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热点串讲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站在更高起点谋划推进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全面深化改革仍是必由之路。史实链接: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改革发展新方向:土地流转(1)背景:①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城乡差距拉大,农村人口转移,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②家庭联产承包制分散化经营不适应农业规模化发展。(2)内涵: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3)形式: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知识拓展:史实链接:我国对外开放的阶段性深化改革相关史实工业化之路(各国提高生产力,成为经济强国、工业化的道路)改革开放(历史上的改革,改革成败的分析,改革开放的阶段性)【梭伦改革(直接民主)商鞅变法(社会变革)王安石变法(局部调整)孝文帝改革(封建化进程)俄国农奴制改革(近代化、局限性)明治维新(近代化、特点)戊戌变法(近代化、特点)罗斯福新政战后苏联改革中国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古今中外科技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互联网信息时代,教育)区域发展(区域集团化,对外开放格局,自贸区)城市化与人口(古今中外城市发展,工业与交通)生态环境(工业革命,城市化,第三次科技革命)(2017·全国Ⅰ卷·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高考链接:高考链接:(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高考链接:中国的农民绝非天生的“保守与落后”,只要外部环境释放出机会与空间,中国农民的创造性,也会在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进程中得到进一步的释放。——姜义华《以文明的尺度回溯改革开放四十年》根据上述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史实加以阐述。考题链接:示例:论题:农村生产关系调整与农民积极性的调动论述:1、建国初期,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中共中央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和工业化推进。2、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观上为了快速建设社会主义,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但它严重违背了生产力水平,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前提下,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个人付出与收入挂钩,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解放了农产生产力。结论: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并注重保障农民利益,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到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与世界分享发展成果。【丝绸之路】陆上、海上两条丝路并存、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取代陆上丝绸之路。东西方(中欧)商贸、文化交流重要通道。(1)中国古代史实:汉、唐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宋元海外贸易的繁荣(泉州)郑和下西洋(明朝经济)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经济)(2)中国近代西北地区的史实:陕甘宁地区(长征、抗日战争)中国现代西北地区:建设边疆如兰新铁路国际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重要国家、组织:欧共体、欧盟、亚太经合、印度(甘地)、土耳其凯末尔商路:新航路、丝绸之路文明交流:唐宋元明清(中外文化交流)近现代中外关系:如和平共处、万隆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史实链接: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堆叠的唐宋时期的瓷器。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考题链接:影响: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广州作为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考题链接:民生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的重大问题,每年“两会”的热点都有民生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美好的愿望和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长效热点。史实链接:一、公平与和谐思想(一)世界史部分1、智者学派:把讨论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人类社会上,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3、欧洲宗教改革:反对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主张因信称义,挑战教皇权威。4、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强调人的重要性,主张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认为自由、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史实链接:一、公平与和谐思想(二)中国史部分1、孔子:“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2、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3、孟子:“仁政”,“重民”、“民贵君轻”。4、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制天命而用之”。5、庄子: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现象。天与人“不相胜”。6、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7、墨子:主张“兼爱”、“非攻”。8、董仲舒:“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天人感应;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9、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轻徭薄赋,励精图治。10、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史实链接:二、公平与和谐的实践(一)世界史部分1、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早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他们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2、巴黎公社:1871成立的巴黎公社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措施:如规定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梳了技术工人;对工人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劳动条件尽可能加以改善,提出了劳动者8小时工作制的原则;实行义务教育等。它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公社战士在同强大敌人战斗时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垂史册。史实链接:二、公平与和谐的实践3、美国罗斯福新政:在社会福利方面:加强了救济工作,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人数等措施,有利于促进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恢复过来,缓和了社会矛盾。4、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计划指导;加大基础设施和新型产业的投资和建设,扩大就业机会;推行社会福利制度,改善和保障人民生活;推行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史实链接:二、公平与和谐的实践(二)中国史部分1、中国古代:(1)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商鞅奖励耕战。(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3)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其理论依据是黄老之学。(4)北魏:均田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5)唐朝: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盛世可以说是古代理想的“和谐社会”。(6)宋朝: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减轻农民负担。(7)明清: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史实链接:二、公平与和谐的实践(二)中国史部分2、中国近代:(1)农民阶级:①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②颁布《资政新篇》,这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2)资产阶级:①维新派颁布新法,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②革命派提出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土地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生主义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也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3)无产阶级: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党在解放区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体现了农民的利益。史实链接:二、公平与和谐的实践(二)中国史部分3、中国现代:(1)第一代领导时期: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一化三改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2)第二代领导时期: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第三代领导时期:提出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4)第四代领导时期:2006年取消农业税;提出八荣八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走和平崛起的道路。(5)第五代领导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史实链接:三、生态保护与社会和谐(一)中国古代重视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主张与实践(1)先秦时期:商朝、西周的时候,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到战国时,国家已有正式的法律条文,约束乱砍滥伐的行为,保护自然资源。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气候温和,植被茂密,整个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超过50%。先民在此逐水而居,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2)魏晋南北时期:中原农耕规模缩小,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