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技法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4.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对比、设问、反问、互文、双关、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部分,即辨认修辞格和阐释表达效果。常见的需要熟练掌握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对比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的作用说说而已。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指出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2.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3.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6.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8.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9.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10.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11.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1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出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夸张)•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拟人)•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仗/对偶)•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反问)•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设问)•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借代)•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修辞手法(主要的17种)比喻夸张拟人对偶通感排比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双关对比顶真叠词用典列锦互文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1、比喻;2、比拟;3、借代;4、夸张;5、对偶;6、设问;7、反问;8、双关;9、互文;10、反复。1、比喻:生动形象、化虚为实2、比拟:感情色彩鲜明、启人联想3、借代:特点突出、含蓄凝练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5、对偶:整齐和谐、表意凝练6、设问:启发思考、加强印象7、反问:加强语气、感情强烈8、双关:含蓄委婉、趣味性强9、互文:言简意赅10、反复:强调突出修辞手法的效果常见设问:1、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XX这一修辞手法的?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近王铚①山雪银屏晓,溪梅玉镜春。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索莫②贫游世,龙钟老迫身。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注】①王铚:曾为枢密院编修官,因忤奸相秦桧意,遭到贬斥。②索莫:孤寂沮丧的样子。第一联写“山”和“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联写“山”和“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首联写“山”和“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包裹着积雪的山峦像一道银色的屏风;清澄的溪水像一面白玉的镜子。形象地展示出一幅春日将临的明丽画面。修辞手法——1.比喻•定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分类: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解析赏析诗句的表达技巧,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使用的手法,二是这种手法的具体作用。“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是说卷帘把春愁放出屋外;本来“愁”是无形无色的,但用“放”“去”等动词,使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愁”化无形为有形,使得诗句更加形象化。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点明修辞)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像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化无形为有形,(阐释运用)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写出了词人在明媚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后,心情为之一畅的感觉。(分析效果)修辞手法——2.比拟•1.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2.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者把甲物当做乙物来描写都叫拟物。•3.作用: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比喻和比拟的区别•(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比喻和比拟的区别•请看如下例句:•(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感皇恩·出京门有感李俊民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据鞍归去也,情凄切!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一日三秋,寸肠千结”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日三秋,寸肠千结”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了夸张、用典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离愁之重、思念之苦以及与在京亲友们的情谊之深的思想感情。修辞手法——3.夸张•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韦诗第一句“皎如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赵诗第一句中“侵残烛”的应是“月”,此句以“晕”替代。赏析修辞手法时要结合诗歌表达的作者的感情,而这两句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则需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答案①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②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修辞手法——4.借代•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类别: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体。•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①诗中以“丝竹”代音乐;②诗中的“鞍马”代客人;③诗中以“杜康”代酒。①“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②“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③“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借代“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国都的代称。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借代•桑梓——•社稷、轩辕——•长安——•庙堂——•南冠——•婵娟、嫦娥——•桃李——•同窗——•手足——•汗青——•伉俪——•白丁、布衣——•桑麻——•黔首——借代•桑梓——故乡。•社稷、轩辕——国家•长安——国都·朝廷·君王•庙堂——朝廷•南冠——囚犯(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别云间》诗:“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婵娟、嫦娥——月亮•桃李——学生•同窗——同学•手足——兄弟•汗青——史册•伉俪——夫妻•白丁、布衣——百姓•桑麻——农事•黔首——百姓《新书.过秦论上》:“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借代“莲”暗指“怜”(即“爱”)。水中的芙蓉被一层轻纱般的薄雾遮掩着,隐隐约约,朦朦胧胧,恰似他那暧昧不明的态度。既形象地描绘出对方的神情意态,也揭示出自己又爱又怨的心理。诗的意境优美,含蓄。5.阅读下面这首晋诗,然后回答问题。《子夜歌四十二首》之35: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修辞手法——5.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修辞手法——双关•一、“芙蓉”和“夫容”,“莲”和“怜”,“藕”和“偶”谐音双关这种双关在南朝民歌吴歌中频繁出现。例如:“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子夜歌》)“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读曲歌》)芙蓉即莲花,本是大自然的一种植物,藕是荷花的根茎,这两个例子利用“芙蓉”谐音“夫容”,“莲”谐音“怜”,“藕”谐音“偶”而构成双关,含蓄地表达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二、“丝”和“思”谐音双关李商隐在《无题》一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与“思”双关,意即只要有一息尚存,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爱情。“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南朝民歌《作蚕丝》)此诗也巧妙地运用双关隐语,表达了劳动妇女对爱情的渴求和执著。修辞手法——双关•三、“柳”和“留”谐音双关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柳”者,“留”也。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李白听着远处的笛声,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乡思。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显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四、“期”和“棋”谐音双关《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唐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里有:“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长行是古代博弈之一种,“围棋”谐音“违期”,“莫围棋”即“莫违期”,用得巧妙,寓意深刻。修辞手法——双关•五、“匹”语义双关“布匹”和“匹偶”《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诗歌中的“匹”既指布匹,同时双关着“匹偶”。这位女子本指望两情相悦,将会有个美满的结局,没料到男子负心,留给她的是一缕织不成匹的乱丝,表达了对男子背约负心的痛心谴责。南朝民歌《作蚕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