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中语文_3.8《咬文嚼字》课件_新人教版必修5 (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课博览好句不厌百回改,妙语多从锤炼来。杜甫的“新诗改罢自长吟”,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孟郊的“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卢延让的“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无不诠释着美言妙句背后诗人锤炼语言的艰辛,也许正如王安石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看来,要创作出足以“泣鬼神”的佳句,还真得一番“咬文嚼字”。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朱光潜的文学常识。2.识记文中的字词。能力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2.学习议论文中举例论证的方法技巧。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严谨、创新的态度和求真求实的“咬文嚼字”的精神。新知目标第8课咬文嚼字课前自主预习·导与学课后知能提升·练与悟课堂名师点拨·思与用新课全景预览基础全面落实文本全程解析写法全新借鉴阅读全优选粹训练全程跟踪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并在上海与叶圣陶、夏衍、丰子恺等创办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为《中学生》)。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第五届中央委员。第二至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颇深。作品《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1933年朱光潜回国前的代表作。《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评价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咬文嚼字”一词通常含有贬义,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随笔随笔: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中国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皆用此名,“五四”以来十分流行,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新中国成立以后,它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很相似,常常把文学表现手法与政论结合起来,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感染力,是一种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朱光潜遭遇“朱光潸”朱光潜早年出版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当时最流行的书籍之一。1936年初,继《文艺心理学》等专著后,朱光潜写了《谈美》这本亲切自然的小册子。书店在出版时,将《谈美》封面附注上“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字样。书出版之后,受到广泛欢迎。不久,上海书摊上便出现一本署名“朱光潸”,题目为“致青年”的书。书名接近,姓名几乎难辨不说,并且该书也有一个副题——“给青年的十三封信”,与朱光潜先生的著作副题相比只少了一个“第”字,一眼看去,没有什么区别;封面设计也追踪其形:书名字形、位置相仿,连一些直线中间嵌一些星星都一样,所以,一位朋友寄这本书给朱光潜后,连朱光潜自己也以为是自己的作品。待看清楚后,朱光潜先生就给这位“朱光潸”写了一封信。首先,他请朱光潸原谅,说是自己误将此书认作自己的。接着他说:“光潸先生,我不认识你,但是你的面貌、言动、姿态、性格等,为了以上所说的一点偶然的因缘,引起了我很大的好奇心……不认识你而写信给你,似乎有点唐突,但请你记得我是你的一个读者。如果这个资格不够,那只得怪你姓朱名光潸,而又写了《给青年的十三封信》!”之后,朱光潜先生将自己写《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时的情形略作回溯。认为当时“稚气和愚”,但因坦白的流露,才得到青年的喜爱。这话的潜台词,大约是告诉那位“朱光潸”,人得“坦坦白白”、“老老实实”做人,否则就算一时得逞,也难保长久不被人戳穿,落得不道德。这封信的落款也颇有意思:“几乎和你同姓同名的朋友。”信当然无法寄出,只好在《申报》上发表。一、读准字音1.单音字(1)香茗.(mínɡ)(2)婵.娟(chán)(3)箭镞.(zú)(4)岑.寂(cén)(5)斟酌..(zhēn)(zhuó)(6)词藻.(zǎo)(7)付梓.(zǐ)(8)搅.扰(jiǎo)(9)烹.饪(pēnɡ)(10)尺牍.(dú)(11)下乘.(chénɡ)(12)清沁.肺腑(qìn)2.多音字(1)晕月晕.yùn晕.头转向yūn(2)藉蕴藉.jiè狼藉.jí(3)嚼咬文嚼.字jiáo咀嚼.jué倒嚼.jiào(4)恶恶.心ě恶.声恶.气èè深恶.痛绝wù(2008·江西高考)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付梓.(zǐ)炮.烙(pào)栉.沐(zhì)锱.铢必较(zī)B.颔.首(hàn)亘.古(ɡèn)不恤.(xù)否.极泰来(fǒu)C.歆.羡(xīn)下乘.(chénɡ)隽.永(juàn)咸与.维新(yǔ)D.执拗.(niù)邂.逅(xiè)忐.忑(tǎn)便.宜行事(biàn)解析:A项中“炮烙”的“炮”读音应为páo。B项中“否极泰来”的“否”读音应为pǐ。C项中“咸与维新”的“与”读音应为yù。答案:D二、认准字形(1)zī锱铢必较zī缁衣zī辎重(2)箭zú镞民zú族cù簇拥(3)流bì弊bì敝帚自珍荫bì蔽(4)chán婵娟chán蝉联dān殚精竭虑肆无忌dàn惮(5)编jí辑yī揖让舟jí楫通jī缉(6)案dú牍买dú椟还珠舐dú犊情深dú渎职穷兵dú黩武(2004·浙江高考)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耗费坐标系仗义执言忧柔寡断B.疏浚度假村良晨美景各行其事C.渲染编辑室饥肠漉漉枉费心机D.弹劾协奏曲融会贯通志大才疏解析:A项“忧”应为“优”。B项“晨”应为“辰”,“事”应为“是”。C项“漉漉”应为“辘辘”。答案:D三、用准词语(一)词语解释1.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2.自鸣得意: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鸣,表示以为。3.点铁成金:神话故事中说仙人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子,多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4.不即不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5.