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探索与实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页共5页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探索与实践法国伟大的数学家亨利·庞加莱(JulesHenriPoincaré,1854~1912)曾说:“如果我们想要预测数学的未来,那么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们学科的历史和现状”。英国数学史家J.Fauvel曾总结出数学史对数学教学的约20条作用,其中有: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数学不那么可怕、改变学生的数学观等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教学要注意阐明数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使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古今数学成就,以及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又增加了有关数学史方面的内容,并指出要“了解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数学家的重要贡献,认识数学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由此可见,让数学史教学真正走进数学课堂,是我们数学教师现阶段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把数学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作出一些探索,下面是我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作为引玉之砖,供同行们思考。一、学习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数学,享受数学美。对大多数高中学生而言,数学就是抽象、枯燥、乏味、无用的代名词,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在高考中拿到一个好分数。至于数学是什么?数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什么?高中生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何在?这些问题大都不被学生正确了解,而从数学史中却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学习复数时,有许多学生很难理解这种数域的扩张,不能很好地接受这一新概念。我先与学生共同回顾了数从自然数到负数和零,再到分数、无理数和实数的发展史。然后指出为了解决21x在实数集内无解的问题,意大利数学家卡尔丹诺引进了“虚构数”的概念,后来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在《几何学》首次给出“虚数”这个术语。我在上课时,顺便给出了欧拉公式:cossiniei,而被公认的数学中最优美的式子:10ie,就是欧拉公式在时的特例。它将数学里最重要的几个数字联系到了一起:两个超越数:自然对数的底e,圆周率,两个单位:虚数单位i和自然数的单位1,以及数学里常见的0。数学家们评价它是“上帝创造的公式,我们只能看它而不能理解它”。学生们在“意料之外”与“震惊之中”,体验到了数学之美。我们的教学直接面对学生,那么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融氛围美、数学美、探索美于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不是一种苦役、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需要、一种享第2页共5页受。二、学习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和时,我从“芝诺悖论”讲起:“芝诺曾经认为:古希腊的英雄阿基里斯与龟赛跑,将永远追不上乌龟!”这时学生感到不可思议,然后再进一步展开驳倒这个悖论。芝诺的理由是:假定阿基里斯现在A处,乌龟现在T处。为了赶上乌龟,阿基里斯必须先跑到乌龟的出发点T处,当他到达T点时,龟已前进T1点;当他到达T1点时,乌龟又已前进到T2点,如此等等。阿基里斯是永远追不上乌龟的!这时用具体的数据进一步驳倒这个悖论。设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十倍,龟在前面100米。当阿基里斯跑了100米时,龟已前进的10米;当阿基里斯再追10米时,龟又前进了1米;阿再追1米;龟又前进了1/10米,…。于是阿基里斯追上乌龟所跑的路程S=100+10+1+…,事实上这是一个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和。可见,形式上是永远进行下去,实际上是限制了阿基里斯的路程,一旦超过这个限制,阿基里斯就超过乌龟。这样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提高了教学效率,更进一步地是: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润物细无声的使学生心理更健康、更自信,充满着无穷的活力。在历史上大概没有比“对数”的发现,更能使人意识到数学发现的意义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在讲对数概念时,我介绍了对数的发明者苏格兰数学家约翰·奈皮尔(JohnNapier,1550~1617)编制对数表的历程:今天,我们用电子计算机可以很容易求对数,而在我读书的时代,是通过对数表来查的。公元1594年,纳皮尔开始精心编制可供实用的对数表,公元1614年,奈皮尔发表了《关于奇妙的对数法则的说明》一书,书中论述了对数的性质,给出了有关对数表的使用规则和实例。奈皮尔终于用自己20年的计算,换来了人世间无数寿命的延续!法国大数学家拉普拉斯说得好:“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是拿他一生中的工作多少来衡量,那么对数的发明,等于延长了人类的寿命!”后经别人更加完善,解决了星体的轨道计算,船只的位置确定,大地的形貌测绘,船舶的结构设计等一系列课题。在教学中引用这样的例子,能使学生深深感受到数学发现的第3页共5页重要,激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更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三、学习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新课改的要求来看,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引领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引路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数学史上,有不少富于真知灼见,善于思考的数学家,他们在研究问题时,都采取了独到、奇妙而又具有广泛意义的方法。在讲授有关数学知识时,联系教材适当地把这些思想方法展示给学生,领略数学家们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领会教材的实质,体会数学创造的历程,不失时机地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从而可以增强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这一点也是战胜题海战术的有力武器,现在的学生只知道做题,而对题的深层结构和思想实质不做思考,当他们面对一个全新的问题时便往往束手无策,而学习前人在面对未知领域所用的思想方法,对我们解决问题很有裨益。比如,解析几何巧妙地将几何与代数结合在一起,是数形结合很好的一个范例。