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审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只有具有理性讨论公共利益能力的人,才适合成为公民。亚里士多德Socrates(470-399B.C.)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需要进行探讨的知识,人间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和挑战的。任何以往或现实的道德认识和行为都不是最高权威,人们可以而且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对它们进行审查。他看到历史和现实光辉的一面,但他知道历史和现实总是不如人的理想。去除了缺点才有可能完善,批判错误是对美好的追求。苏格拉底是一个批判者,他希望通过毫不留情的批评,刺激人们改善自己的行为,刺激社会改善道德风尚。他大声宣布:“[希腊]城邦虽然伟大高贵,就像一匹骏马,但由于它庞大,所以容易懒散迟钝,需要牛虻叮它、刺它,才能使它活跃起来。我想,神把我给予这个城邦就是让我做这样一只牛虻。”课程目的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和习惯掌握分析、评估论证的方法提高理解能力和论说水平计划学时54学时学习技巧课堂理解多做作业留心应用授课人简介武宏志(1957-),汉族,陕西榆林市人,逻辑学研究生学历。教授。学术方向为批判性思维、论证逻辑和谬误。著有《谬误研究》等,在《光明日报》、《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等发表论文百篇。Email:yaydwhz@sohu.comyaydkych@public.xa.sn.cnTel:2332395(H)批判性思维精神气质求真思想开放分析性系统性自信好奇性批判性思维核心技能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我校准普遍智力价值对思想和行为的质疑和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完成的。在其典范形式里,批判性思维以超越主题内容的普遍智力价值为基础。只要一个人对检核关于一个问题、难题或境遇的论证的质量感兴趣,那么,普遍智力标准就必定被用于思维。清晰性正确性精确性一致性相干性逻辑性深度广度公正论证逻辑(Logicofargument)对20世纪70年代西方兴起的“非形式逻辑(informallogic)”、“新修辞学(newrhetoric)”和“论辩理论(argumentationtheory)”等相关内容的综合。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批判性思维作为对记忆和反刍老师或教科书所说的那种复制性的、低层次学习的矫正方法而出现。而且,西方历史文化背景提供了论证逻辑的温床。那时,美国到处盛行关于越战、妇女地位、民权等问题的辩论。学生们的抗议活动并不限于政治和社会主题。在大学里,学生们呼吁课程应与他们作为公民的需要相关联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非形式逻辑首先以逻辑新教科书的形式宣告自己的诞生。新教科书H.Kahane.Logicandcontemporaryrhetoric:theuseofreasonineverydaylife.1971.S.N.Thomas.PracticalReasoninginNaturalLanguage.1973.M.Scriven.Reasoning.1976.理论渊源Ch.PerelmanandL.Olbrecht-Tyteca.NewRhetoric.1958.英文1968.StephenToulmin.TheUsesofArgument.1958C.L.Hamblin.Fallacies.1970.这三个研究构成了非形式逻辑生长的理论土壤。佩雷尔曼将焦点从证明移到了论辩,强调听众的可接受性;图尔敏同样提出几何学逻辑学和论证的实际使用的分离,提出论证领域(argumentfield)的概念;汉布林把独白改变为以“承诺”而非真命题为中心的对话。