学富五车:语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后用“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6.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7.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毫无趣味。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二)词语辨析1.简捷简洁例句①记者仔细观察并体验了AMT的操作,切实体会到了手自一体换挡方式的实用。②大凡好文章好论著,不外三要素: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文字。辨析“简捷”指快捷,有两个用法:①简便快捷;②直截了当。“简洁”指说话或行文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简捷简洁2.难免不免例句①在前一阶段,我摘抄了很多难题,虽然都弄懂了,但是时间长了会忘记一点。②尽管利润持续下滑有些令人沮丧,但中国电信正试图通过打破CDMA在中国8年来的怪圈,以期实现成倍的发展后劲。辨析“难免”是形容词,表示客观上不能或不易避免,多用于事情尚未发生的时候,既可用于肯定句,也可用于否定句。“不免”是副词,表示客观上不能或不易避免,只用于肯定句,可用于事情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的时候。难免不免3.含糊模糊例句①在任何情况下,都矢志不移,服务社会,来不得半点,这才是真正在履行社会责任。②水企业提供的成本中有众多是的成本,比如人员工资、污水处理费等生产成本。辨析“含糊”指不明确、不肯定,多用于文章、态度、语言等,属于贬义词,此外,还有马虎、不认真和示弱的意思。“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多形容具体事物的外部形状。还有动词用法,意思是“混淆”。含糊模糊(2009·山东高考)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谈起抗震救灾,温总理________很深。他动情地说:“这次抗震救灾,更加深了我对人民的爱。”②在破解开发型资源城市转型难题的过程中,该市________原有资源,以钒钛资源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③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鲜明,但常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________显得犀利有余,老练不够。A.感受依托未免B.感触依附未免C.感触依托不免D.感受依附不免解析:①感受: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感触: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的思想情绪。根据语境,选“感触”。②依托:依靠。依附:附着;依赖,从属。根据语境,此处应选“依托”。③未免:实在不能不说是。不免:免不了。答案:C对应能力目标1整体阅读全文,试完成下面的表格:部分段落层解内容段解第一部分1~5(1)“你这……”咬文嚼字的道理“你是……”“你有……”字数不同,意味不同(3)(2)“推”,“敲”句式不同,意味不同“李广射虎”字眼不同,意味不同第二部分6~7用好联想意义不易控制(6)(4)(5)作者(懒于创新)读者(影响情趣)第三部分8谨严,勤奋,推陈,出新咬文嚼字的养成意蕴丰富克服“套板反应”咬文嚼字的方法一、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1.对应能力目标2作者在文末第8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那么作者在文中举的“几个实例”有哪些?举这些实例各有何用意?列举的事例作者的用意(论证的观点)(1)郭沫若改台词①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句式不同,意味也不同,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列举的事例作者的用意(论证的观点)(2)②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也不同,斟酌文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3)“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③王若虚改“李广射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列举的事例作者的用意(论证的观点)(4)④对于文字的联想意义,如果用得好,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实例⑤联想意义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语。《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如何分析举例论证的作用解读: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合称举例论证,它包括摆事实和事例论证。指津:解答分析举例论证的作用类题目,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先弄清作者列举了什么典型事例;(2)再弄清作者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3)最后结合事例,具体说说如何使作者的观点表达更鲜明,说服力更强。请你参考本处的提示解后面“训练全程跟踪”中的第8题。二、阅读文本第5段,完成下列问题2.本段开头两句话的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明确了作者的观点,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意图,他的主张是:任何文字都与思想感情紧密相连,没有情感在内的文字是不存在的。3.依据作者的观点,贾岛诗句中的“推”和“敲”字在意境上有什么区别?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推”略显鲁莽,但却可表示孤僧步月归寺,显示的意境是冷寂的;“敲”显得僧人拘礼些,也就显得寺内有人应门,比“推”多了一些温暖的意味。4.作者在本段中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又形成了什么结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①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与形式相随而变。②在文字上的推敲,实质上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三、阅读文本第7段,完成下列问题5.作者在文中指出“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请问这句话的具体含意是

1 / 6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