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1、判断句。例、(2004年全国卷四考题)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解析:本句中“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所以考生必须将本句译成“……是……”的格式,而且“者”前面的内容应在判断动词“是”之前,“者”后面的内容应在“是”之后。译文:这些金钱,是圣明的君主赐给我养老的。2、被动句。例、(2004年江苏卷考题)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解析:本句能否得分的关键就在于“为……所”表示的被动与“惜”字的为动用法能否译出。译文: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3、倒装句。例1、(2004年广东卷考题)不识吾子奚以知之?解析:本句中“以”是介词,“奚”是疑问词作宾词提前了,翻译时必须将“奚”归到它原来的位置上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则。译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例2、(2004年湖南卷考题)饮酒于斯亭而乐之。解析:此句中“于斯亭”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翻译时应将它提到动词“饮酒”之前。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2.要作出判断。3.是个句子(表肯定或否定)。请判断:下列句子哪些属于判断句?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过去藉著别人的帮助才有今天的成果,现在却反过来攻打他,是不符合仁德的。)3.陈胜者,阳城人也。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7.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8.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9.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2、3、4、6、8、9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陈胜者,阳城人也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8.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9.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2、3、4、6、8、9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陈胜者,阳城人也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8.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9.刘备,天下枭雄常用判断句式1、用“者”或“也”表判断“......者,......也。”例:“陈胜者,阳城人也。”“......,......也。”例:“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者也。”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常用判断句式2、用“乃”“则”“即”“皆”“为””是“等表判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常用判断句式3、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常用判断句式4、直接判断刘备,天下枭雄。刘豫州王室之胄。1、用“者”或“也”表判断2、用副词“乃”“则”“即”“皆”“为””是“等表判断。3、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的判断。4、直接判断判断句小结:倒装句1.主谓倒装2.定语后置3.状语后置4.宾语前置1.主谓倒装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2.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1、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张溥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4、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5、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我持一双白璧能不易其志(之)缙绅而者千里之马者带陆离之长铗兮,冠崔嵬之切云大之四海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忌不信自”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未有之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不知句读,不解惑”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大王来操何?彼且适奚也?沛公在安?其又尤何?洞庭君在安哉?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什么)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3.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则往往置后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标志:“于”或“以”+宾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柳毅传》李朝威标志:“于”或“以”+宾语倒装句定语后置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③“之”或“是”作标志④介宾结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于”或”以“为标志1、用“者”或“也”表判断2、用副词“乃”“则”“即”“皆”“为””是“等表判断。3、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的判断。4、直接判断判断句小结:倒装句定语后置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③“之”或“是”作标志④介宾结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于”或”以“为标志被动句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①见/于/见…于②为/所/为…所③被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无标志的被动句例: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被兵势所逼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里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省略句省略主语1.……()度我至军中,公乃入。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省略主语1.……(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注意:不同的主语要翻译出来。省略谓语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谓语1.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略宾语与()坐谈,问之客曰省略宾语与(客)坐谈,问之客曰省略介词1.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2.赐之()彘肩。省略介词1.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2.赐之(于)彘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