我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了1637年解析几何的奠基人笛卡儿在《几何学》中引入了坐标,并用代数方法、坐标方法更换了古代方法,解决几何作图问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解析几何的精髓是:引进坐标,用代数方法表示曲线,然后通过对方程的讨论给出曲线的性质。它用运动的观点把曲线看成为点的运动轨迹,建立了点与实数对的对应关系,把“形”(包括点、线、面)和“数”(包括数、式、方程及函数)两个对立的对象统一起来,建立了曲线和方程的对应关系。它以坐标的研究为基础、以代数方程研究为前提、以圆锥曲线的定性研究为依据,揭示各知识内在的辩证关系。在圆锥曲线的后续教学中,我始终抓住这条主线,反复强化“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想,这样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同时,用联系、变化、发展的观念思考问题的习惯也得到了培养。四、学习数学史能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课本中的字斟句酌,未能表现创作过程中的斗争、挫折、以及数学家所经历的艰苦漫长的道路。通过学习数学史,学生一旦认识到这一点,他将不仅获得真知灼见,还将获得顽强学习的勇气.因为看到数学家如何跌跤,如何在迷雾中摸索前进,如何一点一滴地得到他们的成果。这样对于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就不会感到颓丧。18世纪数学界的灵魂人物欧拉(LeonhardEuler,1707~1783),他在第4页共5页年近花甲时双目失明。不久,除了其本人和一些手稿幸免于难外,他的住所和财产全都在一场大火后荡然无存。尽管遭受一系列的不幸和沉重打击,欧拉的科学活动丝毫没有减少,欧拉用其罕见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进行高等数学运算。欧拉在完全失明前,在还能朦胧地看到一些东西的最后时刻,还在一块大黑板上写下他发现的公式,然后口述其内容。在失明后的17年里,欧拉还解决了许多数学问题,他的论文多而且长,以致在他去世之后的10年内,他的论文仍在科学院的院刊上持续发表。19世纪伟大数学家高斯(Gauss,1777~1855)曾说:“研究欧拉的著作永远是了解数学的最好方法”。现代数学的基础——集合论的创建者德国数学家康托尔(GeorgCantor,1845~1918),最初曾受到猛烈攻击,以至于巨大的精神压力摧垮了康托尔,使他心力交瘁,患了精神分裂症,被送进精神病医院;优秀的数学家哈密顿(Hamilton,1805~1865)曾为“四色问题”冥思苦想13年而不得其果,一百年后美国的两位数学家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两台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上,用了1200个小时,作了100亿判断,终于完成了四色定理的证明,轰动了世界。数学家们在困难、挫折、诽谤面前依然充满勇气,充满创造,披荆斩棘,克服种种困难,推动数学的车轮滚滚向前。他们崇高的理想、顽强的意志以及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正是教育学生最好的范例。五、学习数学史,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了解我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以及数学史料……进一步提高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国在数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唤起他们的爱国情怀。讲等差数列这一章内容时,我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张丘建算经》、《孙子算经》和《周髀算经》中许多涉及等差数列的记载,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在教极限时,指出我国有关这一内容的研究的最早著作是西汉时期刘徽的著作《九章算术注》。讲授二项式定理时,除了教材中已出现了“杨辉三角”,我还向学生介绍在这方面我国作出成就最早的北宋著名数学家贾宪以及他所撰写的《皇帝九章算法细草》。这些数学史知识都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中国古代数学是璀璨夺目的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数学发展史中的重要篇章。第5页共5页除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外,解放以后中国的数学家在数学的一些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00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我及时利用这个新闻,向学生介绍了吴文俊教授的事迹:1977年,吴文俊关于平面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首次取得成功,从此,完全由中国人开拓的一条数学道路铺展在世人面前。数十年间,吴文俊不仅建立了“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吴方法”、“吴中心”,更形成了“吴学派”。近代数学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人开创的这一新领域,吸引了各国的众多数学家前来学习。因为“手工计算上千项的证明要几天功夫,用计算机1秒钟就可以完成。”诺贝尔奖没有设数学奖,人们通常把“菲尔兹奖”誉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吴文俊的工作被5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引用,有3位的获奖工作还使用了吴文俊的方法。一直到最近两年,仍有菲尔兹奖得主在引用吴文俊的经典结果。当学生了解了这一切后,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以上所述是本人运用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一些探索与实践。但毕竟高中数学教学不只是数学史的教学,不能矫枉过正。所以在渗透数学史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数学史的渗透决不是内容的简单堆砌或拼凑,越多越好。更应注意相互间的联系,有选择地运用,要恰到好处,不求系统,以免喧宾夺主。(2)介绍时要注意时间、地点、事物、事件等所用资料来源的说明;(3)既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更要合理开发利用课外时间。古今中外的数学史中,蕴涵着曲折的道路、闪光的思想、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将数学史的知识融入数学教学中,发挥数学史料的功能,是数学教育改革的一项有力措施,也是摆在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我相信数学史知识的运用必然会推动数学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使巍峨的数学宫殿更加金碧辉煌!参考文献:[1]数学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2]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3]林永伟等.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4[4]汪晓琴等.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科学出版社.2002.7[5]王谧.数学史与中学数学结合的几个教学设计.数学教学.2003.5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