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二首更多资源xiti123.taobao.com《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峨眉山月歌》李白酒与月是李白一生的最爱,体现了诗人天真烂漫的情怀。想一想,李白咏月的名句有哪些?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被诗人赋予了深厚的感情色彩,它已不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而是代表了相思。到如今,望月怀人,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心理。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半轮】指月形如半个车轮。【平羌江】青衣江,源出四川芦山县,流经乐山县注入岷江。【清溪】驿名,在今四川犍为县。【渝州】重庆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问:这一句话既有明写又有暗写,明写的是什么,暗写的又是什么?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来说,无论河水怎样流动,“水中月”也不会随之流走,月随水流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观月者也顺水而去。因此,此句明写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暗写秋夜行船之事。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试从时间、空间角度切入,对这首诗进行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从清溪经过平羌,前往渝州、三峡的江行体验和怀友之情。这种体验和情感统一了广阔的时空。首句写青山吐月,交待特定场合——峨眉山,特定时间——秋天夜晚。次句写月映清江,明写空间变换:峨眉山——平羌江,暗写秋夜行舟。三、四句写连夜从清溪向渝州向三峡进发。继续明写空间推移,暗写时间变化。全诗二十八字五处写到地名,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在一起,诗境渐次展开,处处给读者以启发、联想。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月”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返回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洛城】:洛阳。【折柳】:即《折杨柳》,古代曲名,内容是抒发离情别绪。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吗?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第一句“谁家玉笛暗飞声”,王尧衢《唐诗合解》说:“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谈谈你对“暗”的含意的理解。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成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的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暗”所包含的意味。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散入东风满洛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散入东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于是在诗人的想像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积淀于心中的故园之思本来是深沉的,被笛声中的乐曲一触发,便更是不可收拾,广漠无际地延伸开来,仿佛充塞了整个洛阳城,洛城便成了思乡的愁城。“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这种民族精神不断滋养、强化着我们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眷恋又会升华为对祖国的深情,恋乡之情与爱国主义是相通的。更多资源xiti123.taobao.com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