现在,论证逻辑不仅是一个活跃的学术领域,也是大学里一门越来越看好的课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有40%以上的大学以批判推理、批判性思维、非形式推理、非形式逻辑、理由与论证、实用推理、实用逻辑、论辩、逻辑与辩证法等名义开设论证逻辑课程。研究内容论证逻辑包括表述论证的语言、论证的辨识、论证的本质、论证结构分析、论证形式(型式scheme)、论证评估、论证的运动、论证的建构、论证的一般规范和谬误。简言之,论证逻辑是研究论证分析、评估的标准和方法的科学。它也可简称为论证哲学。表达实际论证的自然语言Ch.2.Ch.3.作为辩证过程的论证或论辩Ch.2.Ch.9.Ch.10.逻辑方法Ch.6.Ch.7.Ch.8.论证构造和评估技术Ch.4.Ch.5.与批判性思维相结合Ch.1.Ch.11.谬误理论Ch.3.Ch.5.Ch.6-11.修辞学分析Ch.3.Ch.4-5.Ch.9.研究的意义批判性思维者区分可靠的和不可靠的理由,并权衡证据,判断什么是合理的,进而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提出证据或理由支持一个观点或信念,就产生一个论证。分析该信念是否真的被证据或理由所支持的活动就是辨识论证、澄清论证和评估论证。所以,论证逻辑和批判性思维有几乎相同的词汇。论证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讲授的核心是,最一般地帮助学生发展有助于他们理解论证和非论证的交流技能,以使他们成为能够辨别伪装的好论证的理性消费者。只有具有理性讨论公共利益能力的人,才适合成为公民。人必须经过自我塑造才能担当起公民的角色。充分发扬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要求。民主要求公民具备思想开放的批判性思维气质。问题解决需要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能引发新的或更好的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是对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检测,以保证其有效力的思维方式。知识的真理性特质只有通过外在化的批判性检验才能获得。对话的概念和构成对话是双方为了完成一个目标而进行一系列来回传递讯息的互动的交际过程。它的基本单元是讯息。在对话中,一个讯息是一个移动或包括信息片段(即命题)的言语行为。一个讯息可以是一个断言,一个问题,或对一个行动的请求。对话的概念包括7个要件:1.有两个参与者(a和b),而且每一个都有一个包括命题集的承诺集。命题集也可能表征参与者的内在知识或策略。2.a发送讯息(Ma)给b3.b接受讯息Ma并且发送讯息Mb返回给a4.b理解该讯息,他所回送的Mb基于b所具有的内在知识或策略5.b所发送的讯息Mb受到他所接收到的Ma的影响6.较长的对话一般包括具有某种顺序的讯息序列7.讯息序列必定向某个最终的阶段或目标移动对话=游戏游戏首先得有两个玩家或对手。其次,要有一套玩的规则(如轮换击球、发球、出界、违例、犯规等)。第三,关于输赢的规则。第四,游戏的参与者都有自己的目标。当然,要使游戏能正常地开始并进行下去,双方必须接受规则。从语用分析来看,对话有一个游戏的结构。像许多游戏一样,对话可能包括冲突、争辩以及争夺胜利。对话满足游戏的这些特征。对话当然是两个人或团体参加;对话有其普遍认可的规则,比如,轮换说话、主张者负有举证责任等;对话也有其决定输赢的规则,例如,亚里士多德就指出,当一方陷于矛盾或粗暴无礼时,对话就结束了,当然也就有一方输了;对话的参与者有自己的目标,比如在谈判对话中,参与者的目标是获益最大化,而在批判性讨论这种对话中,对话者的目标是使另一团体信服。同样,无论何种对话要进行下去,参与双方必须接受特定对话类型的规则。现实对话的组成1.参与者。一般有两个参与者,称作提议者(辩护者、支持者)和回应者(反应者、应答者)。一个对话可能有任意数量的参与者,但本质上,一个对话可归约为两个主要的参与者,即正方和反方。2.移动。参与者必须以一种移动配对的序列轮换做出移动。正规情况下,这些移动或者是一个提问,或者是采取断言的形式对一个提问的回答。3.承诺。参与者承诺的总汇。一个承诺集就像一个知识库或人工智能的数据库。在移动中,命题可以插入参与者的承诺集或从其中删除。4.程序规则。规则规定哪个移动被要求、被允许或被禁止。