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移情草木――花鸟画[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移情草木——花鸟画课件制作:黄娟花鸟画的分类工笔花鸟画写意花鸟画小写意花鸟画水墨花鸟画二、以使用水墨色彩上的差异,分为大写意花鸟画泼墨花鸟画设色花鸟画白描花鸟画没骨花鸟画一、以描写手法的精工或奔放,分为花鸟画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它往往通过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时代精神,间接反映社会生活,在世界各民族同类题材的绘画中表现出鲜明的特点。花鸟画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皈依。一、在造型上,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二、在构图上,它突出主体,善于剪裁,讲求布局中的虚实对比与顾盼呼应,且在写意花鸟画中,善于用与画风相协调的书法在适当的位置书写画意,辅以印章,成为以画为主的综合艺术形式。三、在画法上,花鸟画因对象较山水画具体而微,又比人物画丰富,所以工笔设色更具写实色彩或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而写意花鸟画则笔墨更加简练,更具有程序性与不可更易性。黄筌(五代)黄筌,擅长花鸟、人物、山水。花鸟画多取材于宫廷苑囿中的珍禽异卉,风格富丽,与同时代的画家徐熙清秀的画风形成花鸟画的两大流派,被称为“黄筌富贵,徐熙野逸”。《写生珍禽图》这幅画左下角有“付子居宝”题字,可能是黄筌给他的次子黄居宝习画的范本。画了鸠、雀、鹡鸰等十只鸟,还有黾、昆虫等,以细笔勾勒,轻色晕染而成。飞鸣栖止,情状不一。黄筌《写生珍禽图》(绢本,纵41.5厘米,横70厘米,设色,故宫博物院藏。)《枫鹰雉鸡图》李迪(南宋)此图构图新奇巧妙。苍鹰位于左上角,沿着它的视线,到右下角的雉鸡,在画面上开成一条无形的对角线,景物集中在右上侧,除左下角数株衰草与之呼应外,中间部分只用两条简洁的横线勾出山坡的走向,这种横与斜的交错、疏与密的对比,不仅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同时也创造出空旷明亮的空间意象。《枫鹰雉鸡图》李迪(南宋)枫鹰雉鸡图中鹰和雉鸡的头部特写。鹰的凌厉目光和雉鸡的惊恐眼神,生动而传神。(宋)文同北宋画家。字与可,号笑笑居士、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文同善画墨竹,并对后世有巨大影响。文同爱竹,在居室周围常植竹木,朝夕观览。他在任洋州知州时,于筜谷构亭,游处其间,因而对竹有深入的观察和体会,画竹能妙得其理,“成竹于胸中”,遂能得心应手,经过酝酿构思,振笔直画,不惟写形,而且赋竹以品格,托物寄兴,抒发个人情怀。文同创造了多种墨竹形象,如纡竹、偃竹、折枝竹、丛竹等,又传“画竹以墨深为面,淡为背”始自文同。此图竹竿曲屈而劲挺,似竹生于悬崖而挣扎向上的动态。《宣和画谱》认为“竹本以直为上,修篁高劲,架雪凌霜,始有取也”,此种弯曲的竹子自然是不可取的。而据记载文同却偏爱画纡竹,或许正因为变形而又顽强向上的竹子,更能引起他的思想共鸣。此图竹竿用笔自然圆浑,墨色偏淡,节与节之间虽断离而有连属意。画小枝行笔疾速,柔和而婉顺,枝与枝间横斜曲直顾盼有情。此图之竹叶更是笔笔有生意,逆顺往来,挥洒自如,或聚或散,疏密有致。在墨色的处理上更富有创造性,以浓墨写竹叶的正面,以淡墨表现竹叶的背面,使全图更觉墨彩缤纷和有丰富的层次。综观全图,竿、节、枝、叶,笔笔相应,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文同非凡的笔墨功力和对竹的深刻的理解。(宋)崔白北宋画家,善画花竹翎毛,亦工佛道壁画。北宋承五代之后,花鸟画呈现出繁荣局面,宋初宫廷花鸟画以黄筌的工致富丽的花鸟体制为标准,评定艺术高下,延续达百年之久。崔白进入画院后以更为生动自然的花鸟画打破了黄家画派对宫廷花鸟画的垄断局画,使画风发生明显的变化。崔白画花鸟,善于通过对季节变化的自然环境中花鸟情态的细致刻画,取得真实生动的效果。他的画构思新巧,画法上工中带写,不尚琐碎,特别是画败荷芦雁等秋冬季节的花鸟尤具特色,据记载他作画多不用木炭起稿,绘界画不借用直尺界笔,而“曲直方圆,皆中法度”,“落笔运思即成”,反映了他艺事高超技巧熟练。