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良好的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特拟定本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努力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二、学生基本情况大部分学生能自觉遵守纪律,集体荣誉感强,思想活跃。但有少部分学生受家庭、社会等不良风气的影响,纪律涣散,经常违纪,老师对他们说服教育不能坚持多久,导致班上班风不是很好,学习积极性不高。三、教学总目标1.以儿童的自我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生活、国家个民族风俗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自我、家庭、学校、家乡、各民族风俗的初步认识,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四、工作措施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行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4、拓展教学空间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6、教学进度计划表学科:品社年级:三年级教师:2016年2月20日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数备注第一周2.22-2.261.邻居家的小伙伴2第二周2.29-3.42.不给邻居添麻烦2第三周3.7-3.113.快乐的邻里生活2第四周3.14-3.184.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2第五周3.21-3.255.我是教室美容师2第六周3.28-46.我送老师一朵花2.1第七周4.4-4.87.我的劳动感受2第八周4.11-4.158.有多少人为了我2第九周4.18-4.229.不说话的朋友2第十一周5.2-5.610.我的家乡在哪里2第十二周5.9-5.1311.请到我的家乡来2第十三周5.16-5.2012.可爱的家乡人2第十四周5.23-5.2713.我们共同的家26、