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4章认知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研究一、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以认知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各种心理学流派和理论。二、狭义的认知心理学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以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流派。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主张研究心理现象的整体、形式或形状,宣称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一、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在我国也被称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音译。二、核心思想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来说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从这一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这对于揭示心理学内的机械主义和元素主义观点的错误具有一定的作用。第二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的理论主要是认知发展的理论,他从对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研究来探索认知和运算的心理起源,也就是“发生认识论”学说。他的理论极为丰富,融合了生物学、心理学、逻辑学和认识论等方面的知识。一、核心思想㈠、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识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识结构,而认识结构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这四个基本概念;㈡、皮亚杰认为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过程;㈢、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可分为具有质的差异的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㈣、皮亚杰认为发生认识论是研究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结构和它的心理起源的学说。第3节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一个新流派,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信息加工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立足于心理学界了。一、核心思想㈠、人脑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寻找信息、接受信息、信息编码、存贮信息的过程;㈡、信息加工心理学以整体论的观点看待人的认知过程,这样有利于将人的认知活动的各个环节联结为整体来探索其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也有利于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改变了过去对认识过程作简单划分和片面理解的做法;㈢、信息加工心理学对记忆信息加工的研究信息加工心理学从信息的存储与提取的角度,对记忆的结构、记忆的表征、记忆的容量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第4节认知心理学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认知心理学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以及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与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相应的是,各种传媒理论也越来越多地将传播过程看作信息的加工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传媒致效的中介因素,并更多地考虑了受众个体的认知结构等个别差异。一、认知观点与传播理论研究认知心理学特别是信息加工心理学自产生以来,就对大众传媒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认知结构、信息加工的角度出发对传媒致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二、认知结构与接收分析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并不能视为对外部刺激纯粹的被动反应,主体的选择、加工在受众与大众传媒的互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与受众个体的认知结构密切相关。三、态度改变研究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受其态度的调节。第5章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西方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主观活动,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及自我实现等。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第一节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一、马斯洛的主要观点与经典研究㈠、动机理论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以他对人类需要的理解为依据的,他认为需要的性质决定着动机的性质,需要的强度决定着动机的强度,但需要与动机之间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但只有一种或几种成为行为的主要动机。㈡、需要的层次理论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五个层次,如同一座金字塔。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性需要,可引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㈢、人的潜能与价值马斯洛用潜能说明人的内在价值,认为一种潜能即一种价值,潜能实现即价值实现。他的价值理论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人性是善的,至少是中性的,而恶是派生的,是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2、在生物进化的阶梯上,人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心理潜能,心理潜能高于生理潜能;3、人的需要和动机有高低不同的层次结构;4、高级需要包括爱的需要或社会需要,因此人的自我满足和利他主义是一致的;5、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成为自我实现;6、自我实现和创造潜能的发挥本身就是奖赏,它是一种“高峰体验”,是一种极度快乐的状态;7、健康人有自发追求潜能实现的内在倾向,并有以此为依据的自我评价能力;8、高级需要和创造潜能(心理潜能)较低级需要(生理潜能)微弱,它只是一种类似本能的微弱冲动,不象动物本能那样牢固,它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9、人的潜能和价值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10、人的潜能和社会价值并无本质矛盾。