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一杜甫《蜀相》教学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蜀相杜甫23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4•探究目标:•1、通过合作探讨,理解诗歌厚实的思想内容。•2、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艺术,赏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探究重点:通过整体感知诗歌及合作探讨等过程,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Page5预习检查一、辨形注音祠.堂()伺.机()开济.()柏.森森()沄.沄()锦.官城()黄鹂.()císìjìbǎiyúnjǐnlí二、词语释义(1)锦官城外柏森森..________________(2)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__________(3)两朝开济..老臣心________________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多次开创扶助•三、名句填空•(1)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2)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__。•(3)戎马关山北,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诗成泣鬼神。•(5)为人性僻耽佳句,____________________。隔叶黄鹂空好音长使英雄泪满襟凭轩涕泗流笔落惊风雨语不惊人死不休•一、作家档案•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为杜少陵。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杜工部。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二、背景回放•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〇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13◆品味◆探究14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探究一:“寻”“柏森森”有什么含义?•寻: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的信步由之。•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表现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同时因人及物,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柏森森:透出一种肃穆、安谧的气氛。以苍松翠柏之茂密暗含人们对诸葛亮的景仰。15【点拨】由写武侯祠引入,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人物千古风流已去,而祠庙长存,写祠堂实为伤情,为下文写心志作铺垫。祠堂冷落荒凉的环境,表现了诗人追怀诸葛亮的寂寞之心。探究二: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从祠堂写起?16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探究一: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通过想象描写来体会)17“自”:独自。“空”:徒然。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这二字修饰,而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丞相庙宇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景中更含有诗人对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少的感慨。18探究二:有人说:既然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祠,那他为何又要写映阶碧草、隔叶黄鹂?至少是写“走”了,岂不是老杜的一处败笔?由祠堂景色的凄凉、冷落气氛,使读者体会到诗人的惋惜,由此而联想到诗人自身的遭遇,感悟诗人壮志难酬的伤感,这是因为诗人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写景实为伤情,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景语含情,情语寓景。寓情于景,乐景衬哀情。193.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探究:分析这一联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情感。20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意十分丰富。既真实地展现了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景仰诸葛亮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用了浓重的笔墨着力点明。21以凝练的笔墨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这里突出诸葛亮一生中的三件大事:一是定天下鼎足三分之大计;二是辅助刘备开创蜀汉政权;三是辅佐后主刘禅巩固帝业。诗人最为羡慕的是诸葛亮能与刘备的君臣际会,共创大业,一生才学得以施展。“天下计”,天下大计。指《隆中对》中所言:“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刘璋”。“老臣心”意指诸葛亮功成不居、忠心谋国之心。《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日:‘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初,亮自表后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此联既是对诸葛亮高尚人格的赞美,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隐衷。22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慨叹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3诸葛亮一生对蜀汉政权耿耿忠心,最后病逝军中。这年春天,诸葛亮第六次兵出祁山,与魏司马懿军在陕西渭南对垒,相持百余日,终因操劳过度,八月于五丈原离世,年五十四岁。“出师未捷身先死”指的就是这段史实。诸葛亮虽未能伐魏功成,却践行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崇高精神和品质光照千古,千百年来后人无不为此感动流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如何理解?•探究一: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参考思路】是指失败的英雄,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探究二: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参考思路】有,这英雄也包括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地失落了。杜甫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杜甫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诗人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是杜甫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27小结:本诗的主旨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脍炙人口,感人至深。作者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感情深沉章法严密•《蜀相》不仅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还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1.章法严密,结构浑然一体•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只见翠柏成林,郁郁葱葱,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首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艺术特色•颔联写到祠堂内的荒凉景色: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无人欣赏。景色的描写中灌注着感物思人的情绪,为下面转写人事作了过渡。•颈联凝练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诸葛亮一生的辉煌业绩,被诗人用两句话概括出来。这两句诗既有高超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统一全国的理想竟没有实现,“出师未捷身先死”,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惋惜之情。尾联作此痛心酸鼻之语,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振起全篇,有震撼人心的力量。•2.借景抒情,自然贴切无痕•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景,在描写中流露出同样是忠君爱国的杜甫对于诸葛亮的深切仰慕之情。首联两句,记祠堂之所在,不是交代地理位置,而是寄寓吊古的急切心情;颔联二句,写祠堂荒凉之景,借“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作者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之情。•3.艺术完美,表达方式多样•一、二句紧扣诗题,三、四句直承上文,五、六句推开一层,七、八句收束全诗,做到了“起、承、转、合”,形式完美。•短短的八句诗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通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4.语言凝炼,用字生动传神•颈联两句对诸葛亮的为人和一生功业作了高度概括,准确到位。杜甫的律诗对仗工整,用字精当传神,极富表现力,如诗中的“寻”“自”“空”等。正如他自己所表白的那样,“晚节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33鉴赏练习1.对这首诗中词句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C.“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答案:C指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34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答案:B,颔联表面写景,实是慨叹前贤祠庙的荒凉。35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武侯庙杜甫对比赏析36这个被人遗弃的古庙,墙上壁画用的丹青都掉落了,这空山草木茂盛,诗人站在武侯庙放眼四望,周遭环境也是如此的空寂和荒凉。诗人用一个“空”字,似乎是说这山上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说明人迹稀少;一个“长”字,说明草木无忧无虑地生长,进一步反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