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作者:罗曼·罗兰译者:傅雷·扼住命运的咽喉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傅雷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罗曼·罗兰法国作家、思想家,人道主义者。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擅长写人物传记。他出身一个中产家庭,从小身体虚弱,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接受良好的教育。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并从事文艺创作。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写了《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1、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2、怀疑与信仰,两者都是必需的。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替明天的信仰开路。3、很清楚,前途并不属于那些犹豫不决的人,而是属于那些一旦决定之后,就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4、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的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到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5、认识的人多了,我就更喜欢狗。6、一个人的绝对自由是疯狂,一个国家的绝对自由是混乱。7、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是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而灵魂的最美的音乐是慈悲。8、整个人生是一幕信仰之剧。没有信仰,生命顿时就毁灭了。坚强的灵魂在驱使时间的土地上前进,就像“石头”在湖上漂流一样。没有信仰的人就会下沉。——罗曼·罗兰《罗曼·罗兰回忆录》9、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也能替明日的信仰开路。10、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11、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12你一定有过这种感觉,当你心事重重,渴望找个人谈一谈的时候,那人是来了,可是你们的谈话成了两条七扭八歪的曲线,就那么凄凉地、乏力地延伸下去。你敷衍着,笑着,装做很投机的样子。但是,你心里渴望他离去,让你静下来,静下来啃噬那属于你自己的寂寞。傅雷(1908.4.7—1966.9.3)文学翻译家译者傅雷:字怒安,号怒庵,翻译家,文艺评论家。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编成《傅雷译文集》《傅雷家书》傅雷生于中国江苏省南汇县傅家宅(今上海市南汇区航头镇王楼村五组),因出生时哭声洪亮,长辈们便以“雷”为名,以“怒安”为字。1912年时其父傅鹏飞因冤狱病故,由母亲抚养成人。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艺术理论。开始受罗曼·罗兰影响,热爱音乐。回国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任校办公室主任,兼教美术史及法文,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1958年,在上海“反右补课”中,傅被上海市作协划为戴帽“右派分子”。陷入政治旋涡。1958年12月,留学波兰的长子傅聪驾机出逃英国。此后,傅雷闭门不出。1966年8月底,文革初期,傅雷遭到红卫兵抄家,受到连续四天三夜批斗,罚跪、戴高帽等各种形式的凌辱,被搜出所谓“反党罪证”(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蒋介石旧画报)。1966年9月3日上午,女佣周菊娣发现傅雷夫妇已在江苏路284弄5号住所“疾风迅雨楼”双双自杀身亡,傅雷系吞服巨量毒药,在躺椅上自杀,享年58岁,夫人朱梅馥系在窗框上自缢而亡。傅雷夫妇死后,骨灰原被安葬于永安公墓,后归并到万国公墓,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的破坏后遗失。幸有一工人原为傅雷作品的爱好者,故私藏其骨灰盒,幸免遭毁。傅雷在“译者序”中说:“疗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二、介绍文体人物传记是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文学形式。设题方式(接轨高考):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主人公的?2、主人公具有哪些品质特征?3、理解句子的含义。4、怎样评价主人公?5、文章写作上有何特点?效果如何?1、阅读全文,概括人物的主要事件。2、分析人物形象和品质特征。3、思考人物品质给人的启迪。4、个性化解读人物品质,并拓展延伸。学习方法点拨:贝多芬的简介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出生于夫拉芒家族,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叫鲁特维克,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团长,父亲是一个酗酒的男高音歌手。他的母亲是一个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分,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把他一人和提琴关在家里,或整天逼着他练习。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幼年贝多芬!从1781年起,贝多芬在剧院工作的同时,跟乐队指挥奈弗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法。贝多芬通过向这位老师学习,认识到学习德国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并在奈弗的引导下也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响,对德国当时的进步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贝多芬作为钢琴家所具有的娴熟技巧给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仅是一名成功的演奏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他不久就成为一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颇受欢迎,二十五六岁时就能轻而易举地把作品卖给出版商。贝多芬将近而立之年时就有了失聪的先兆,这位年轻的作曲家为此不祥之兆而感到惴惴不安,这是可想而知的。