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理论教学首页)章节名称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授课安排授课时数8授课时间第1—2周授课方法讲授法、问题讨论法授课教具传统教具教学目的本章属于总论,让学生从总体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认识到在近代中国,历史和人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通过学习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两大理论成果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及其相互联系,这也是本门课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形成、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马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内涵、主要内容、主题及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教学难点毛泽东思想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装订线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其后,英国广播公司(BBC)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后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2002年,英国路透社又邀请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结果是马克思以一分之差略逊于爱因斯坦。但这并不影响马克思作为“千年伟人”的地位。2005年7月1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第四频道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3万多名听众,结果是:共产主义理论奠基人卡尔·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居于第二位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得票率仅为12.6%。西方著名的思想家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更是望尘莫及,黑格尔甚至没进入前20名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发展马克思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Heinrich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犹太裔德国人,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革命理论家、记者、历史学者、革命社会主义者。他的观点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治运动的发展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他的一些著作是与其朋友,同为德国革命社会主义者弗雷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完成。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寓所辞世。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对中国影响颇深。马克思马克思一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而精深。他虽然记忆力惊人,对读过的书能记得异常深刻准确,但他读书时总要作笔记。为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研究了1500多种书籍,光笔记就写了100多本。马克思的笔记不少是自己制作的。通常的做法是将一叠白纸一折为二,然后居中间缝上一道线。在原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笔记记得密密麻麻,旁边留出的空白处有用铅笔、钢笔作的粗细实线、虚线,“X”、“+”等各种记号。为了查阅方便,马克思还对许多笔记编制了目录和内容提要,然后放到特定的地方,需要时不用翻找,随手就能抽出来。同时马克思还在书上直接作笔记。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从狭义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的科学体系;从广义来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点和学说的科学体系。卡尔·马克思(1818--1883)1818年5月5日诞生于特里尔镇。17岁时进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从事新闻工作。由于激进的政治观点,不久迁居巴黎。1844年,遇到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相同的政治观点使两人结下了真切的友谊,甘苦与共,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1847年发表第一部重要的著作《哲学的贫困》。1848年2月与恩格斯合作发表《共产党宣言》。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问世。恩格斯(1820-1895)1820年11月28日诞生于巴门市。1837年辍学经商,坚持自学,能用12种语言说话写作,能阅读20种文字。1842年到曼彻斯特他父亲的工厂工作,和英国工人运动发生联系。不久,成为社会主义者。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中断自已的研究工作,整理、补充、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恩格斯十分重视和关心国际共产主义的革命实践活动。他和马克思一起领导了第一国际。1889年,在恩格斯的直接领导下,各国社会主义者在巴黎成立第二国际。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在伦敦去世。根据生前意愿,他的骨灰被撤在波涛滚滚的大海里。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它的创立,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划时代的伟大变革。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传遍全球,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社会形态的变化,而且更深刻地表现在人们观念的变化上。“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恩格斯(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过程第一阶段:探索阶段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1919年,李大钊在最初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就提出:一个社会主义者,“必须要研究怎样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1926,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纲要)》已经相当明确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并指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世界各国共产党是一致的,但当应用到各国去,应用到实际上去才行的。”1930年,毛泽东在他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中,围绕着反对党内教条主义的问题,作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论断。《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15页。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毛泽东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第二阶段:命题提出阶段: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第三阶段: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在全党树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作风。在1945年5月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在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进一步阐述。报告指出:“要使马克思主义系统地中国化,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乃是一件特殊的、困难的事业。……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出色地成功地进行了这件特殊困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为什么必须中国化?)1、实践根据——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的总结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它是一个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遵义会议以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时间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经济和文化都十分落后。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套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同样,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更无法照抄别国经验。只有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实践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就会创造出新的理论成果,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积淀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这些经验认真地加以概括和提炼,使优秀的历史传统在新的条件下得以传承,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贡献。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②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必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这就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又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从实践上讲)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从理论上讲)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从学科上讲)第三,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正反两方面经验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正如邓小平所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着重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