现存崔白《双喜图》是其重要传世作品,表现秋风劲吹摇撼树木,双鹊掠飞鸣噪,引起野兔的回首观望,风竹败草和雀兔之间的联系情节中极为生动地表现了荒寒气氛。《寒雀图》则画冬季枯树上十余只麻雀蜷缩鸣叫的不同情态。崔白《禽兔图》(原名《双喜图》)画中两只绶带鸟,一只栖于树,一只飞于天,向着出洞觅食的野兔喳喳地鸣叫;树叶、小竹、野草也作随风披拂之势。加之采用灵活的小写意笔法和清淡的设色,使画面显得疏旷而有生活情趣。崔白《寒雀图》(宋)扬无咎南宋画家。宋高宗时(1127年—1162年)因不满秦桧,多次拒绝作官。精绘画,擅长用水墨写梅竹、松石、水仙,尤以墨梅著称。扬无咎创造出一种用细线圈花的画法,其所取材,多为山间水滨的野梅,疏枝冷蕊,具有荒寒清绝之趣。因与宫廷画家笔下珍奇富丽的“宫梅”相比,别具“野逸”格调,故被戏称为“村梅”。他的墨梅,不仅创立了墨梅新派,还推动了文人水墨画的新发展。当时仿学他的人很多,形成了一股新的画风。扬无咎存世代表作有《四梅图》、《雪梅图》等。《四梅图》分四段画梅花的不同状态:未开、欲开、盛开、将残。粗干用“飞白”笔法,呈瘦劲之势,细枝以劲直的线条一笔撇出,具挺秀之态;花朵是白描勾圈,在水墨枝干映衬下,更显得皎洁清丽。卷首自题柳梢青词四首。《雪梅图》绘野梅,疏竹,浓墨写干,细笔勾花,淡墨烘底,留下空白表现雪梅花,黑白对比分明,生动地传达出梅花的清肌傲骨,为他早期雪梅题材中的存世名作。中国画家在很久以前就把“梅、兰、竹、菊”这四种植物称为“四君子”,奉为君子美德的象征。例如春兰、夏竹、秋菊、冬梅既可以描述四季的变化,又把文人画家们的情感寄托在“四君子”中,同时也是朋友、文人间交流的手段。尤其是梅花,它耐受严冬的寒冷而开放,花香四溢,作为最早报春的花木而被众多的画家所喜爱。被传为墨梅创始者的花光和尚(释仲仁)由于偶见月光将梅花影子映照在纸窗上,就创作了以墨晕作梅花的画法。而扬无咎继承其法又有所变化,创造出一种用细线圈花的画法,其取材多为山间野梅,疏枝冷蕊,具有荒寒清绝之趣。因与宫廷画家笔下珍奇富丽的“宫梅”相比,别具“野逸”格调,故被戏称为“村梅”。中国画家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春兰、夏竹、秋菊、冬梅既可以描述四季的变化,又把文人画家们的情感寄托在“四君子”中,尤其是梅花,它耐受严冬的寒冷而开放,花香四溢,作为最早报春的花木而被众多的画家所喜爱。元代出现了墨梅画家王冕(1287-1359年)。他的花瓣的画法可以说是在“梅画”的历史中变化最大。王冕的梅花有两个特征。一是用细笔(工笔)画出花瓣的轮廓;二是把无数的花画进画面。这种美丽而又密集的梅花的画面效果被形容为“万玉”。王冕的画法是先画一笔,再重压一笔,多数情况下花瓣用弧状的左右两笔来描绘,花瓣的边缘重点强调,使花瓣富有弹性和生机。《桃竹锦鸡图》王渊元只用深浅不同的墨色,以传统的笔法和墨法画出,不仅造型准确、生动,还表现出锦鸡羽毛的柔滑感、花的饱满艳丽感、石的坚硬感,使人感到无彩似有彩,别具清素、高雅之格趣。(明)徐渭字文清、文长,号天池,晚号青藤。幼年丧父,20岁时考取秀才,以后屡试不第。37岁在闽总督胡宗宪府中任幕僚,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入狱自杀。徐渭惧怕牵连,一度发狂,自杀未遂,失手杀死妻子张氏,入狱7年。晚年生活贫苦,靠卖书画度日。徐渭在诗文、戏曲、书画等方面,均有深厚的造诣,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的书法也颇有特色,擅长行书,出自米芾,而更加放纵,不拘成法,人称书中“散圣”。徐渭中年以后才开始学画,山水、人物、花鸟、走兽、鱼虫无不精妙,尤其是水墨写意花卉,完成了写意花鸟画的重大变革,推动了大写意画派的发展和盛行。所绘题材常常突破对象本身的局限,而强调主观的感受。对客观物象的描绘,他常常是信手拈来,横涂竖抹,不求形似,不拘成法。在笔墨运用方面,他根据生宣纸的晕渗性能,充分发挥水墨之长,尤其是能综合泼墨、破墨、积墨之法,以迅疾奔放的笔调,随意点染,使画面既水墨交融,又富有层次变化,形成淋漓尽致的特色。他那大刀阔斧、纵横睥睨的笔法,更使其作品具有磅礴的气势和豪放的格调。这种手法恰当地表达了他激昂、郁愤的思想感情。徐渭《墨葡萄图》(故宫博物院藏),以饱含水分的泼墨法,点染出纷披错落的藤条和透明欲滴的葡萄。笔墨奔放淋漓,随意挥洒,状物不拘形似,神韵自在。