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关于社会和谐思想的理论渊源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社会:马克思主义社会观认为,社会是以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社会的主要特征:社会以人群为主体;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活活动为基础;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社会来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是特殊的自然。什么是社会?•“社会”作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概念,泛指以人类为中心的整个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大社会)•“社会”作为一个中观层次的概念,指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的概念。(中社会)•“社会”作为一个微观层次的概念,指作为复合的人的聚集状态,主要指某一区域的社会。(小社会)1.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和谐思想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洪秀全“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康有为《大同书》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2.西方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在西方,自古希腊以来有不少学者也先后提出过一些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思想和理论,蕴涵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柏拉图《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欧文)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自由人联合体”。3、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设想4、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和谐思想“和谐社会”的概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逐步明确提出的。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在阐述“小康社会”的特征时提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殷实”六个方面的指标,这里已提出社会和谐的思想。•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1、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1)经济发展及其带来的深层次矛盾;(2)经济体制变革及社会结构转型;(3)社会应急处理机制不健全而造成的公共危机。2、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与应对国际环境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3、巩固执政地位和实现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许多深层次矛盾凸显•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两种可能黄金发展期矛盾凸显期政策得当,执政思想明确引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政策失误,社会分化日益加剧,社会矛盾不断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使社会陷入倒退。•我国高速增长背后掩盖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第一,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第二,收入差距扩大,分配不公加剧;第三,失业人口增加,就业压力增大;第四,经济增长超前,社会发展滞后;第五,城乡差距扩大,地区发展失衡。(2)经济体制变革及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变革引发利益格局的调整和社会的分化。存在着:社会各阶层之间、社会阶层内部、地区之间、地区内部、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基本确立,而利益均衡机制却没有相应建立•社会差距越拉越大,各种利益关系出现严重不平衡。•四种阶层类型:•基本阶层:属于工人阶级范畴的产业工人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公务员阶层;属于农民阶级范畴的农业劳动者阶层等。•新兴阶层:乡镇企业职工、农民工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复兴阶层:个体劳动者。•交叉、过渡阶层:过渡性阶层,如军人、大学生等。(3)社会应急处理机制不健全而引发公共危机公共危机和突事件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传染病等公共卫生问题突出,且应对经验不足。重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05年540万起,约20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253亿元。•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成立时就定位于“为人民而行动的党”。独立之初,李光耀针对经济脆弱、种族多元、教派对立的国情,提出了以民本思想为基础的“各尽所能、各取所值、扶贫济困”治国理念。•普京则强调要把“市场经济+民主原则+俄罗斯现实”作为俄罗斯的发展道路。•从具体国情出发,把握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和维护国家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和谐协调,作为执政党及政治领导人的执政理念和追求目标。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和’——左边是‘禾’,右边是‘口’,就是人人有饭吃;‘谐’——左边是‘言’,右边是‘皆’,意思是人人都能讲话。和谐社会,就是生活丰衣足食,政治高度民主。大家说,这样的好日子谁不想过啊!”通俗的理解:•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005年•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镌刻着一首短诗:“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①面对非正义行为,如果选择消极行为,会助长这种行为的扩散,损害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利益②非正义行为会损害人的权利、机会,进而危害整个社会•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胡锦涛: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注意: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种替代。“小康”相对“贫穷”和“富裕”而言,主要是指经济上的目标;而“和谐”相对于“矛盾”与“冲突”而言,主要是指包括经济在内的社会发展目标,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32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3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34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是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第一个层次是根本的指导方针(“三个坚持”);第二个层次是总体要求;第三个层次是工作重点;第四个层次是工作导向。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2.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十七大”阐述“民生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使人民“幸福安康”•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改革创新。•④坚持教育公益性质。•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④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④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确保社保基金安全。•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各项医疗卫生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确保群众基本用药。•④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④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化解矛盾为前提。差异就是矛盾,矛盾是差异性与同一性的结合。•有适度差异是正常的,差异太大就导致不和谐,因而不能让其演变到加剧冲突、破坏同一的地步,注意控制危险的差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一是要在思想上承认与尊重差异的存在与合理性;二是从社会氛围上宽容差异,鼓励其在相互竞争中取长补短;三是从制度安排上整合差异,以求同存异的方式凝聚各种力量;四是从维护秩序的要求来控制差异,不能让差异转化成冲突。和谐社社会冲突社会现状:有利于和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因素同时存在•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等,是调动社会成员积极性、推动社会进步的杠杆。操纵这个杠杆,有一个合理的“度”(现代经济科学称之为“基尼系数”),超过了这个“度”,社会就要爆炸;消灭了这个“度”,社会就失去了活力和前进的动力。•领导者或统治者的全部艺术就是掌握好、调控好这个“度”。•一个母亲因为贫穷偷了食物给她的孩子们吃,结果被起诉了。法官的判决是这样的,他说:“这个女人因为盗窃有罪,判罚XX元。而我们所在的社会里还有这样一个母亲需要偷窃来养活儿女,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因为我们的冷漠有罪,每人判罚一美元。•”法官说完,摘下自己的帽子并第一个站了起来,掏出一美元放在桌子上。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震惊了,人们自发的排起队来,缴出了让每一个人终身难忘的一笔罚金。•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要常怀悲天悯人之心来平等地善待弱者,常有济困爱人之行来郑重的对待贫者,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就将到来。一个想不到的判决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