观现象的数据,并通过图表形式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显示,进而通过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反映客观现象的规律性数量特征。推断性:研究如何通过样本数据去推断总体数量特征。是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统计总体的未知数量特征作出以概率形式表述的推断。四.统计学的作用(一)统计学为我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提供了必需的方法和途径(二)统计学在指导生产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三)统计学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更显著(四)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手段第二节统计数据类型与研究方法一.统计数据类型1.按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可以分为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定性数据是指只能用文字或数字代码来表现事物的品质特征或属性特征的数据,具体又分为定类数据与定序数据两种。定类数据:按照事物的某种属性对其进行平行的分类或分组所形成的数据。定序数据:对事物之间等级或顺序差别测度所形成的数据。定量数据是指用数值来表现事物数量特征的数据,具体又分为定距数据与定比数据两种定距数据:对事物类别或次序之间间距的测度所形成的数据。定比数据(比率尺度):是能够测算两个测度值之间比值的数据。52.按照其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绝对数:反映现象或事物绝对数量特征的数据,它以最直观、最基本的形式体现现象或事物的外在数量特征,有明确的计量单位。相对数:反映现象或事物相对数量特征的数据,它通过另外两个相关统计数据的对比来体现现象(事物)内部或现象(事物)之间的联系关系,其结果主要表现为没有明确计量单位的无名数,少部分表现为有明确计量单位的有名数(限于强度相对数)。平均数:反映现象或事物平均数量特征的数据,体现现象某一方面的一般数量水平。3.按照其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观测数据与实验数据4.按照其加工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原始数据与次级数据5.按照其时间或空间状态不同,可以分为时序数据与截面数据二.统计数据研究过程包括四个基本环节:1.统计设计:制定统计数据研究方案2.数据搜集:按照统计设计的要求,有针对地获取所需的统计数据的环节,也称为统计调查环节3.数据整理:通过统计观测或实验所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必要的系统化处理,使之条理化、综合化,成为能反映总体特征的统计数据的环节4.数据分析与解释:数据分析是在数据整理的基础上,围绕统计设计所确定的研究任务,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各种统计分析,得出某些有用的定量结论的环节三.统计数据研究方法基本方法有五种:1.大量观察法:大数定律2.统计分组法:传统分组法、判别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等3.综合指标法:常见的综合指标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4.统计推断法:根据概率论和样本分布理论,由样本观测数据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参数估计或假设检验5.统计模型法:建立回归模型、相关模型等6第三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一.总体与样本1.总体:统计研究的客观对象的全体,是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事物所组成的集合体(也称为母体)(1)总体的含义与特征大量性、同质性和差异性三个特征(2)总体的分类a)总体单位是否有限——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要检验一批灯泡的寿命—有限总体要全面考察该企业生产的灯泡的寿命—无限总体b)总体存在形式——具体总体和抽象总体今天来上统计学的所有学生总体—具体总体某种工艺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形成的总体—抽象总体c)总体单位是否能计数——可计数总体和不可计数总体d)总体单位是否人为划分——自然总体和人为总体自然确定:个人、企业、家庭等自然形成的总体人为划定:一公斤小麦、一百公斤小麦、一吨小麦等人为划分的总体;一公顷草地、一百公顷草地、一平方公里草地等人为形成的总体。(3)个体的含义: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个体(也称总体单位)(4)总体与个体的关系a.)总体容量随着个体数的增减变化b.)随着研究目的不同,总体中的个体可发生变化c.)随着研究范围的变化,总体与个体的角色可以变换2.样本:(1)样本的含义:所谓样本就是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所组成的集合,也称子样。(2)样本与总体的关系a.)样本是总体的代表和缩影b.)样本是用来推断总体的7c.)总体和样本的角色是可以改变的二.标志和变量1.标志(1)标志的含义:所谓标志,就是用以描述个体所具有的特征的名称。标志在每个个体上的具体表现结果称为标志表现。(2)标志的种类:a)按其结果表现方式不同品质标志:只能用文字表示;数量标志:用数值表示的。b)按其在每个个体上表现的结果是否相同:不变标志:在每个个体上的标志表现完全相同;可变标志:在每个个体上的表现不尽相同。c)按其表现个体的直接程度不同:直接标志:直接表现个体特征的标志;间接标志:间接表现个体特征的标志。2.变量(1)变量的含义:a.)狭义:可变的数量标志。b.)广义:变量是可变的数量标志和可变的品质标志。(2)变量的分类:a)按其反映数据的计量尺度不同,可以分为定性变量和定量变量b)按其所受的影响因素分:确定性变量和随机变量。c)按其变量值的变化是否连续:连续性变量和离散性变量。三.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1.统计指标(1)含义: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a.)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b.)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包括六个基本要素狭义: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名称。包括三个基本要素c.)注意问题:指标都必须用数字表示。8(2)统计指标与标志的关系区别:a.)研究对象不同;b.)表现形式不同.联系:a.)依据与结果;b.)相互转化。(3)统计指标的种类a.)按计算范围分:总体指标和样本指标总体指标也称总体参数,是惟一的但往往未知;样本指标也称样本统计量,是可知的但非唯一。b.)按反映现象的内容分: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也称为总量指标,按照其反映现象内容的不同,分为总体标志总量和总体容量,按照其反映现象时间状况的不同,分为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质量指标分为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相对指标反映事物内部或相关事物之间相对数量关系,包括:结构相对指标(总体中部分总量与总体总量之比)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部分总量与其他部分总量之比)比较相对指标(两个同类指标之比)动态相对指标(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之比)强度相对指标(两个性质不同但有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之比)平均指标是反映变量分布集中趋势或中心位置的指标,表明变量的一般数量水平,包括算术平均指标、几何平均指标、调和平均指标、众数指标和中位数指标。c.)按反映的时间分: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4)统计指标的设计:对指标的名称和涵义、计算范围和方法、资料搜集和统计量化、计量单位等进行具体规定。(5)总体与个体、指标与标志的关系总体由个体组成,指标是由标志构成2.指标体系反映同一总体或样本多个方面数量特征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形成的体系,成为统计指标体系。(1)含义:若干统计指标组成,互相制约有机整体。9(2)形式:数学等式关系、相互补充关系、因果关系、相关关系。(3)指标体系的设计:目的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层次性原则、联系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本章总结:本章是学习《统计学》的入门章节,篇中涉及了大量的概念性知识,并且相对容易混淆,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要认真复习这些基础知识,为我们学习以后各章打好基础,练习主要完成《学习指导》和我刻印的习题,复习教

1 / 4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