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虚实结合(最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江苏省清江中学王媛媛知识目标:1.掌握诗歌中虚写和实写的概念;2.掌握诗歌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力目标:正确运用诗歌表达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情感目标:掌握诗歌抒情委婉含蓄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掌握“对写”的基本特征及用法;2.正确运用诗歌表达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指出下列诗歌哪些是“实”,哪些是“虚”?课前练习:展示相关微课内容2010年江苏卷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参考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2015年江苏卷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请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参考答案:①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②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③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什么是古诗词中的虚与实?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虚实结合”定义虚实结合在古诗词中的重要作用?关于虚实的重要作用,诚如金圣叹在《水浒》批语中所说:“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诗词中虚实结合常见的几种形式1.借助想像虚拟意境2.从对方起笔生情(对写)3.借助梦境的描写化虚为实4.借助修辞化虚为实5.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在一些抒情诗中,作者常常突破时空的限制,通过想像将对方的言行摄入诗中,增强诗词的情趣,扩大诗词的意境,将所抒发的情感加以深化,也叫“对写”。二、从对方起笔生情(对写)自由讨论:你知道哪些运用“对写”的例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安史之乱,安禄山攻陷长安城,此时杜甫家人正在鄜州。但杜甫却被叛军拘禁在长安,中秋望月思家而作此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不说自己如何思念山东兄弟、家乡亲人,而是想像着家乡的亲人如何思念自己。“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通过想像远在鄜州的妻子思念自己来增强思乡念亲之情。这种立足对方来想象的写法,更能委婉含蓄、曲折有致地表达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有评语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问:本诗第三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分析。(4分)练习(一)答:①运用想象(对写)的手法。(1分)②诗人撇开自己,从相思的另一方来写,写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思念着千里之外的我。(1分)③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深挚的思乡之情。(2分),四、借助修辞化虚为实诗词中当一些抽象的内容难以表达的时候,诗人常常不是空洞地抒情,而是借助修辞,特别是比喻手法化虚为实,使表达的情感易于捕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愁”是一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然而在古代诗词中诗人们却把这“愁”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让愁有了数量、有了重量、有了长度,让我们可感、可见、可闻。课堂总结命题方式:请从“虚与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简要分析。请指出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答题步骤:①分析实写内容,简要描述(诗中实写…或…是实写)②分析虚写内容,简要描述(诗中虚写…或…是虚写)③点出此手法的艺术效果及所表现的诗人的情感。附: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①使…形象更丰满;②使…感情表达更充沛,更淋漓尽致;③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意境。上述可见,诗词的虚实结合,写法变化多端,但无论怎样变化,都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必然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描写到抽象描写,从实景到虚景,由浅而入深。练习(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偶成(宋)饶节松下柴门闭绿苔,只有蝴蝶双飞来。蜜蜂两股大如茧,应是前山花已开。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答案:①前三句实写:松荫之下柴门锁着一院绿苔,成双成对的蝴蝶不停地飞舞,还有两腿拖着重重花粉飞来的蜜蜂,这些都是眼前之景。②后一句是虚写:前山繁花似锦的世界,这是想象之景。③虚实相生,交织成一个幽僻而又充满春意与生机的画面,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课后作业1.完成学案相关内容。2.背诵《三峡》。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