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与群落考纲要求1.种群的特征(Ⅱ)2.种群数量的变化(Ⅱ)第37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理解种群概念要抓住四点:1.一定区域(空间限定)2.一定时间(时间限定)3.同种生物(物种限定)4.全部个体(个体范围)生殖隔离地球上全部的人是同一物种。判断:下列各项是不是一个种群?1.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2.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3.一个城镇的全部居民。4、一个草原上全部的老绵羊。√√××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2)表示方法:①小范围的水生生物——单位体积②大范围及陆生生物——单位面积(1)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同一环境中,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有无差异?同一环境中,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固定不变的吗?想一想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估算法对象:原则:方法:植物,昆虫的卵,活动能力弱的动物随机取样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一、样方法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1、取样中应注意哪些问题?2、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注意:随机性样方的大小样方数越多结果越接近真实值样方的数量3、计数4、种群密度的估计值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在取样时应注意哪些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8样方的大小和数量,要进行随机取样二、标志重捕法对象: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作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总体密度。第1次捕捉12只,标志第2次捕捉10只,有标志4只放回原种群?只30只假定总数为N,第一次捕获M个,标记,第二次重捕数为n,有标记的为m,即N∶M=n∶mN=M×n/m计算方法:2、出生率和死亡率①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的比率。②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的重要因素。3、迁入率和迁出率①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②意义:也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总数种群密度4、年龄组成①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②类型:增长型;稳定型;。③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衰退型变化趋势类型特点发展趋势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幼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幼体很少,老年个体很多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越来越大一段时间内稳定越来越小突破二:三种年龄组成的比较:•(2015新课标卷Ⅰ,31,10分)31.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牌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类类推。年龄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答案】(1)增长型、衰退性、稳定型1:1:1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迁入率决定密度大小种群数量直接影响年龄组成预测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影响密度大小外界环境决定种群个体数目变动的关系图(2009年高考山东卷)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考点一种群密度的考查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D种群的空间特征:⒈概念:⒉种群的空间特征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着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或分布叫种群的空间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2007年高考广东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C(2009年广东高考题)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B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的数量增长研究方法:理想条件有限环境:构建数学模型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公式:曲线:“J”型曲线“S”型曲线定义: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K值:即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Nt=N0λt(精确且抽象)(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但不精确。)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J、S”曲线•问题:“J”型曲线表明生物具有什么特性?图中阴影部分表示什么?时间种群数量J型曲线S型曲线K值1、“J”型曲线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表明生物具有的特性。2、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注意:过度繁殖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1、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鱼类的捕捞2、害虫的防治—蝗虫的防治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有何意义?直接因素:间接因素:(自然因素)重要因素:(人为因素)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2、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增长,稳定,波动、下降等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之中的,在不利条件之下,还会急剧下降,甚至灭亡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人类的活动外因内因•1、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B.防治蝗灾应该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要控制余量在b点D.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率为0KK/2bcdeD迁移拓展•(2014福建卷)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2015新课标卷Ⅱ,31,8分)31.(8分)•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⑴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①;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②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⑵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1)2.2头/km22头/km2(每空2分,共4分)由于乙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3分,其他答案合理也给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600分700分P208考法4做一题P210例4(2008年高考广东理基)取少量酵母菌液放入血球计数板直接计数,测得的数目是()A.活细胞数B.死细胞数C.菌落数D.细胞总数D3.(2009年广东高考题)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D考点二种群的增长率(2008年高考上海卷改编题)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A.10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