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人教版新课标高考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第一部分:模块三复习方案第一步专题一:3.中华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知识整合三中华文化一、高考真题分类研究——找规律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2015·福建高考)下图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本题的题眼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过程”。汉字书写变化过程充分表明汉字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不是一种自然现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得到传承和发展,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故①错误,当选②④;文化有先进、健康与落后、腐朽之分,因此笼统地说“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不科学,排除③。答案:D2.(2015·福建高考)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解析:本题的题眼是燕赵、吴楚、北人、南人各具特色的文化特征。题眼信息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故当选B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体现是史书典籍、汉字,A项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材料主要强调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民族性和多样性,并未说明“一体”,同时文化也不可能融为一体,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精神的内容,故排除D项。答案:B考点(二)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3.(2013·全国卷Ⅱ)《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台湾风物图卷》的丰富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台湾风物图卷》被誉为台湾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因此①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④观点错误,“走向同一”违背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趋势。答案:A考点(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4.(2014·天津高考)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印度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融合,逐渐演变为中国化佛教,后又与儒学结合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也说明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①③应选。文化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会消失,②错误。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④错误。答案:C二、命题陷阱全部洞悉——除隐患1.(2013·全国卷ⅡT19)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统一。(×)指正:海峡两岸文化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中华文化是各地文化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2.(2013·安徽高考T9)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指正:地域可影响文化,但不能决定文化,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3.(2012·广东高考T31)文化独特性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指正: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4.(2011·天津高考T5)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指正: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5.(2012·安徽高考T7)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指正: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6.(2010·江苏高考T19)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指正: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7.(2012·海南高考T17)黎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指正:地理环境是文化性质的影响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三、对接高考整合知识——明考法(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怎样看待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和中华文明的标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史书典籍以其自身的传承性,成为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2.博大精深(1)独特性。中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科学技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2)区域性。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呈现鲜明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在交流中展示自身的特征,同时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化呈现多样化。(3)民族性。中华各民族基于自身的政治、经济、习俗等因素,在文化上呈现多样化。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二)中华文化的瑰宝——如何认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1.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民族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3.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4.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不竭力量之源。(三)包容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意义1.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四)重塑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弘扬中华文化,我们的责任担当1.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耕耘。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四、锁定热点预测押题——验能力1.首套国学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于2015年秋季投入使用,教材共4册,主要供高中一、二年级,学校可自行选择是否使用。国学实实在在走进课堂,终于使国学经典从深宅大院走进社会大众。推进传统国学教育表明()①中华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相对稳定性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选D①观点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①或②的选项,故选D项。2.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通过大运河和丝绸之路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增至47处。“丝绸之路”是中国首次进行跨国联合申遗。以下哪个是“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成功的正确传导()A.中华文化的瑰宝→民族文化的传承→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B.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丝绸之路的经济功能削弱→研究人类文明演进的需要C.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应加强各国文化交流→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人类文明的见证和标志→凸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解析:选C本题强调联合申遗成功。“丝绸之路”跨国申遗成功体现了各国文化交流,有利于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故选C项。A、B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错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汉字和史书典籍。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