画上自题七绝诗一首:“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抒写了他郁郁不得志的心绪。《杂花图卷》全卷横长10.5米,洋洋洒洒画13种四季花果树木。皆以狂草之笔写出,并非着意状物,而追求在运笔、泼墨的气势中,表现画家胸中的一股不可磨灭之气。(清)郑燮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中进士。郑燮为政有干才,痛恨官场腐败作风,同情底层群众。在潍县任上的头两年,适逢山东大灾荒,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痛景象,郑燮采取应急措施,不及申报上司批准,动用官仓粮食借贷给饥民;秋后灾情仍重,他又焚烧了所有贷券,采取以工代赈办法,修城凿池,招徕远近灾民赴工就食;责令邑中大户开厂煮粥和积粟之家平粜囤粮,使饥民得以度过灾荒。但这些措施,却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他离潍县时,囊橐萧然,仅有图书数卷,百姓痛惜挽留,甚至为其立生祠。罢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郑燮专长于画兰、竹、石、松、菊等,偶亦写梅,剪裁构图崇尚简洁,笔情纵逸,随意挥洒,苍劲豪迈。如《墨竹图》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其书法以画法入笔,纵横错落,整整斜斜,如乱石铺街,别具一番风味,后人亦称其体为板桥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板桥老人郑燮郑板桥《竹》(清)虚谷(1824年—1896年)虚谷姓朱,名虚白,字怀仁,出家为僧后以虚谷名。安徽歙县人。青少年时居扬州。一度任清军参将,曾为曾国藩画像,后“意有感触”,于咸丰三年(1853年)在安徽九华山出家为僧,但“不礼佛号,以书画自娱”,人品画艺均受到推崇。清虚谷《松鹤图》虚谷画花鸟草虫,擅长运用枯笔逆锋作颤动的线条,似续似断,韵味十足,所画鸟、鱼、松鼠等动物,活泼生动、清新可爱。清朱耷《鹌鹑图》朱耷的花鸟画奇特而雄健,常以画中景物寄托国破家亡,身世飘零的悲愤之情。如图以鹌鹑自喻,着意夸张鹌鹑的眼睛,眼圈画得特别大,黑而圆的眼珠,顶在眼眶上角,表现出昂首向天,白眼看人,冷峻孤傲的气质。笔墨高度精练,似不着意,却韵味深长。齐白石(1863年—1957年)齐白石的绘画,以花鸟草虫为大宗,且兼工、写两种作风,都造诣高深。齐白石的艺术能获得如此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与他在作品中所表达和流露的深厚的民族情感、质朴的农民气质、孩子般的率直天真分不开。他的回忆、他的爱与恨、他的牢骚与幽默、他的人生体验和智慧,都质朴无华的融铸笔端。对土地、家乡、亲族和祖国山河草木的一片深情,都化作水墨和色彩的图画,从而构成与传统文人画常有的超脱避世、哀惋静观截然不同的精神特色,洋溢着健康、欢乐、诙谐、倔强、自足和蓬勃的生命力。齐白石没有留下论画的著作,但他有许多论画的散句,凝结了他实践的经验,三言两语,往往直探艺术真谛。如“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齐白石的写意人物画简括、传神、充满人情味和幽默感齐白石画的虾由于成功地发挥了水墨和生宣纸的特点,出现一种通体透时的质感。人们觉得他把虾画活了,但如果和真虾对照,又不完全相同,是经过了提炼、夸张,给人的感觉比真虾更生动,齐白石称此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幅花卉图上的蜻蜓在鲜花周围飞舞《青蛙与蝌蚪》潘天寿(1897年—1971年)潘天寿的艺术,画、书、印、诗俱佳,尤以绘画盛名于世。他常用的闲章“强其骨”,概括了他的审美追求──以骨气、骨力取胜。不论书、画,也不论构图、用笔,都追求雄强、豪壮、气势、刚阳之美。他画岩石,不求圆润、玲珑、剔透、灵动,而求方折、兀突、陡峭、坚凝。其用笔,务以苍劲、奇峻、挺拔、古拙、生辣为准。他以书入画,但他多以隶书与魏碑运笔,而不以草书与篆书运笔,多方折大起大落,布阵严正雄阔,贯于平面分割。因此,他的作品给人感受更多的是雄怪、势壮力强,博大而静穆,概言之,近于壮美乃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