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与乡土中国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读经典学习农村社会学即经久不衰的典范、权威之作。何谓经典著作?费孝通与《乡土中国》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江村经济》(1939年,英文)、《乡土中国》(1947年)《生育制度》(1947)《乡土重建》(1948)等。《乡土中国》该书于1947年出版,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组合而成。此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深刻剖析,并且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了令人赞不绝口的社会学概念。★大家小书,即大家写给大家的小书。★学术在《乡土中国》里摆脱了贵族的角色,实现了平民化和大众化,真正让大多数人得到了教育。★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本社会学著作在语言和理论上胜过这本薄薄的小书。★费孝通因为《乡土中国》的出版和畅销而成为美国《时代》周刊1948年某一期的封面人物。相关书评《乡土中国》目录•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第一篇《乡土本色》为全书的背景探讨了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第二、三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探讨了文字对乡土社会的不适应性。四到七篇论述了差序格局对于私人道德、家庭甚至男女关系的影响。八到十一篇探讨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政治运作。十二到十四篇探讨的是乡村变迁。该书内容结构第一篇乡土本色文章从“乡”与“土”的社会特征以及人与空间、人与人的关系入手来谈论了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形成。原文节选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土气种地为生离不了泥土土地是命根受到土地的束缚不流动聚村而居地方性熟悉熟人社会土泥土农业命根土气乡聚村而居家乡故乡具体的时空坐落群家族•地方文化•衣锦还乡•告老还乡乡•安土重迁•入土为安•小农意思土小结乡土社会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说是世代定居即不流动,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是面对面的熟人社会,是有机的礼俗社会。“乡土性”指的是地方性、土重迁、求安稳安、朴实、信任、从心所欲、保守、循规蹈矩、小农意识等。第三篇差序格局此篇讨论的对象不限于乡土社会,而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即普遍犯“私”的毛病的社会结构根源。西方社会的格局,有如捆柴,是团体格局,而中国的格局,有如石头丢进水面泛起的涟漪,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是一个差序格局,伦的格局。每个人的网络都有个(自)己作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相同,网络的范围,依中心实例的大小而定,富有伸缩性。团体格局之下,一是平等观念,团内分子是平等的,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二是宪法观念,团体只能在个人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差序格局之下,只有以(自)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格局的伸缩《乡土中国》是在这基础上的成果,它通过深入的调查,对乡村社会结构提供了深入描述,仿佛是一幅中国农村的社会素描,在理论概括中穿插着有趣的生活细节。费孝通的一个重要观察是乡村的“差序格局”,他论述,“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是以某个人为中心,波浪似地向外扩散,犹如投入水中一个石子后的水波,一圈圈地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形成一种差序格局”。在费孝通看来,这种差序格局,极端具备伸缩性,“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是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