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戏曲常识戏曲的概念中国传统戏剧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故称“戏曲”。戏曲是一种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中国传统戏剧的组成中国传统戏剧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现代的京剧和地方戏。一般是特指的元明清戏剧。古代戏剧语言的组成古代戏曲语言包括曲词、宾白和科介三部分。其中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分对白、独白、旁白和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科介,是剧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指示。鉴赏戏曲语言主要是以鉴赏曲词和宾白为主。古代戏曲语言的特点1、语言通俗化、口语化2、强烈的抒情性3、节奏鲜明,具有音韵美鉴赏戏曲语言的要点要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加以品味,要:1、理解其语意2、注意修辞特点3、认识其推动情节和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古代戏剧的艺术手法超现实的想象、夸张和借景抒情是古代戏剧常用的艺术手法。1、我国古代戏剧注意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段,通过奇特的构思,表达难以实现的愿望或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2、我国古代戏剧还继承了古代诗歌注重意境美的传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使写景成为抒发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元·关汉卿《赵氏孤儿》元·纪君祥《精忠旗》明·冯梦龙《清忠谱》清·李玉《桃花扇》清·孔尚任《汉宫秋》元·马致远《琵琶记》明·高则诚《娇红记》明·孟称舜《长生殿》清·洪昇《雷峰塔》清·方成培中国十大古典喜剧:《救风尘》元·关汉卿《西厢记》元·王实甫《看钱奴》元·郑延玉《中山狼》明·康海《墙头马上》元·白朴《李逵负荆》元·康进之《幽闺记》元·施君美《绿牡丹》明·吴濂《玉簪记》明·高濂《风筝误》清·李渔戏曲种类:{40余种}京剧、晋剧、蒲剧、雁剧、秦剧、吉剧、豫剧吕剧、淮剧、沪剧、越剧、婺剧、绍剧、徽剧闽剧、赣剧、汉剧、湘剧、祁剧、潮剧、桂剧壮剧、川剧、黔剧、滇剧、傣剧、藏剧、粤剧昆曲、高腔、评剧、越调、彩调、梆子腔二人台、龙江剧、黄梅戏、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采荼戏、皮影戏、滑稽戏河北梆子、上党梆子、山东梆子、河南曲剧、湖南花鼓元曲包括:元杂剧、元散曲元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元杂剧常识结构—角色—剧本语言—宫调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元杂剧形成关于元杂剧的知识: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都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称“调”,合称“宫调”,宫调分五种: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杂剧的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关于元杂剧的知识: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元杂剧特点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特点关于元杂剧的知识: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关于元杂剧的知识:科,又叫科介,科范。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是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提示。北曲经常叫科,南曲叫介。元杂剧中的科,是虚拟化的、程式化的。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堂上明镜高悬,声声执法如山。有钱人指使着小鬼,还在推着那磨盘转。有钱能枉法,百姓难申冤。贪官他还在贪,告状就是这样难!这样难!任凭你有的是理,任凭你有的是冤,赃官他却善恶不分,是非颠倒不能秉公断,有理也告不倒官!权、钱、理、法,稀里糊涂延续了几千年,告状就是这样难,这样难!《杨三姐告状》主题曲《告状难》欲哭泪已干,欲喊声已咽。紧紧抓住了亲人的手,不知道路在哪边?可有地狱鬼门关?为什么焚烧纸钱?!难道说另一个世界,也有贪赃枉法的官?冤、冤、冤,冤、冤、冤!云多不见日,愁多梦不眠。淘干这滦河的水,洗不净这愁和冤。百姓浑身都是理,告不倒带血的钱!难道说钱比理大,善恶不分才是人间?冤、冤、冤,冤、冤、冤!