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人民版历史总复习课件:第2部分_专题7__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专题概述本专题主要讲述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实践活动,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其内容主要包括1.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在斯大林领导下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道路而建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成就与不足,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二、考纲解析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掌握此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认识前者向后者转变的必要性。2.了解“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过程及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之处。3.概括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三、复习建议1.本专题已不是高考的重点,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命题多从设置新情境、运用新材料入手,考查学生的解读和分析理解能力,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都有,但所占分值都不大。2.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是其重点,特别是考查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异同点的比较。3.复习本专题一定要与必修一的专题九第一节美苏争锋和第三节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探索相联系。知识回顾能力探究知识整合课后作业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知识回顾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1)背景①对社会主义国家充满恐惧和仇恨的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政权扼杀在摇篮中。②国内被推翻的和资产阶级在各地发动叛乱。苏维埃地主③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决定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他们与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相勾结,向苏维埃俄国发动疯狂进攻。(2)内容①农业:实行。②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政策。余粮收集制国有(3)分配①取消,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义务劳动制。②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4)评价①积极影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②消极影响: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的反对。自由贸易军事性农民2.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在经历了四年和三年国内战争之后,工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2)经济危机引发了严重的危机。(3)1921年2月,波罗的海舰队基地发生水兵叛乱。世界大战政治喀琅施塔得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后的新情况。(2)提出:列宁在1921年俄共(布)代表大会上提出。战争结束第十次(3)内容①农业:以固定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②工业: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在国家掌握的前提下,部分国企可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商业:允许,实行自由贸易。④分配:废除,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粮食税核算经济经济命脉商品买卖平均主义(4)结果①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国家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巩固了政权。(5)评价: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向过渡的正确途径。工业化苏维埃社会主义即时练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同德国签署的《布列斯特和约》是一个()A.双方自愿签署的平等条约B.双方自愿签署的不平等条约C.使德国退出一战的条约D.社会主义国家与封建专制国家之间的条约[解析]《布列斯特和约》对苏俄来说极为苛刻,条约使苏俄失去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还有大量的战争赔款,但却为苏联赢得巩固政权的时间,故选B项。[答案]B2.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了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但在特定的非常时期,采取了非常的政策,这“非常的政策”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武装起义政策D.工业化政策[解析]1918年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联合俄国境内的反革命势力向苏维埃政权发动了疯狂进攻,占领了苏俄四分之三的领土,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敌人重重包围之中,故称为“非常时期”,为巩固苏维埃政权,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打败了敌人,巩固了政权,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违背经济规律,也一定程度上危害了农民和工人利益,故称“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故选A项。[答案]A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①1924年1月,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②苏联仍是一个落后的国。(2)目的①加强以维护民族独立。②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基础。斯大林农业国防力量物质技术(3)方针:1925年联共(布)“”提出了实现工业化的方针。(4)要点:优先发展,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十四大重工业(5)成就①到1937年,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②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强国。(6)缺点:过重,过轻,农业落后,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工业体系工业重工业轻工业2.农业全盘集体化:1927年联共(布)“”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3.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颁布。十五大(2)表现①经济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模式。②政治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又集中于。③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体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指令性计划斯大林思想文化(3)影响①经济:一定时期内推动了的迅速发展。长远来看,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②政治:维系了政局稳定,破坏了与法制。③思想文化:思想理论单调划一,文化创造力受到极大的压制。社会生产力民主即时练1.(名师原创)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苏联工业化所需的资金主要来源是()A.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工业化积累[解析]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的措施,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措施,与工业化时间不符,应排除;工业化本身需要大量资金,而工业化积累是工业化的结果,故排除D项;只有C项符合题意,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目的是为工业化解决粮食、原料和资金问题,故选C项。[答案]C2.下列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是()①促进了当时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②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③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提高④从长远看,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严重落后,而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关系密切的是轻工业与农业的发展,所以这一时期,虽然苏联生产力发展较快,但人民的生活改善不大,故排除②;①③是斯大林模式的积极影响,④是这种模式的消极影响,故选D项。[答案]D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在于()A.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B.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C.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D.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解析]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是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实施计划经济;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答案]D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①20世纪50年代,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②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斯大林1953(2)内容①农业方面:改变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削减农业税;大规模开垦荒地和。②工业方面: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③对个人崇拜进行批判。过分集中种植玉米斯大林(3)评价①冲击了,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②未能从根本上打破的框架。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2.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前期①措施: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改进工业管理。②效果:对的管理体制产生一定冲击;苏联军事和大为增强。新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综合国力(2)后期①状况:过分追求,改革步伐逐渐放慢。②结果:经济发展和下降,苏联陷入困境。稳定停滞3.莫斯科落日(苏联的解体)(1)内容①经济:戈尔巴乔夫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②政治: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社会主义”;倡导“公开性”“民主化”,纵容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将苏联改名为“”。发展战略加速科学自由化多党制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2)影响①“”事件后,苏联国家性质发生了质变。②年12月苏联完全解体。八一九1991即时练1.赫鲁晓夫在农业领域的改革中不能调动苏联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A.大规模垦荒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改变农业管理体制D.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解析]A、B、C、D四项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最能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是B项,但是B项却不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措施,故不能调动“苏联人民”的积极性,故选B项。[答案]B2.1972年5月,美苏签署的条约规定:双方的陆基洲际导弹冻结在1972年7月1日实有和正在建设的水平上,苏联为1618枚,美国1054枚。苏联陆基洲际导弹占据数量优势主要得益于()A.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B.赫鲁晓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C.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新经济体制”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解析]由题干给出的时间“1972年”可知当时苏联勃列日涅夫正在执政。他推行“新经济体制”,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尤其是军事工业,使苏联的军事工业获得快速增长,而题干中提到的“陆基洲际导弹”正是军事工业,故选C项。[答案]C3.戈尔巴乔夫说:“多一些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多一些民主、公开性和集体主义……多一些公民对全国事务及其对国际事务的良好影响的关切。总而言之,就是多一些社会主义本质所包含的内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A.实行对外开放政策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C.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解析]结合材料中“戈尔巴乔夫……民主、公开性”的信息,可知在考查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答案]B能力探究本专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包括三部分内容: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一战。但是对社会主义充满恐惧和仇恨(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偏见造成的)的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而俄国国内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也不断发动叛乱。一战结束后,以英、法、美为首的战胜国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决定武装干涉苏俄,他们与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相勾结,从四面八方向苏维埃俄国发动疯狂进攻,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苏维埃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内容与评价让学生说)。到1920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在经历了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已是满目疮痍。由于布尔什维克的许多领导人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做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因此国内战争结束后反而得到了强化,引发了许多农民、工人的不满,并导致了1921年2月28日波罗的海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新经济政策。(其内容与评价让学生说,教师强调)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实际出发,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典例1】(2012·山西十校摸底)“当一月底,在巴兹基召开的守备部队大会上……骑兵连的战士喊出这样的口号:‘赶走征粮队!’‘征粮工作该收场啦!’”材料描述的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是()A.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B.新经济政策遭到农民的反对C.农民对集体化运动不满D.斯大林模式下农民生活困难[点拨]在当时苏联红军中农民出身的战士占大多数,由“赶走征粮队”等口号可以看出,当时实施的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农民的不满,故选A项。[答案]A【典例2】(名师原创)如图是1920年5月列宁向开赴前线反击波兰干

1 / 1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