在理想情况下,这些规则应在开始阶段或先于对话序列的初始阶段就被确立或认同。包括措辞规则,对话规则,承诺规则和策略规则。5.对话目标。对话必定有某个特定的目标或成功的标准,以便按照这些规则,特殊类型的移动序列算作对话的成功点或解决。对话类型初始状态参与者的目标对话目标说服意见冲突说服其他团体解决或澄清问题探究需要证明发现和核实证据证明或证伪假说谈判利益冲突获益最大化双方利益的合理分配信息寻求需求信息获得或提供信息交换信息商议困境或实践选择共同确定目标和行动决定最佳行动路线争吵个人冲突在言辞上猛烈打击对方揭露冲突的深层基础DouglasWalton1999对话的6种基本类型论证的定义Argument在英语的通俗用法中,往往指两个人之间的、常常会伴随着紧张气氛和情绪的争论或争吵。汉语中,论证一词则无此否定性含义。论证是批判性对话。论证为某个主张提供理由。论证是用于打消人们对某一主张的怀疑的。论证可从三个层面来研究:逻辑学——研究作为产品(product)的论证,即主张和理由的陈述集;辩证法——研究作为程序(procedure)的论证,即在质疑和释疑的互动过程中依据规则履行论证责任;修辞学——研究作为过程的论证(process),即说服听众的过程。综合起来得到一个论证的定义:论证是一个团体为打消另一团体对某一主张的可接受性的现实的或潜在的怀疑而提出理由的过程以及该过程的产品。作为言语行为的论证言语行为论人们的一个言语行为,不仅是在说事,而且也是在做事。当说话者S在语境C中对听话者H说出一个话语U时,S同时实施了四种行为:发话行为=说出一串话语;命题行为=该话语包含的指称与陈述;行事行为(语旨行为)=做出陈述、断定、声明、疑问、命令、许诺等;语效行为=行事行为对听话者在思想、信念、行动上产生的某种效果。完成断言、肯定、陈述、许诺等这些语旨行为,需要遵守四个条件:A.命题内容条件:即要有某一命题P;B.预备性条件:(1)S有证据显示P的真实性,(2)对S和H来说,并不显而易见H知道P;C.真诚性条件:S相信P;D.实质性条件:断言被看作对P表达一个现实事态这一结果的承认论证是一种言语行为作为行事(语旨)行为,论证是逻辑地相联结的断言。在正规情形中,S提出一个主张,也提出S认为对该主张予以知识性支持的其它断言。最简单的正规论证必须包含两个断言(即一个前提和一个结论)和论证的指示词。句子层面上的言语行为是基础的言语行为,而论证是复合的言语行为。论证的言语行为功能最好从语篇而不是句子的层面上加以理解。首先,陈述、请求、许诺等言语行为,用一个单句可能就够了,但论证需要一个以上的话语来完成。其次,形成论证的话语有局部的和总体的交际功能。组成论证的每一话语单句有自身的交际功能,而所有话语组合起来又具有论证的交际功能。例如,论证中的某一话语或许是陈述,疑问或建议(在实践论证或建议性论证中),但不管何种论证,其总体交际功能或意图,都是消疑或说服。第三,论证的言语行为是一个群体,它无法自立,必须通过某种途径与它所维护的论点联系起来。而其他言语行为,如许诺、陈述、请求就不一定需要这种特殊论证的言语行为条件用P代表前提或前提集,而C代表结论并假设论证中的单个推论,我们对论证活动的正规的行事(语旨)行为列出如下条件:A.命题内容条件包含于话语U中的话语P和C,能被适当地分析为被断定的命题。B.预备性条件1.S相信H并不完全接受C(即并不将C视为显然真的)。2.S相信H接受或将要接受P。3.S相信H会接受P为C提供充分的逻辑支持。C.诚实性条件1.S相信P在认识上是可接受的。2.S相信P对于C是充分的逻辑支持。D.实质性条件S说出话语U的企图是使H确信,以P为理由,C在认识上是可接受的论证的社会性、辩证性和语用性论证的社会性:由于言语行为往往表现为交际行为,论证也就是两个或更多的语言使用者之间的言语交际过程;这完全不同于将论证作为单一语言使用者的语言展示行为来对待。论证的辩证性:“辩证”取古希腊“辩证”之意义,即对话和批判。论证是批判性对话或讨论。论证是一种使人信服的批判性手段,而不仅仅作为劝诱人的手段。在论证过程中,论证者将每一个论据都看作是批判讨论的一部分在批判性讨论中,争议不是被简单地中止,而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消除对方的疑惑,使论证为其所接受。论证的语用性:论证涉及了说话者、听话者以及言语的效果等,因此它就属于语用学范畴。一个论证在多大程度上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