㈣、自我实现与高峰体验自我实现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是追求的最高目标,自我实现论是马斯洛理论的最高发展。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在人的各种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的高级需要,这是人的真正的存在状态。自我实现的人是完全自由的,支配其行为的因素是来自主体内部的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的人在其非常喜爱的工作中能够显示出巨大的潜能,自我实现的人是摒弃了自私、狭隘观点的人,是人的创造性的最终实现。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连续不断、渐进的过程。2、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产生这样的体验,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之一,就是常常产生高峰体验。能否创设条件使高峰体验更易于出现,是达到自我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第二节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人格的自我理论的提出,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创立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倡导。一、主要观点与经典研究㈠、人性观1、罗杰斯对人性的看法不仅是乐观的,而且是积极的、建设性的;2、在尊重及信任的前提下,人类具有一种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去发展的倾向;3、治疗者应具备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和设身处地的理解三种特质,以制造一种促进成长的气氛,使个体在其中可以向前迈进,从而成为他们所能成为的人。㈡、自我论罗杰斯将一个人的经验和内心世界称为“现象场”,认为自我是主体在与环境和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是现象场的产物;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固有的、先天的维护自我、提高自我、自我实现的动机,这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动机和目的,它指引人朝向满意的个人理想成长。在罗杰斯看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他的自我概念,即实际自我;一个是他打算成为的自我,即理想自我。如果两个自我重合或相当接近,则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如果两种自我评价差距过大,心理问题就容易出现。㈢、教育观罗杰斯认为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促进学习和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使他们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他提出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教育应当更多地帮助人们自我实现和健康心理;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要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强调学习的过程不仅是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3、教学理论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4、师生关系为了促进学生人格的充分发展,教师必须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对待学生要坦诚,思想感情要表里一致,应充分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情感,欣赏并赞扬学生的优点,宽容并接纳学生的缺点,维护学生的尊严,相信学生能做出选择和决定,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免除学生种种精神上的威胁和挫折,才能使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得以自然地表现。第3节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一、“使用与满足”研究㈠研究概况在过去的传播效果研究中,研究的中心都是媒介对他们的受众作了什么,但是受众并非总是被动的,受众常常是相当主动的。在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历史上,“使用与满足说”得到确认的时间大约是在上世纪70年代,流行于80年代。该理论认为,受众(或一般的媒体使用者)是具有支配能力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使用与满足研究”考察的是使用传媒的“动机”和传媒使用所满足的“需要”。它将关注的焦点从传播者转向接受者,试图确定大众传播的哪些功能可以为受众所用。㈡、个人需求与媒介使用的分类1、“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要素A、需求的社会和心理起源;B、需求本身;C、需求产生的期望;D、期望指向的大众传媒或其他来源;E、这些来源引向对不同形式的媒介的接触(或参加其他活动);F、由接触造成需要的满足;G、与满足同时产生的其他后果,也许大多是无意获得的结果。㈢、个人需求与媒介使用的分类1、认知的需要(获得信息、知识和理解);2、情感的需要(情绪的、愉悦的或美感的体验);3、个人整合的需要(加强可信度、信心、稳固性和身份地位);4、社会整合的需要(加强与家人、朋友等的接触);5、舒解压力的需要(逃避和转移注意力)。㈣、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新发展尽管使用与满足研究有助于将注意力从被动传媒使用者转向主动传媒使用者,然而该理论也受到了批评,批评者认为,许多研究指出了人类动机的复杂性和隐蔽性,然而使用与满足的研究方式通过自我报告来确定人们的动机,有些过于简单和天真。另一种批评认为它依赖心理学的概念,而忽视社会结构和个体在该结构中所处的环境。1、个体与传媒发展“依赖关系”的三种关键途径⑴、传媒提供的信息使我们了解了世界⑵、我们在行动或交往上可能需要传媒帮助定向⑶、传媒给我们提供了游玩的机会2、期望——价值论根据期望——价值模型,我们看电视是因为我们期望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认为很有价值,然后我们衡量需要满足的程度已决定将来是否再进行这样的行为,如果我们的期望总是得以实现,我们就会建立起习惯性的传媒使用模式。3、对受众状态的新的分析在某些时候,媒介使用者在处理媒介信息时是有选择的,理性的,但在某些时候,他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放松和逃避。人们用媒介满足特定的需要,当人们处于短时间的孤独的情境中时与媒介接触的程度是最高的,他们用媒介来排遣自己内心的孤独;而当人们处于持续孤独的情景中时,受众就比较少地将媒介用于解除孤独,他们将他们的孤独归于内在因素,因而不相信媒介传播可能提供对孤独的解脱。4、使用与满足说对人们使用新兴传媒的动机的解释⑴、人际效用(在线社会交往)⑵、消磨时间⑶、寻求信息⑷、便利⑸、娱乐一些互联网使用者将传媒用作社会交往的替代,特别是那些对交友和面对面交流感到困难的人。5、使用与满足说的独特意义使用与满足说在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都有独特的意义。使用与满足说采纳了两个新角度——人们如何使用大众媒介、大众媒介内容能够满足人们什么样的需要;它也是后来崛起的批判学派的关注对象,蕴含着形成有关现代社会的某种理论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