《杨三姐告状》片尾曲关汉卿•作者作品:•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zhòu),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基础字词:字音楔(xiē)子嫡(dí)亲当垆(lú)看觑(qù)孛(bó)老绣闼(tà)发髻(jì)捱(ái)鳏(guān)浣(huàn)纱恁(nèn)的墓穴(xué)忤(wǔ)逆晦(huì)气恓(xī)惶呕吐(tù)盗跖(Zhí)错勘(kān)前合后偃(yǎn)哥哥行(háng)尸骸(hái)刽(guì)子手瀽(jiǎn)罪愆(qiān)湛湛(zhàn)苌(cháng)弘亢(kàng)旱暑气暄(xuān)斫(zhuó)直衔(Xián)冤古陌(mò)荒阡(qiān)提(dī)防亲眷(juàn)嗟(jiē)怨甘霖(lín)变徵(zhǐ)杳(Yǎo)无音信埋(mán)怨羊肚(dǔ)汤孤身只(zhī)影连累(lěi)殡(bìn)葬赏读课文《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开始。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课文节选的是剧本前三折,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遭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窦娥第一折(开端)第二折(发展)第三折(高潮)卖女生离死别逼嫁引狼入室下药阴差阳错公堂酷刑逼供赴法场指天斥地见蔡婆诀别婆婆情节概括冤楔子(序幕)索债蔡婆遇险在刑场三桩誓愿本文篇名“窦娥冤”,其冤在何处,又是如何造成的?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造成窦娥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曲词中,除了叙述窦娥的冤情外,还表露出了窦娥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曲词进行分析。曲词中除了“冤”贯穿全篇外,还有“怨”、“悲”、“恨”的思想感情。第二部分中,以宾白为主,通过婆媳对话,交代了窦娥孤苦无依的身世和她屈招的无奈,实在令人悲从中来。〔快活三〕〔鲍老儿〕二曲,一字一泪,泪中含血。即使如此,她还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更令人悲不自胜。第三部分中,窦娥把斗争矛头直指反动统治者。一个心地善良的妇女却喊出了“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的呼声,并直斥“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腐败吏治,若不是“恨”到了极点,又如何能发出如此誓言?第一部分中,尤其是〔滚绣球〕一曲,指斥天地、怒斥鬼神,是她绝望中的呼号,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是对人世间不公的揭露。可以说,在这一曲中,窦娥的冤是由“怨”来体现的。窦娥押赴刑场婆媳诀别临刑誓言指斥天地鸣冤叫屈后街相见诉说冤情怨气冲天冤情昭然怨悲恨第三折情节概括冤即如下表:场面情感性格点睛句押赴刑场鸣冤(怨)(高亢激越,怨气冲天)刚烈“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婆媳诀别诉冤(悲)(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善良临刑誓言发誓(恨)(感情如火,激荡如潮)反抗读剧本,看戏曲,一定要注意其矛盾冲突。问:本折戏中,冲突双方是谁?能由此概括出本剧的主题吗?从表面上看,冲突的双方是窦娥和桃杌太守、张驴儿等人。其实,从窦娥的曲词和宾白来看,受冤的不仅仅是窦娥一个人,而是整个生活在黑暗社会中的劳动人民;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贪赃枉法的也不仅仅是桃杌等人,而是整个社会的腐败吏治。由此,本剧的主题可这样概括: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赏析“三桩誓愿”选四位同学分别担任刽子手、监斩官、窦娥的宾白、舞台说明等角色朗读;而窦娥的曲词则由全班女同学朗读。然后思考:1、窦娥临刑前发出了()、()、()等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2、运用了哪些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3、每桩誓愿窦娥的希望是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第一桩:希望:刑场上的人们立刻了解她的冤情性格:不屈服的性格第二桩:希望:自己的冤屈能在天上得到反应性格:坚强不屈、宁折不弯的性格第三桩:希望:上天能惩治邪恶性格:勇于反抗的坚强性格4、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都能应验,问:这是否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都不可能实现。作者所引典故,只是传说而已,而这三桩誓愿却在作者笔下一一应验,难道真是天从人愿,用来证明窦娥的冤情的?其实,这正是作者运用积极浪漫主义手法,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