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程家明jmcheng@stu.edu.cn教学目的•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掌握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联系专业、社会和个人实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专业研究打下理论基础。教学安排•一、第1-3周,教学布置,动员,讲授《费尔巴哈提纲》;第2周,听吴倬的报告。第3、4周继续讲授《费尔巴哈提纲》和政治经济批判序言。•二、第5、6周,自学《共产党宣言》,不用到教室。•三、第7周,提交读《共产党宣言》的学习体会,布置自学费尔巴哈论和反杜林论(哲学编),讲授选读内容。•四、第8周,商学院研究生到教室讲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研究。其他专业同学自由到课,并自学《资本论》。•五、第9周,通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概要。全体到课。•六、第10周,法学、新闻专业的同学就“哲学与专业”的课题进行课堂讨论。其他专业同学自由到课,•八、第11周,文学、艺术专业的同学就“哲学与专业”的课题进行课堂讨论。其他专业同学自由到课,•九、第12、13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讲授选读内容。•十、14、15周自学。(包括布置的专业经典著作、《现代西方思潮概论》,经济学:重点读现代西方经济思潮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管理专业:重点读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政治思潮和社会思潮;其它专业重点现代西方伦理思潮),并撰写读书体会,3000字以内。同时,课堂举行自由讨论(沙龙)•十一、第16周,随堂开卷考试。•注:课堂积极发言者,根据其水平,对课程成绩有重大影响。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与人文经典结合•1、《论语》、《老子》、《庄子》、《大学》、《孟子》、《中庸》、《孙子兵法》、《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2、《理想国》、《形而上学》、《蒙田随笔集》、《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古罗马]西塞罗)、《国富论》、《道德情操论》、《忏悔录》(卢梭)、《社会契约论》、《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世界社会科学名著速读》(李茂森)•3、《科学技术史》、《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学术上的马克思主义•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指马克思的思想,不过通常也包括他的朋友和合作者恩格斯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也指各种不同的社会主义运动所理解和实际运用的思想,特别是1914年以前的社会主义运动所理解和实际运用的思想。其后有列宁所创立而被斯大林修改了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它被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俄国后建立的各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它的旁系包括反斯大林的托洛茨基及其追随者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的中国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非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它们借用现代哲学、其中主要是借用胡塞尔以及弗洛依德等人的哲学修改了的马克思的思想。(不列颠百科全书2004年版第10卷第545页)•2、我们所讲的马克思主义•广义:马克思恩格斯及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思想,包括列宁主义、斯大林思想中的正确的成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狭义: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思想•3、就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来说:•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思想,是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尤其是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规律和前途的学说。•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二)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帝国主义和俄国实际结合,形成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三)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形成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什么是中国革命?怎样进行中国革命?•(四)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的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的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六)科学发展观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的理解1、关于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理解•概括的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2、具体地说•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章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一、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的必然•二、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一)揭露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局限性就在于不懂得实践活动的意义•(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三)揭露旧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根源•(四)科学的揭示了人的本质•(五)指出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卡·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弗·恩格斯于1888年作为他的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单行本的附录第一次发表。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gegenstandliche)活动。所以,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andliche)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哩。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2)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七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八•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九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十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十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三、《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阐述•共分两卷,第一卷: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卷: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一)从科学的实践观点出发,阐述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指出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彻底划清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原则界限。•(二)具体考察了分工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1、分工的意义:自然分工——社会分工•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2、生产活动与分工的关系(三)深刻地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只要进行了生产活动,立即就表现为双重关系:自然关系,社会关系。•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内容•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律。•3、在私有制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总根源。•(四)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五)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序言•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导。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四、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表述•(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社会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三)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第二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与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系统阐述•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与《共产党宣言》的制定•二、《宣言》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论述•(一)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三)埋葬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如何认识无产阶级的性质和作用)。•(四)开展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道路•(五)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六)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是无产阶级获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