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5.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作家剪影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出身于没落的贵族之家,曾在鲁国做官,后又周游许多诸侯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未被采纳,于是创办私学,致力于教育工作。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成为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高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有教无类”的旗帜,相传有学生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晚年整理编写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二、资料存盘礼崩乐坏的局面,积极救世的理想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这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虽说已是“礼崩乐坏”的局面,但周王室的精神统治力量还在,与战国时期“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局面不同,孔子也还只是忧心忡忡而已,尚有一种纡徐气象。在此社会大背景下,孔子追求的是“克己复礼”,所以在课文中他对几位弟子的理想就有了不同的评价。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提倡礼乐和仁义。礼乐是孔子提出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仁义是他提倡的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仁”是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所谓“仁”就是爱人,就是推己及人的同情心。它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为政以德”。孔子的思想与主张主要体现在《论语》中。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论语》是读书人必读的经典著作。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曾皙.(xī)论.语(lún)摄.乎(shè)比.及(bì)小相.(xiànɡ)铿.尔(kēnɡ)冠.者(ɡuàn)毋.吾以也(wú)夫子哂.之(shěn)以俟.君子(sì)风乎舞雩.(yú)喟.然叹曰(kuì)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字词梳理[文白·对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此就不说了。(你们)平日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以哉?”做些什么事情呢?”文白对译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jǐn);由也为中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且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勇敢善战,而且知方也。”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夫子哂(shěn)之。孔子听了,微微一笑。“求,尔何如?”“冉求,你怎么样?”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冉求)回答说:“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以俟君子。”礼乐教化,那就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赤,尔何如?”“公西赤,你怎么样?”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公西赤)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章甫,愿为小相焉。”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点,尔何如?”“曾点,你怎么样?”鼓瑟希,铿(kēnɡ)尔,舍瑟而作,(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曰:“莫春者,春服既成,(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冠(ɡuàn)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风乎舞雩(yú),咏而归。”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落在后面。曾皙问(孔子):“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曰:“夫子何哂由也?”(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孔子)说:“要用礼治理国家,可他的话却毫不谦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所以笑他。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为之大?”做大事呢?”1.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内容鲜活,极富表现力。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参考思路】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抱负之大可见一斑。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思的情况下抢先发言,显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比子路言称的中等国家,要小得多,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十分谨慎。他认为三年之后,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可见他娴于辞令的特点。2.用原文句子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孔子对四个弟子的回答有怎样的反应或评价。【参考思路】弟子志向孔子的反应或评价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哂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批评其不谦虚、鲁莽、轻率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加以鼓励,因为小国也是国家弟子志向孔子的反应或评价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对其志向作了分析并增强他的信心,连续三个反问句,说明公西华说的是礼制、仪式的小事,其实就是国家大事,他能够通晓礼乐,就能够管理国家,增强他的信心,使其勇于承担重任曾晳“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大力肯定,因为用礼教去感化百姓,高洁其志趣,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措施3.如何理解文中曾晳所表达的思想?【参考思路】“莫春者”至“咏而归”一段文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这是曾晳设想的因施行仁政而出现的太平盛世的图景,是孔子“为国以礼”的最终目标,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一种认为这是曾晳所设想的不问政治、悠闲自在的安适生活,与孔子在政治上失意后的隐退避世思想相吻合,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这两种解释,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第一种解释较为合理。在舞雩台上吹风,思念苍生;归途中再唱起歌,陶冶性情,从而培养起高尚的情操、高洁的志趣。这也是孔子追求的礼乐社会的图景。4.结合课文中的语言、行为、神态描写,具体分析课文中孔子的形象。【参考思路】从“侍坐”这一章中对孔子语言、行为、神态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谈话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大事。他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是一个既热情又严格的老师,是一个有抱负的活生生的形象。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动人。众弟子言志孔子点评子路由——治千乘之国三年——有勇知方———不谦让冉有求——方六十七里小国三年——足民待贤人施礼乐轻小国公西华赤——愿为小相—宗庙之事如会同——太谦虚曾晳点—————————教化青少年无为中有为—赞同结构疏理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和性格,反映了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主旨探究主旨探究性格鲜明跃然纸上——《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人物形象赏析本文成功地运用人物对话和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修养,显得鲜明而生动。1.刻画了一幅孔子弟子的群像同是“言志”,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言谈各具特点:子路在政治、军事方面具有才能,但比较轻率、鲁莽、不谦让;冉有既有抱负,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态度谦逊,说话有分寸;公西华谦虚谨慎且善于辞令;曾晳从容洒脱而又谦恭。2.生动地塑造了孔子的形象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尽管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可以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晳的说法,是因为曾晳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集中地体现了他“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孔子又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他提出的话题是关乎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最大的关心与教育。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不以尊者自居;既和蔼可亲,又循循善诱。总之,文章通过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了出来,简练含蓄,生动感人。一、古字通假(1)鼓瑟希(____通____,________)(2)莫春者(____通____,________)希稀稀疏莫暮晚二、古今异义(1)以吾一日..长乎尔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一天(2)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什么伤(3)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儿童一天、两天,引申为年纪稍长何妨,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少年,不到20岁的人三、一词多义连词,如果副词,至于连词,或者到……去,往介词,依照,遵从连词,像,如同动词,及,比得上名词,方形名词,计算面积的单位,方圆名词,道,指是非准则副词,正,才动词,给予动词,赞成连词,和语气词代词,你们代词,你副词词尾,相当于“地”助词,放在象声词或形容词后面四、词类活用(1)可使足.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会同,端章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浴乎沂,风.乎舞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三子者出,曾晳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端,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名词作动词,戴着礼帽名词用作动词,吹风,乘凉形容词用作动词,留在后面五、特殊句式(1)①毋吾以也②不吾知也③则何以哉以上句子是___________类倒装句。宾语前置(2)①加之以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