一时间他竟想到了自杀。贝多芬不断地谱写出大量的音乐作品。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他对当时音乐观众所喜闻乐听的音乐的关注日渐减少。但是他却在不断地获得成功。贝多芬快到50岁时已经完全耳聋。结果他不再登台演出,甚至变得更加孤独怪癖。他并不象先前那样多产,而且作品也给人以诘屈聱牙之感。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贝多芬成名后,许多贵族拼命地想结识他。但是贝多芬性格倔强,,对那些依仗权势的贵族格外鄙视。一次,贝多芬应一亲王的邀请,参加一个音乐会,并将在音乐会上演奏自己的作品。音乐会在亲王的庄园里举行。那天天气十分寒冷,并且下着倾盆大雨。贝多芬坐在钢琴旁熟练而深情地弹奏起著名的《月光曲》。沉静幽雅的旋律在大厅里回荡,优美的乐曲使人们陶醉,大家停止了谈话,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似乎他们不是在风雨中听演奏,而是沐浴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中。这时,有一位伯爵旁若无人,忽然说起来,声音越来越大。贝多芬再也忍受不了这种声音的干扰,他愤怒地停止了演奏,站起来高声说道:“我绝不能为这些蠢猪们演奏!”主办音乐会的亲王不但不干涉制止那位破坏全场气氛的伯爵,却大声训斥贝多芬,以亲王的威势欺压贝多芬。面对这种侮辱,贝多芬怒不可遏,对亲王说:【“亲王,你成为亲王,只不过是你的出身而已,而我却是靠自己的努力成功的。亲王有成千上万个,而我----贝多芬,却只有一个!”】贝多芬说完,离开了音乐厅,顶着风雨,拂袖而去。1、课文中的哪一段集中描写贝多芬的肖像?提出问题:2、这段肖像描写抓住了哪些特征?身材:短小臃肿,外表结实骨骼:运动家般的脸色:土红到黄黄的额角:隆起而宽广头发:浓密而逆立眼神:威力而有犷野的光鼻子: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牙床:结实得厉害嘴巴:细腻而下唇前突表情:忧郁,哀伤肖像描写:特异的相貌大师的风范这段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贝多芬的精神气质3、除了第一段的肖像描写,还有哪些地方有肖像描写?(明确:课文第7段。描绘的是贝多芬年轻时的一幅肖像,“僵直的头颈”、“一副睥睨一切和紧张的目光”。)4、“睥睨一切”说明了什么?(高傲、自信)5、外表给人一种高傲的感觉,他的内心也是如此吗?(不是,内心是忧郁内向的。慈悲的)6、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慈悲情怀?贝多芬在给朋友韦该勒的信中表达了慈悲的情怀:“譬如我看见一个朋友陷于窘境:倘若我的钱袋不够帮助他时,我只消坐在书桌前面;顷刻之间便解决了他的困难……你瞧这多美妙。”“我的艺术应当使可怜的人得益。”7、这些肖像描写集中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性格?明确:性格倔强,意志坚定、外表强悍有力、内心慈悲善良,这也是他在坎坷的人生中战胜悲苦的资本。鲁迅先生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可谓别具匠心。读样林嫂的眼睛,就读出了祥林嫂一生的坎坷磨难,鲁迅先生仅仅借用了几个动词“顺”“直”“瞪”“瞥”“轮”,就体现出旧社会是怎样让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力量的祥林嫂一步步走向死亡之路的。A“顺着眼”,这个“顺”字就写出了祥林嫂安分耐劳的形象。B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说明仍然安分耐劳,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不易被生活压垮。C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一个“直”字道出了她整日陷在深深的思念与痛苦中,根本没有顾虑别人对她的态度。D别人似笑非笑地问她道:“你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有这么大了么?”这时“她单是一瞥,并不回答一句话”。这个“瞥”字,又写出了她的无奈、她的内心的痛苦、她的失望与无声的抗议。E人们找到了新的趣味,那便是笑她额上的伤疤。她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这个“瞪”字,写出了她的无奈,她的反抗。F当她临死之前看见我时,“是瞪着眼睛向我走来”,“瞪”字表明她未老先衰,视力不行;说明祥林嫂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的悲哀,内心的痛苦己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俗语说:“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由此可见,作者在祥林嫂的眼睛上着墨并不多,就那么几个动词,却刻画出祥林嫂一个辛酸的人生,一个不断抗争的人生。祥林嫂是旧社会勤劳善良,安分顽强的下层劳动妇女的一个典型,而旧社会却让这样的一个劳动妇女欲生不行,欲死不能。鲁迅先生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旨在揭示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概括传主贝多芬的主要事迹。提问: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讲述贝多芬的以下内容1、(1—4)1770年—1788年贝多芬童年及家境生活的最初20年。2、(5—24)1789年—1809年贝多芬的大学、爱情生活及其创作。3、(25—33)1810年—1815年贝多芬与歌德的交往及第七、第八交响曲创作时期。4、(34—66)1816年—1827年贝多芬最悲惨的时期及其第九交响曲等创作。5、(67—70)作者的诗意化评价思考:贝多芬的一生战胜了哪些苦难?讨论探究:1、大家设想一下,如果这些苦难落到我们身上,会怎样?2、在这个苦难的深渊中,贝多芬是如何选择的?3、他抗争的形式是什么?4、他一生创作了哪些乐曲?5、在乐曲中,他竭力表现的主题是什么?提出问题:贫穷的出生艰苦(不幸)的童年失聪的双耳破灭的爱情失落的友情重病缠身的身体无情无义的侄子津贴的不足走近贝多芬-贝多芬遭遇了哪些苦难?命走近贝多芬-音乐天才坚强的意志对自由与爱的向往还有爱情、亲情、友情的陪伴运走近贝多芬-命运的两端命(关上一扇门)运(打开一扇窗)主要作品:《月光曲》《致爱丽丝》G大調小步舞曲《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合唱”》等著名作品5、作者是怎样评价贝多芬的一生的?(请从课文中找出原话)评价:“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极其痛苦不幸的一生中,他始终在奋斗、在抗争,在寻求欢乐,并在自己的音乐领空中创造欢乐。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幸福、爱情的渴望与深情赞颂。虽然他自身的环境极为恶劣,他的作品却从不缺少对于不幸者有益的欢乐。句子的含义:人物形象:人类平庸的战胜者,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人生痛苦的战胜者。面对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